李端芹丨在雨花斋吃素斋
也许太孤陋寡闻,竟然没听说过“雨花斋”,更没在“雨花斋”里吃过斋。来余杭几日,老婆说,中午带你去雨花斋,体验一下吃斋的感觉,如何?吃斋?我有点愕然。老婆见我一脸茫然,解释说:对门金都夏宫有一家免费素食馆,我都吃过好多回了,伙食不错的,就是没肉,反正你也不喜欢吃肉的,去尝尝吧。我欣然应诺。
梅雨季节的余杭,有点寒凉。我披上儿子的外套,抱着子骞宝贝,妻撑着雨伞,一家三口顶着蒙蒙细雨,穿过北沙大道,来到对面的“金都夏宫”。据说,金都夏宫是该地富人区,夏宫门楼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确实非同凡响。老婆熟门熟路,带着我拐进一扇大铁门,一所高大建筑旁屹立眼前。老婆说,到了,进去就是那家雨花斋。抬眼望,一扇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单子,上写:雨花斋。门厅旁站着一名工作人员,见我抱着宝宝,很礼貌的向我微笑,示意我朝里走。过门厅,进去一个大厅,里面一字排放着几十张长方饭桌,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感恩牌,上印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先慈悲智慧,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仁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素食滋养我身,感恩大众信任支持,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数十个老年人正在静静用餐。大厅前方放着两个大桶,一摞干净的空碗,两个工作人员正在为进来的食客盛饭。前面几个老人拿着碗正在等待,我抱着子骞宝贝,老婆拿着碗排在后面,工作人员见我们走过来,抄起马勺帮我们满满盛上,老婆端着碗,晃悠悠来到一张桌子旁,放下碗,接过我怀里的子骞,我才腾出手,拿钱筷子,顺手绰了一下,只见几片白色面饼浮在上面,几根菜叶稀稀落落,这是什么饭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呢,夹上一片仔细品尝,滑滑的,香香的,味道还算鲜美,我正要开口询问,老婆拿手势暗示,不让我出声。老婆小声问,今天礼拜几?我想了想,今天礼拜五啊,怎么啦?这就对了,今天该吃这斋饭,这叫年糕斋,一般不易吃到呢。也许因为免费,也许进来吃斋的多是老年人,我发现凡进餐的食客都是一碗,没有去盛第二碗的。我吃的香,何况我正值壮年,一碗饭断然不够的。我吃的快,很快一碗饭一扫而光,我不好意思再去盛第二碗。老婆告诉我,在这儿吃饭有规矩,不准大声说话,不准剩饭,不准年轻人就餐。可能今天雨天的缘故吧,雨花斋格外开恩,让我这个不是年轻人的“年轻人”有幸第一次走进雨花斋。
席间,两个戴着志愿者标志的小姑娘,看上去不过十七八岁的光景,青春的脸上泛着微笑,她们在饭桌间来回穿梭着,随时收拾老人吃掉的饭渣,我怀疑这俩小姑娘是趁放假来做义工的。我有心打听以下她们的情况,可又怕坏了规矩,何况她们正忙得团团转。我抱着宝宝在门厅休息,耐心等着老婆细嚼慢咽。门厅服务员见我家宝宝长得可爱,就有意逗他。我见她和颜悦色,一脸慈祥,就向她打听雨花斋的来历,她微微一笑,告诉我,她也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在杭州像这样的雨花斋有十几家,全国也有数百家,这家雨花斋是当地一名老板出资办的,里面的服务员大多都是当地的义工,偶尔也会有善心人资助。说话间,一辆宝马停在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带着墨镜的中年人,派头十足,他走到车后,打开后备箱,喊着某人的名字,服务员连忙停下聊天,说老板来送货了,她朝里面喊了几声,几名义工急忙跑了出来,从宝马后备箱里搬出五六捅色拉油,几袋面粉。期间,没人向墨镜男道声谢,待义工们把货物卸完,墨镜男钻进车,车行处,溅起两排水花。
老婆吃出一身汗,出来寻我。见门口一老年义工,约莫六十岁,面前置一推车,专收集食客碗筷。老婆说,这人原来也是雨花斋食客,时间长了,就在这做起义工了。老婆和他打着招呼,向他介绍我,听说我是老师,他很热情得和我攀谈起来,他说,他姓刘,是东北人,膝下一女,祖辈种田为生,后来,女儿大学毕业嫁到杭州,老夫妻俩就随女儿一起来到杭州定居,闲来无事,就在蓝庭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市,老两口靠着小小超市度日。去年,这家雨花斋开业,老两口为了方便,也为了能省点钱,经常光顾这家素食馆。一来二去,就和这里的人熟悉了,为了感恩吧,老刘隔三差五来这做义工,帮助雨花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听了老刘的故事,我肃然起敬。
离开雨花斋,走出金都夏宫,年糕汤的香味还在空中散发,老刘和众多义工的故事,仍在雨花斋上演着……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