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拆股动力解析
据IPO早知道消息,彭博昨日报道称,阿里巴巴在一份委托投票征集函表示,计划将普通股数量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该计划将于7月15日在香港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表决;如果获批,将在2020年7月15日前进行拆股。
来源 |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写,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 | C叔
排版 | C叔
阿里巴巴在函件中表示,拆股将提高公司融资活动的便利性,包括发行新股。
上市进程再进一步
此前彭博曾报道阿里巴巴在无需财务披露的情况下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二次上市旨在使其融资渠道多样化并增加流动性,同时最高筹集资金为200亿美元。
阿里巴巴对上述消息的回应均为“不予置评”,而昨日那份函件的发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是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前的准备工作。
拆股,顾名思义,即将一股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拆分成若干股面额较低的股票。拆股完成后,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加,每股的面额降低,每股的盈利成比例下降,不过对股东的相关权利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一般来讲,实施拆股的公司都希望降低股票投资的资金门槛,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而增加流动性。
暗战
“AT”中的另一大巨头腾讯就曾在2014年3月19日将彼时的股份以1:5的比例分拆,并在5月14日股东大会通过后生效。当时马化腾给出的解释是“在港股历史上,腾讯目前的股价是罕见的,拆股除了能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需求,客观上也是为了满足员工激励机制的现实需要。希望外界不要过分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腾讯选择拆分股票的时间节点也颇有意味。
诚然,拆股确实能增加买卖的流动性,吸引更多投资者;但不得不忽视的因素是阿里巴巴的上市计划也对腾讯当时的拆股决策产生了某种影响。
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被传出将重新启动已搁置许久的上市计划,预计最快在4月正式提交美国上市申请。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地点确定和估值趋于稳定,整个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上涨预期也会到达一定的天花板,市场自然会选择一定回调。
再者,在2014年,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战役”也不像今天这样渗透至各个领域,各自在自己的优势地盘(例如电商和游戏)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各自增长空间的极限也无法估量。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重注在某一产业,尚不如尝试分散投资,实现低风险高回报。
因此腾讯当时的拆股之举也可以减少资本市场上的分流影响。
拆股的动力
纵观这些年的全球资本市场,选择拆股的互联网“巨头”不在少数,包括苹果、谷歌、eBay等。其中,绝大多数公司的目的也单纯是吸引更多投资者,而谷歌则是一个不同的案例。
谷歌在美东时间2014年4月2日完成1:2的拆股, 4月3日超过3.3亿股无表决权的“C类”股票已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其股价也自然而然得减少近一半。
该拆股举动最大的争议点在于,除了具有增加流动性的意味,实质上更多的是保证谷歌两大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对公司的控制权,也就是典型的”Founder’s move“。
具体的操作简单来讲就是新增并不具有投票权的股票类别(C类),而在拆股前的股票分为AB类,A类即每股一票投票权,B类则为每股10票投票权,而上述两位创始人持有的恰恰是不公开交易的B类股票。换句话说,一旦之后继续发行股票,创始团队的控制权将得以保障。
从公司角度来看,这种谷歌独创的“三重股权”的制度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创始人的控制权和表决权。
综上来讲,绝大多数情况下,拆股的目的还是在于增加股票流动性,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进一步推升股价和市值,也便于新股发行。这次,阿里巴巴董事会已直接表明拆股的目的,而选择的时间点也与回归港股进程有较高匹配。
至于之后是否会因为此次拆股与腾讯在港股市场上展开另类的“AT”之争,C叔也同样期待。毕竟,对港交所来说,腾讯和阿里巴巴(如果顺利上市)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详见:据称阿里巴巴已递交上市申请,港交所日均成交量将被拉高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