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精,长而远——语文作业的布置与思考
李金华
——语文作业的布置与思考
语文作业是各科作业中最不受学生重视的,这是多年的观察所得的经验认识。常常学生一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完成作业的:先做数学作业,接着做理科作业,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科作业),再做英语作业,或者调换一些英语和理科作业的顺序,都完成之后,休息一会儿,想想还有什么作业,学习习惯好的会接着做语文,自觉性不够的会觉着今天的作业已经都完成了,大功告成,放松心情地聊天、翻杂志去了。这就是语文作业的现实状况,就好像考前辅导的语文老师一样,在班上,可有可无,有和没有一个样。
从学科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确实有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比如,语文作业常常是书写字数又多又没有思考乐趣的问题,而且还不知道如何做,要么是一些长篇的阅读训练或写作,要么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抄写与积累,语文作业好像索然无味,生趣全无,所以语文作业总是完成情况最糟糕的。这是学科的问题,更是作业布置的问题。语文作业既然没有其他学科作业上那种知识引领、思维训练的优势,那就得在布置上动一点脑筋、像一点办法,让语文作业真正起到补充课堂和训练巩固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语文作业一定弄出几个要求和规则来,才能优化语文作业,提升语文作业的地位。
规则一,语文作业一定不能太多、太长,不能动不动就要求写一篇作文或读后感,这常常是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布置作业环节出现的作业形式。一次两次,还可以,超过三次,这样的作业布置就几乎是无效的了,布置了也没用,效果肯定很差。在非要布置写作类这样的作业情况下,必须精简,比如可以把一篇精简为一段或几句,甚至就一句,几个词汇。其实,如果学生能认认真真想出几个词汇,写好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基本就起到了训练的效果了。多、长,效果一定不好,其结果常常是要么不写,要么应付,而且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评讲、反馈,这样的作业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价值了。作业能产生最大效果的关键条件是及时反馈,所以多、长常常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索性少、短一样。
规则二,语文作业一定不能模糊含混,指令不清,目的不明。比如,写一篇作文,想训练什么,得交代清楚;做一篇阅读,想练习什么,得有针对性;回答一个问题,想让学生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得有说明。而且训练指令和目的越明确,效果会越好,怕就怕不断地重复、以量取胜,而且漫无目的,缺少针对性。所以衡水中学所提出的“教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才能真正起到作业训练价值的最大化。在语文作业的体现上就是,选择典型的类型的阅读问题进行回答,针对普遍的作文问题进行分解训练,越细越好,越集中越好。一次作业一次改进,退一步说,哪怕是三次作业才能改进,也比三次作业没有目的强。
规则三,语文作业要有一点技术含量,尤其在高一、高二阶段。比如字词的积累或一些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别的形式进行考察,不一定非要实施语文作业。同学相互提问,课堂随机提问,早读读背等方式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非要抄个几遍。要布置就必须有点技术性的东西,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带有总结性、概括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做一篇阅读就可以解决问题就尽量不做第二篇,做了也要简化内容,增加新的东西才行。写作更是如此,可以加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东西,文笔的积累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变换写作的形式和情境,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规则四,语文作业的评价和反馈要及时,并且要有长远的安排和措施。比如,作文绝对不能超过一周,高三时期不能超过两天,其他阅读作业不能超过三天,高三不能超过一天。当然越快越好。在作业的要求上也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措施,比如,可以根据评价等级采取汇集奖励的措施,集多少个优可以给予一个教学奖励,等等。
改变作业的形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进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作业实施的好,基本可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所以作业很重要,布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