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年味,渐行渐远(散文)
春节已罢,一切如旧。
广播里还在播放着禁放烟花爆竹的通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逡巡在街头,感觉茫然,盼望已久的年就这样走了?心里总觉得少点什么。望着光亮如镜的街面,匆匆而过的行人,莫名之状涌上心头。
也许是年岁增长的缘故,抑或思想守旧的原因,总感觉年味渐行渐远,至少,曾经的年味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写春联,吃饺子,放鞭炮,打雪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种繁闹,那种豪情,再也难寻。
春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没有任何一个节日的气氛能超越过它。春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年节的日期才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有别于公历年),又称元日。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一首《元日》道尽了春节的繁华: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才演变成放鞭炮。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桃,即桃符,在门旁挂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演变成春联。时隔千年,一些风俗仍在,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说,人家每天不能缺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到了腊月里,没有农事,又要过年,古中国的先民便变着花样儿在这七件事情上做文章。于是单调肃杀的寒冬腊月,却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宋人过年,也有七天长假。不仅如此,国家减免三日房租,算做“红包”。家家宴饮,男女都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服来往拜年。到后来,过年的新衣服便越做越精致奢靡,明代人过年就有“穿珠缀玉星裁月,剪绮裁红碧间红”的时装盛景。好像是如今的春节促销,沿街的商家都卯着劲要在销售额上拨得一个头筹。食物,玩具,帽子首饰,绸缎布匹,鲜花玩具,不一而足。上至皇家,下至民间,为了春节时候的热闹,从立冬那天便着手准备。冬天没有新鲜瓜果,于是立冬前五天,北宋的皇家园子里便开始采买储藏“冬菜”。这里面不仅有我们现在依然在吃的腌渍生姜,豆豉,还有蛤蜊,螃蟹之类的海鲜,木梨,鹅梨一类的水果。在立冬这段时间,常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挤挤攘攘到处都是运送食物的货车,交通堵塞更是常有的事儿。
如今,再过春节,铅华洗尽,朱颜已改,再无往日的风采。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日,吃喝早已不是问题,不说山珍海味尝尽,也是大鱼大肉吃厌,王安石喝过的屠苏酒早就演变为各类佳酿,不在话下。仔细想想,人们过节缺少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每逢春节,人们第一盼望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除此以外,各类人等,玩法各异,男人们三五成群,汇聚一室,搓麻声声;妇女们抱着孩子走亲串友,给长辈叩头,争取压岁钱;大孩子们则放鞭炮,打雪仗。尽享节日带来的欢乐。
时至今日,万丈高楼平地起,家家户户住进了单元房,春联也显得不那么红火了,最多在防盗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了事,不需用手写春联了;许多年轻夫妻在外地打工,因春运紧张回不了家,只好在异地他乡过年,长辈们只需在微信群里发几个红包就算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了,至于叩头作揖之类繁琐的礼节,用微信视频就代替了,省劲是省劲了,可年味淡了,亲情也淡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公害。从今年起,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污染,禁燃烟花爆竹就是一项举措。年关还未到,大街小巷里就响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城管部门昼夜巡逻,如临大敌。除夕之夜,春节联欢晚会渐进高潮,守岁的人们守在电视机旁,专等午夜十二点的到来。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整个城市的夜空,灯火辉煌,搁在以往,早就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今夜,雪落无声,静谧安详,远处,偶尔一两声犬吠,夜,静得有点寂寞,有点不自然,年,就这样悄悄来临了。
缺少炮声的年夜,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落寞,有点乏味。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从文化传承来说,禁燃似乎不近人情,让年味越来越淡;从环保来看,禁燃确实改变了大气的质量,节约了开支,消除了诸多安全隐患。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随着社会发展,过年的方式还会有所变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可求全责备。
过年是国人重要的习俗,该保留还要保留,该祛除还要祛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来是国人传承文化的原则。年味再远,毕竟年还在,中国的文化还在。
作者简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民革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