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年味,渐行渐远(散文)

春节已罢,一切如旧。

广播里还在播放着禁放烟花爆竹的通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逡巡在街头,感觉茫然,盼望已久的年就这样走了?心里总觉得少点什么。望着光亮如镜的街面,匆匆而过的行人,莫名之状涌上心头。

也许是年岁增长的缘故,抑或思想守旧的原因,总感觉年味渐行渐远,至少,曾经的年味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写春联,吃饺子,放鞭炮,打雪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种繁闹,那种豪情,再也难寻。

春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没有任何一个节日的气氛能超越过它。春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年节的日期才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有别于公历年),又称元日。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一首《元日》道尽了春节的繁华: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才演变成放鞭炮。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桃,即桃符,在门旁挂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演变成春联。时隔千年,一些风俗仍在,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说,人家每天不能缺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到了腊月里,没有农事,又要过年,古中国的先民便变着花样儿在这七件事情上做文章。于是单调肃杀的寒冬腊月,却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宋人过年,也有七天长假。不仅如此,国家减免三日房租,算做“红包”。家家宴饮,男女都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服来往拜年。到后来,过年的新衣服便越做越精致奢靡,明代人过年就有“穿珠缀玉星裁月,剪绮裁红碧间红”的时装盛景。好像是如今的春节促销,沿街的商家都卯着劲要在销售额上拨得一个头筹。食物,玩具,帽子首饰,绸缎布匹,鲜花玩具,不一而足。上至皇家,下至民间,为了春节时候的热闹,从立冬那天便着手准备。冬天没有新鲜瓜果,于是立冬前五天,北宋的皇家园子里便开始采买储藏“冬菜”。这里面不仅有我们现在依然在吃的腌渍生姜,豆豉,还有蛤蜊,螃蟹之类的海鲜,木梨,鹅梨一类的水果。在立冬这段时间,常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挤挤攘攘到处都是运送食物的货车,交通堵塞更是常有的事儿。

如今,再过春节,铅华洗尽,朱颜已改,再无往日的风采。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日,吃喝早已不是问题,不说山珍海味尝尽,也是大鱼大肉吃厌,王安石喝过的屠苏酒早就演变为各类佳酿,不在话下。仔细想想,人们过节缺少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每逢春节,人们第一盼望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除此以外,各类人等,玩法各异,男人们三五成群,汇聚一室,搓麻声声;妇女们抱着孩子走亲串友,给长辈叩头,争取压岁钱;大孩子们则放鞭炮,打雪仗。尽享节日带来的欢乐。

时至今日,万丈高楼平地起,家家户户住进了单元房,春联也显得不那么红火了,最多在防盗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了事,不需用手写春联了;许多年轻夫妻在外地打工,因春运紧张回不了家,只好在异地他乡过年,长辈们只需在微信群里发几个红包就算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了,至于叩头作揖之类繁琐的礼节,用微信视频就代替了,省劲是省劲了,可年味淡了,亲情也淡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公害。从今年起,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污染,禁燃烟花爆竹就是一项举措。年关还未到,大街小巷里就响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城管部门昼夜巡逻,如临大敌。除夕之夜,春节联欢晚会渐进高潮,守岁的人们守在电视机旁,专等午夜十二点的到来。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整个城市的夜空,灯火辉煌,搁在以往,早就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今夜,雪落无声,静谧安详,远处,偶尔一两声犬吠,夜,静得有点寂寞,有点不自然,年,就这样悄悄来临了。

缺少炮声的年夜,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落寞,有点乏味。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从文化传承来说,禁燃似乎不近人情,让年味越来越淡;从环保来看,禁燃确实改变了大气的质量,节约了开支,消除了诸多安全隐患。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随着社会发展,过年的方式还会有所变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可求全责备。

过年是国人重要的习俗,该保留还要保留,该祛除还要祛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来是国人传承文化的原则。年味再远,毕竟年还在,中国的文化还在。

作者简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民革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0)

相关推荐

  • 关于小孩过年玩鞭炮的诗句

    关于小孩过年玩鞭炮的诗句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这首童谣说的是过年时的情景,而小时候我们男孩子最爱的,则是"小子点炮".攒了零花钱 ...

  • 春节放鞭炮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01 所有烟花爆竹不宜在室内燃放,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并且不能在繁华街道.剧院等公共场所和山林.有电的设施下以及靠近易燃易炸物品的地方进行燃放. 02 放小型鞭炮要远离10米以上,大型鞭炮 ...

  • 贺岁篇 | 方志中的上海年俗

    属你最牛 最浓的"年味"在哪儿,你还记得吗?是全家团圆的欢声笑语,曾经弄堂中小伙伴的分享年货的嬉笑?还是年夜饭聚集的香气?亦或是爆竹声声中的邻里祝福?那些藏于心灵深处的记忆总是令人 ...

  • 李端芹丨梦回食堂(散文)

    凌晨做了一个梦. 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又像一口冷清的教室.眼前一张方桌.桌上一只瓷碗,碗里稀稀拉拉漂浮着几片菜叶,没有一点热气.我逡巡左右,几位高中好友.喊他们喝汤,他们也不理,我再喊,还是不理.我急得 ...

  • 李端芹丨小姨(散文)

    图中前排左为小姨.右为大姐 后排中为大表哥.右为二表弟 趁十一小长假,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小姨. 秋高气爽的十月,艳阳高照,出了萧地,就是砀山.但见梨树成片,果实累累,真乃梨都啊!大表哥告诉我,他家就 ...

  • 李端芹丨宝宝成长记(散文)

    即将两周岁的子骞宝宝 转眼之间,子騫宝宝要两周岁了. 将近两周的宝宝多了一些社会属性.比如,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了选择,吃喝拉撒睡不再听从大人的安排,小小的脑瓜似乎有了自己的主见.饭要自己端着吃,喝水不 ...

  • 李端芹丨二爷祭(散文)

    清明又至.陪妻回家上坟,来到岳父母坟前,跪拜,上香,烧纸,一切如旧.正待下山,妻说,去看看二爷吧.我未加思索,就随妻来到二爷的坟旁.但见,一座坟茔掩藏在荒草丛中,一块墓碑赫然矗立.扫去浮尘,一行清晰的 ...

  • 李端芹丨雪事(散文)

    午后醒来,推开窗户,纷纷扬扬的大雪还在飘着. 飘窗外的树枝上挂满了雪花,犹如满树盛开的梨花:花园里铺满了厚厚的积雪,像是给植物们加盖了一床棉被:远处的屋顶也被积雪占满了,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带着帽子的圣诞 ...

  • 李端芹丨舟山看海(散文)

    舟山岛东沙海滨浴场 茫茫大海里,布满大大小小的岛屿,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祖国的东海岸边,岛上珊瑚层层,鱼虾粼粼,盐场布满海滩--这是我对舟山群岛的幻想.今天,幻想就要变成现实,儿子说,难得有空,咱们 ...

  • 李端芹丨走进一片新天地(散文)

    图左一为作者好友张雪峰 应老友雪峰之邀,前往濉溪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参观. 中心坐落于风景秀美的乾隆湖风景区,占地数百亩,是淮北市唯一一家供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研学基地.远远望去,一个巨大球形建筑掩映在一 ...

  • 李端芹丨我的一九八三(散文)

    照片说明:濉溪二中八三届文科班毕业照 应丁同学之邀,参加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匆匆赶往饭店,好些人已经到场,有熟悉的同学,亦有陌生的面孔.待我坐定,丁同学向我介绍此次聚会的初衷,原来,参加聚会的都是八三届 ...

  • 李端芹丨美哉!九溪(行走散文)

    五一小长假,西湖景区人满为患,不想去凑热闹,儿子诱惑我:有个好地方可愿前往?我笑曰:只要有美景,去之何妨?趁儿子周末休息,说走就走.好在是自驾游,儿子整理停当,直奔九溪. 从地图上看,九溪,位于西湖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