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胡庆军:被书写进生活的人工湖
我居住的城市里有一个水面很大的人工湖。
景色不是十分秀美,也说不上壮观,但每天依旧有很多人来这个人工湖的湖畔闲逛,有外地人,也有当地人。
在清晨或者黄昏,只要有时间,我都喜欢来湖边坐一坐。
这是一个人工开挖的湖,水面面积不大,除了那些一年比一年茂盛的树木和一年比一年多起来的沿着湖畔建造的长椅,还没有什么来龙去脉让我们去找寻。
四季在湖畔按部就班,从我搬来这个城市,这个人工湖就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听一些老人说,这人工湖一直存在了好多年了,连长辈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它的存在,它的美是原始天然的,就像一块天生丽质的璞玉,自内而外散发出奇光异彩,也和忙碌、嘈杂的城市四季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一到冬天,湖里便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这总让我想起古时候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冬天的湖边虽不像夏天那般热闹,却也别有一番趣味,厚厚的冰远远看上去像是给整个湖上面覆上了一层被子,甚至有胆大的孩子竟敢在湖边厚厚的冰面上走一走,小孩子总是不知道怕的,他们贪恋刺激冒险的快乐。大人们一旦看见总会大声呵斥,直到将他们叫上岸来。
当春天的风刚刚刮起,湖面的冰便开始消融,有时就一夜间,随着天空飘下来一阵柔和的春雨,湖面便不再平静,迁徙的候鸟在湖面上游,它们一定也不客气地享受着纯净的湖水。清晨,最早来湖边溜达的人们可能会在湖边的松动的土壤上留下一丝足迹。我有时想,面对这片湖水,是不是有人会想起海子的春暖花开。天气暖和起来,湖边有时有一两个老人垂钓,那鱼漂在湖面一浮一沉,老人会眯着双眼,安静地在阳光下把对生活的享受覆盖在水面上。
来这个城市很多年了,在所有的风景中,仿佛只有这个人工湖每天都占据我的心,当年挖掘它的那些人或许也早已经离开了这里,但它一直在,一年一年泛起涟漪。站在湖边,看一只飞燕箭一般扑下,从水面掀走一条小虫,也仿佛和去年的画面一样。
原先,这人工湖属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这些年,随着城市轮廓的变大,这里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副中心。在这片被我书写进生活的水面,有涌动的血脉,记录我及我的城市变迁的繁华历史,也见证时代稳步进程,还装载很多人的生活记忆。
我没事的时候喜欢去湖边坐坐,无论春夏秋冬。我深知生活的不易,城市到处都是高大的建筑,到处都是疾驰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市的发展,总是如同星夜一样,让人无法预知。即使如此,人们所希冀的理想生活,也终将会一一实现。
晨曦或者暮色里,风低低吹着水面,多像吹着某个弱小而又随风起伏的命运。这个人工湖就是这个是城市的眼睛吧,生活是流动的界面,日子也是流动的,无数的曾经的郊区成为城区的一部分,无数空地被建成现代的文明,然而这个人工湖却一直保留着,滋润了我的四季。
站在湖边,抬头可以看见蓝天与白云,侧耳可以听得见声声鸟语。即使你行走在马路边上、城市角落,也可以忽然就想起这片水的清澈和清澈旁边的绿色。城市建设者保护和培育了这片风景,让我可以随时想起曾经的故事。
历史与未来交织。有时面对这片水,我会双手合十,虔诚许愿,让一切回归内心、回归一种本真的宁静生活,回归不远离都市繁华但生活的温度却成色十足。
湖岸的静谧与都市的繁华也形成呼应,产生对比,互相映照,互相依偎,诉说了别样的况味。一个人工湖以一种历史情怀、一种未来趋势、一种城市脉络的姿态与我的每一种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共同绘就宁静与繁华交融的动人画面。
累了的时候,面对喧闹之中的宁静,我独自站在湖边,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作者简介:胡庆军,笔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黄骅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职称。曾出任多家刊物、网站编委、副总编、总编。
责任编辑: 老船长
审稿编辑:陈淑娟
“乡土文学社”有关链接
乡土文学社章程
《长篇小说月报》征稿启事
《中国乡土文学优秀作品选》征稿启事
《今古传奇》合作项目投资策划
《当代商报·人物专访》收费标准
2020年作品推广稿费发放启事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兼小说组长)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主任 陈缘 散文组长 陈淑娟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彼 铭 郭良美 皇 甫 谢文兴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