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颖洁:做有意义的环境——让每个角落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表达
各位亲爱的HOPE大会的朋友们,我们的幼教同行们,大家中午好。很高兴这次能够接受幼师口袋的邀请,给我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跟大家来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本次大会主题是回到起点,寻找渗透在环境中的幼儿教育。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一次大会主题的提出非常契合了2020年带给我们的一些体悟。
的确在这个世界正发生着巨变的2020年,当我们被应接不暇的一些变化弄得措手不及的时候,回到最初的起点,似乎才是能够让我们找到让内心安宁的力量。
回到起点,回到我们教育的基本元素。学前教育究竟有哪些有别于其他学段的特质?是基于游戏、立足生活、依托环境。
我觉得环境,对于学前教育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基本元素,环境它是会潜移默化的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孩子和老师的。它就如同一本立体且有着时间属性的书,字里行间都传递着各种可感知并能激发情感和探索的语言。构筑一个怎样的环境,就意味着我们选择建构一个与之相对等的教育场所,育人空间和课程形态。
今天我所跟大家分享的这个题目:做有意义的环境——让每一个角落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表达。
我想对于大多数的教师而言,主要今天还是来跟大家谈谈幼儿园班级环境的一些创设。因为班级环境是我们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幼儿的兴趣需要,挖掘和利用资料资源来创设出与儿童互动的这样的一种媒介。比方说我们的区域空间的设置、游戏材料的提供摆放、还有墙面内容的一种呈现等等,这一切其实都能够体现出我们的老师对于儿童的兴趣经验,学习水平的一种了解和把握。可以说班级环境中的每个角落的一景一物,其实都是我们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和专业能力的一种外显。
那么究竟怎样的班级环境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环境的意义其实必定是要对环境当中的主体而言的,也就是说要对儿童、对我们班级当中的孩子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的。因此身处在这个环境当中的孩子,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环境?
对环境有何期待?这是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有意义的重要的依据。
一、听听孩子的表达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对环境有怎样的一种期待。我们问孩子,你觉得班里哪里好看?小朋友会说用来表演的彩色戒指最好看,小熊宝宝最好看,我喜欢我的照片贴在墙上,还有我们的画,我觉得现在我的教室就最好看了。还有毛茸茸的地毯,小沙发。
如果我们让孩子来重新布置班级,他又会有怎样期待?有的小朋友会觉得我希望有画画的地方,然后有玩水的地方,有换装的地方,可能还有男生女生的秘密区,也有小朋友说我希望教室里有好多的绿色植物,不仅空气好,还能保护我们的眼睛。
有的小朋友说我希望有许许多多的书,像图书博物馆一样,还有可以玩水的地方,我们要去做小船,做很多水的实验等等。
当我们去聆听孩子的这样的一些想法的时候,其实我们是会感受到在这样的一些想法当中,既有我们孩子对当下环境的一种信任和安全感,也有他对环境当中的材料的兴趣,以及想利用这些材料做些什么的意愿和向往。
孩子对环境的喜爱往往会源于他对某一个心爱的物体的那种喜爱和情感的联结。
我们也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对环境既有游戏的需求,也有对自己的能力成长的这样的一种期待。所以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在环境创设中,会越来越多的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与儿童共同的来建构属于他们的环境。
二、看看当下的做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当下的一些做法,其实最初我在拟定提纲的时候,我想呈现的是一些做法当中的误区,但是转念一想,我觉得其实我们全国的幼教人一直以来都特别的努力,也一直都在积极的成长和蜕变,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更积极的视角,来谈谈我们已经发生在环境创设做法上的演变,以及背后的观念转变。我们的环境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新、雅致、重质感、有格调,从原来浓艳的五颜六色、卡通墙绘、塑料感的时代,已经发生着积极的审美转变。
自然风、简洁元素、莫兰迪色调等等,都让我们的空间和环境变得更简约,我想这样的审美转变不仅仅是在追求时尚,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基于儿童的留白,我们在空间、色彩、元素的一系列减法中,追求一种未知的可能性。
这个背后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并谨慎地介入、留白及克制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寻找到最适合这个场所和孩子的适宜的环境。
那么第三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变化在环境当中,儿童的作品,儿童的表达越来越多的被彰显和重视了。从原来班级环境当中可能大多数都是教师的想法为主的环境布置与陈设,到现在环境当中随处可见的都是儿童的表达、符号表征、心情涂鸦、科探记录、建构作品等等。
我想这样的一种对儿童表达的重视,背后的观念就是我们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照、对儿童文化和自然本性的保护、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呵护以及对儿童未来品质生活的一种准备。
应该说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其实都在渴望表达,所以孩子即便是一个非常小小的个体,但是他也有着向周围世界,向同伴成人去发出自己声音的强烈需求,表达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共鸣。我想这样的一种表达能力也是他面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很重要的必备能力。
这一切关于环境的理念和做法的转变,也都是我们在对究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环境的一种深度探寻,我们希望有意义的环境能让我们看见儿童、能让我们发现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有创建的表达者,这两句话其实也是我们西湖幼教人这些年在转变儿童观的历程当中,牢牢的在心底里面树立起来的对儿童形象的期待。
那么我们是如何去做的呢?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支持儿童的学习。
支持儿童的学习,我们是从空间变革开始。
幼儿学习发生的场域或时空,其实都是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课程的实施、课程理念的践行,其实都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时空来支持的,因此支持儿童的学习要从空间变革开始,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环。
我们首先做的一件事儿,撤掉了一些区域牌,以提供资源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空间场域。以往我们常见的就是班级里面有一些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等非常鲜明的区域划分,老师会花很大的心思去做这些区域牌。喜羊羊绘本馆,小黄人益智区等等。
我们希望不要去固化区域的活动名称和内容。我们更希望让儿童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以不同的组织形态来自然的发生,让每一个空间都能够支持儿童进行一种整体性的活动,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个案例。
这是我们北山幼儿园大班《准备柚子派对》主题背景下的班级环境创设,这个空间可以满足很多个别化、小组化的不同的学习组织形态。环境中有很多可供深入学习探究的角落。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品尝柚子,同时又可以结合对柚子的观察,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例如,把柚子切开来横截面纵剖面来看一看柚子内部的结构特点,也可以饶有兴致地把柚子从绿到黄或者从大到小排排队,还可以去区分一下幼儿园结的柚子跟水果店买来的柚子,它有什么不同?小朋友在那里非常细致的分拣,通过柚子的核来进行探究和比较。
这个中班的《好玩的石头》主题背景下的班级环境创设,来自我们西湖区闻裕顺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利用他们收集到的各种石头来进行建构和艺术创想。小朋友发现这些形态不均衡的石头,要把它垒高到一定的程度,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需要耐心地寻找平衡。于是孩子就在这样的操作中,积累起了很多感性的经验。你们可以看到小男孩搭建的时候,上面还有一个悬挂在那里的小象标记,这就是他们小象组为自己所预设的一个垒高的高度地期望。
这是文鼎苑幼儿园小班的春天主题背景下的班级环境创设,老师很智慧地利用一个色轮盘,驱动着孩子们到户外去采集大自然的各种色彩,回到班级后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分拣的区域,小朋友在那里花归花、叶归叶进行分拣,于是老师又提供了更多的盒子,孩子的分类就变得更加的细了。
老师在区角中还提供了一些棉纸,一些小榔头小积木,让儿童在敲敲打当中把植物的形态给拓印出来,最终并不是说为了形成那一些植物拓印的艺术作品,而是更关照到儿童在亲身体验,直接操作,具体感知地操作中获取多感官的对于这些植物的感性经验。
再比如说自然角的环境创设,我们的留下幼儿园,他们饲养了三只小鹌鹑,孩子们给它们起名叫小小、可可、爱爱,结果这些小鹌鹑下蛋了,可是每天这么多的蛋到底下了多少,怎么数才数得清?儿童发现每次数要从头开始数一遍,到后面就越来越数不清了,于是老师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盛放蛋的器皿,这里面也很有讲究。
这个盒子里面左下角的盒子里面,分别记录的是每一天下的蛋的数量,然后每一周又可以汇集到一个圆形的罐子里去,可以看到每一周的蛋,每4周它又被打包在一个大盒子里面,那就是一个月的概念。其实虽然是一个自然角,但里面很自然地渗透了一些数学经验的学习。因此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孩子就是这样进行着关于科学探究、艺术创想,数学、建构等等多方面的整体性的学习与表达。
这让我想到曾经有人说幼儿园相较于中小学其他的学段,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幼儿园是没有铃声的,幼儿园是不会因为铃声来把我们的生活割裂的分成45分钟45分钟,由此我也在想,那么我们幼儿园是不是也不应该以程式化的一些区隔来限制我们的学习。我们孩子自己在创造出各种的教育场,充实而又有意义的生活,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曾经看到过的一本书,《终身幼儿园》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两个隐喻,就是婴儿围栏和游戏场游乐场这样的两个概念。
这两个空间其实都是为了儿童而设计的专门的学习空间,但是所支持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婴儿围栏是一种限制性的环境,而游乐场带给儿童的是更多开放的环境,以帮助他们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
所以我就在想,除了我们不要去限定区域、舍弃区域牌以外,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规则、玩法、班级公约等等的提示牌,不要去负向的限制、告诫、提醒、约束,而是能够变成正向的吸引、邀请、包容和期待。这样可能就是实现了一种从“为了儿童到基于儿童“”的环境建构理念的转变。
接下来第二方面就是我们要走出教室来盘活我们幼儿园的那些功能教室,让我们的空间更加地为我们的课程所用。
现在随着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的改善,很多幼儿园都会大力的去打造一些专用的功能教室,美工坊、布艺馆、科探室,小厨房、木工房等等。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场馆的利用,有的仅仅是遇到每周几次全园打通游戏活动中才去使用一下,儿童在这样的场馆学习当中,可能有的只是浅尝即止的游园式的兴奋体验和简单的操作摆弄,另外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成人会为了追求一种整体性的艺术效果或视觉冲击力,然后也会安排孩子去完成某些装饰性的操作,为了留有痕迹。其实儿童在其中,他的经验、操作体验并没有连续性深入,而是一种断点式的操作。因此我们也希望盘活这些幼儿园的功能教室,不要让这些功能教室成为每周一游的景点,也不要让儿童成为幼儿园某些功能教室、特色课程的小小“打工者”,能够自然的依照儿童的兴趣来进行小组化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去利用更为专业的专用教室空间。同时我觉得我们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当中也可以做一些取舍,比如说在班级里磨豆浆、做水墨印染、放了很多放大镜和地球仪的科探角,如果说幼儿园已经有相应的场馆的话,我们班级里就不要再重复的去创设了,我们希望随着课程的推进,能灵活地把孩子带入到那些专用教室空间当中去,进行小组化的探究和学习。
这是我们的转塘幼儿园,教师带着孩子参观附近美术馆的欧洲海报艺术展之后,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激发了孩子进行色彩表达的浓厚兴趣,于是老师就适时的提供一些美学经验,引导孩子去收集生活中各种色彩各种物品,把这些材料扩展丰富到幼儿园的美术工作坊中,然后在工作坊里支持儿童像设计师一样的进行更酣畅淋漓地艺术创作。
那么第三就是我们希望赋能环境,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自己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在改造空间,利用材料的过程中,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用自己的想法来加工改造、与材料发生互动。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们的西湖区政苑幼儿园,有一小块空地,这块空地可以怎么来改造?老师们就希望孩子们来决定,孩子有好多的想法,想要造博物馆、做小池塘、游乐园等等,最终孩子们决定要造一个池塘,挖这块地的时候,居然发现里面有好多的石头,包括有动物、有植物地根,还有这些石头,这都是孩子眼里的宝贝。于是小朋友就把这些东西进行了收集和清理,最后把他们挖掘出来的宝贝开了一个小小宝藏的展览。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最初所想的“建一个博物馆”的想法,不经意当中其实已经自然的实现了。
另外还有我们的西湖区的文新幼儿园,幼儿园新增了一个保安亭,灰灰的不好看,老师就把保安亭美化的任务赋权给了孩子,进行了美化和装饰。特别可贵的是这些孩子装饰好了之后,还再去回访保安叔叔,问保安叔叔你满意吗?结果保安叔叔说“不喜欢,太花了”,于是孩子们又进行了二度的加工和改造,我觉得很可贵的就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的历程当中,感受到他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美化我们的环境,然后让我们的环境更好的为环境中的人来服务的。
再例如文鼎苑幼儿园,在班级活动区的改造当中,就让儿童有更多的发言权,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让儿童自己来进行活动区进行调整和优化。
再例如北山幼儿园美工角的整理与收纳,就引导孩子通过参观小学附近的文具店来得到启发,尝试更好地进行材料的整理与收纳,让我们的孩子在改造环境的过程当中,来感受到自己是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儿童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有尊重的需求以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则希望以满足孩子自我实现为归旨来支持儿童的表达。希望环境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孩子,有着复杂需求的孩子都提供发挥他自身潜能的机会,让儿童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正在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把孩子觉得能展现自己能力,能回顾自己经历,以及能展现自己发现的高光时刻呈现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被看见、被读懂、被珍视、被支持的。所以我们的环境会鼓励随时随地的表达,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老师全心全意的接纳和回应。
在我们的环境当中,每一个想法都会被认真的倾听和接纳。
这是我们闻裕顺幼儿园在幼儿园改造的时候,了解孩子想法,孩子说我们想要可以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的楼梯墙,于是幼儿园就出现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楼梯涂鸦墙。
再如我们的政苑幼儿园,小班孩子在画棒棒糖时,每一根棒棒糖下面都有老师很认真的倾听与记录的儿童表达,这根棒棒糖是什么味道的?想跟谁分享,吃的时候让你想到了什么?“倾听每一根棒棒糖的味道”,就是幼儿园对于儿童情感的最好支持。
这是北山幼儿园的孩子们给柚子树取名,7棵柚子树分别叫什么名字?每一棵柚子树的名字背后都有儿童的逻辑,都有他们的“因为……所以……”把孩子的想法背后的天真逻辑呈现出来,也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就是每一个孩子气的行动都是可以被鼓励试一试的。
在北山幼儿园,玩一个关于旅行的游戏,有一些孩子就说我们希望在环境当中能有一个高高的外国人,有一个小朋友站在外国人旁边,当人家过来旅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说“ hello”,于是老师就支持孩子们,这一个小组5个孩子就花了3天的时间,创造出了一个他们所认为的金发碧眼、身高1米8的外国人。
还有像我们的西湖区紫荆幼儿园,班里有三只小乌龟,然后孩子们就很希望为小乌龟办一场运动会,还要给他们颁奖。于是自然角里就出现了跑道、颁奖台,这样的一些非常有童趣,有情趣的空间。
在我们的环境当中,每一个生命都被非常好的爱与呵护。
我们西湖区文新幼儿园,班级中的一个角落让我很感动,这是一个男老师在班级的窗台上为小乌龟所制作的一块遮光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知道放学后教室里要打开紫外线灯消毒,小朋友就特别焦虑:“我们的乌龟、泥鳅会不会受伤害?”于是老师就回应里孩子们的心声,专门做了一块非常有爱的紫外线隔离罩。
还有在我们的环境当中,每一件作品都会被善待和期待。
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都会出现一些未完成作品的临时存放区。老师提供了很多小kt板、可以让孩子在上面做一些记录,标注自己的名字,表示还没有完成、请不要收掉等提示。
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是我们在允许接纳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他的作品,没有完成的作品都会被很用心的保留,这会让他觉得很有安全感,满足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这是我们申花路幼儿园的做法,这个作品旁边有设计师的照片,还有设计师的设计手稿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在老师们的眼里,设计师、设计图、设计的作品都同样的珍贵。
还有政苑幼儿园的做法,小朋友共同参与了幼儿园的门厅景致的打造,做了一个美丽的小花园。最后老师还不忘把建设者——建设这个美丽小花园的小花匠们的身影照片嵌入在风景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举动。
另外就是每一个稚拙的表达都会被用心的支持。
幼儿园老师都有着非常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儿童的一个稚拙的想法、随性的表达,在老师的智慧的支持之下,都能够焕发出更大的艺术张力。
像闻裕顺幼儿园,有一个主题活动就是让小朋友来了解自己的幼儿园,老师再提供资源帮助孩子去了解世界上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幼儿园,有在屋顶上跑步的,有可以玩泥巴的森林幼儿园等等,然后老师再激发孩子想象,假如让你来造一个幼儿园,你希望是一所怎样的幼儿园?于是我们的孩子就进行艺术创作了,在a4纸上画了很多的城堡幼儿园、小飞象幼儿园、恐龙幼儿园等等。
孩子们在a4纸上画的画,老师只是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支持,加了一些支架,于是就从一幅平面的画作变成了一本立体书。当孩子们每次翻开书的时候,梦想中的幼儿园就拔地而起,这个瞬间真的可以非常强烈地去激励儿童的创作与表达。
我们再来看左边的这幅图,我们一开始都会很困扰,这个孩子画了那么多的密密麻麻的小人,为何又拿这些线把它给划掉,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其实对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与孩子同情共感的老师,才能够智慧地解读。他们的班主任一看就说:“太棒了,他画的是我们前两天全班在楼梯上拍的集体照”。所以老师就把他的画作与当时场景的照片,共同呈现在环境中,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与儿童的共情,让孩子的作品被更多人理解和欣赏。
还有我们会把跟儿童共同的经历写成诗。
像留下幼儿园,幼儿园环境中就有好多的展示牌,记录着一首首儿童诗,这些诗歌是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老师和孩子回顾活动历程,在交流各自收获时,由儿童的语言表达在老师的整理之下合成的。
我特别喜欢其中有一首诗《桂花》,孩子表达了桂花你是甜蜜蜜的香,你有甜丝丝的味道,你可以泡茶喝,你可以做桂花糖,……这首诗的最后一段特别打动我:我们希望你永远不要凋谢,一直一直开花,希望你的花能开得很大,比房子还要大,但我们还是希望你就做你自己,就开你自己的花,长你自己的叶,我们也将对此心存感激。每每听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心都会被柔软的触动到。
我很好奇,这样充满诗性智慧的语言,真的是出自孩子的之口吗?老师告诉我,孩子在交流的时候,的确发生了这样的哲思。有的孩子天真的表达,希望你永远不要凋谢,一直开花,但就有孩子质疑说:不行,如果一直开花它会很累的,所以我已经对它很感激。也有孩子说希望他开的很大,就有孩子去思辨:它如果开的是很大的花,那它还是桂花吗?所以就让它开自己的花,长它自己的叶子吧,这样就已经刚刚好了。
多美好的心灵呀,我觉得把与儿童共同经历的,非常有诗性智慧的语言记录下来,能够让我们真正的从心底里去赞叹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透过每一次的经历看见孩子的所思所想,发现每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究,寻找到儿童内部生长的力量。在每一次支持儿童表达的过程中,其实对我们老师和儿童而言都是一种表达我们创见的过程。我们能看见儿童的100种语言,就能够看见富有创见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