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青春记忆中的初中岁月(散文)

人生总有些事情让你难以忘怀。尤其是青少年阶段求学时的经历。在我人生整个求学阶段,记忆中最清晰的不是大学时期,反而是更遥远的初中时光。也许是因为条件艰苦难忘,也许是因为学习刻苦难忘,也许是因为那些教过我的老师让我难忘,实际上这些因素都包含在里面吧。

用现在的眼光回头看,我初中求学的地方简直称不上是一所学校,充其量只是一个简陋的教学点。

萧濉新河从萧县向东南蜿蜒而来,在烈山区宋疃境内拐了一个近90度的弯朝正南流去,沿河湾向南四五里路,紧靠河堤有个一千多人的大村子,名曰朱集。从历史上看,村子明朝就有了。村子虽大,历史悠久,位置却偏僻。距离乡政府尚有二十多里,附近没有中学,孩子们上学极为不便。为此,村干部和邻近的土山村联合向上级争取,终于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有关部门在两村中间的旷野处设立了一所简陋的初中,官方命名为“朱集联中”。说它简陋,是因为学校办学硬件太差。

虽然学校是所初中,实际上只有一排十二间红砖瓦房,其中初一到初三每个年级各占三间,还有三间做教师的办公室,兼做值班教师的宿舍。靠西头山墙搭了半间低矮的小屋,当作值班不回家教师的公共厨房。除了办公室的窗户有玻璃外,其余教室窗户没一块玻璃,夏天用塑料纸蒙上,冬天用庄稼秸秆挡上,外面再糊一层泥用以遮挡寒风。但如此一来,室内便很昏暗,有电时还好些,若遇到停电,下午四点多就看不清书本了。学校没有图书馆和任何实验设备,在物理化学课上,做实验变成了背实验。学校没建围墙,整个校园除了有几棵树以外,也没有其他花草。在一二年级后面有块一亩左右的平整地块,两头各立一个简易的篮球架,既做操场又做篮球场。场地的东北角是厕所,开始是泥坯垒的,由于风雨剥蚀,早已破烂不堪,几乎遮不住人,上面还长了几株小灌木,没人敢拔掉它们,因为一拔墙就得倒塌。不过旁边有两株野桃树一到春天便迎风怒放,明艳耀眼,倒是校园一景。后来终于利用假期重建,换成了砖墙的旱厕,让人如厕时不再提心吊胆了。但野桃树也被砍掉了,殊为可惜。整个学校没有一块水泥地面,只在主要的出路上垫了些碎砖石,一遇到雨雪天,校园里便泥泞不堪。

每天学生吃过晚饭后要到校上课,九点才能放学,农村人本来睡得早,一到饭后,往往到处黑灯瞎火,旷野里尤为静寂。但是因为有了晚学,少年归家的喧闹声便为村子添了许多生气。校园里灯光射出老远,给漆黑的旷野带来了光明,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田,让夜行的人们产生安心的感觉。是的,虽然学校小而破,但文化的种子在此播种,教育蚕食着愚昧,撒播着科学。琅琅的读书声让村民们对生活产生出盼头。

学校老师并没有因为学校条件差而不尽心教学,也没有因为自身水平不高而混日子。朱集联中总共只有九位老师,承担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教学任务,不过音乐、美术课是不开的,原因很简单,没师资。九人中,我父亲和一位叫朱学诗的是50年代的师范生,属于公办教师,同时担任学校领导。有五位是从附近小学抽调来的民师,只有一位叫朱志经的老师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其余的都是初中毕业。还有朱良法和朱为民两位老师高中毕业没多久,是由村里聘用的代课教师。全体老师的特点是:学历低,待遇微薄,教学任务重,但大都很敬业,和学生相处融洽。其实不仅这所学校如此,当时的乡村学校大都是这种状态。我父亲是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每月工资90元左右,没有什么奖金。几位民师的每月工资60元由乡里和村里各付一半,村里半年付一次,还老拖欠。代课教师每月40多元也由村里付。

老师们各有特色,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位,一位是朱良法老师,他刚高中毕业两三年,尚未结婚,干劲十足,喜欢钻研。同时教三个年级的英语和初三的物理课并担任班主任。我是上初二时从乡中学转过来的,原先学校的学风不浓,我家里的农活多,我又有些贪玩,基础很差,数学英语很少及格过。朱良法老师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后,帮我制定了学习方案,让我一边学习新课,一边复习初一的课程,巩固基础。他讲课深入浅出,紧抓要点,精讲多练。我从他身上看出了庸师和优秀老师的差别,庸师讲课漫无边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故作高深,让人稀里糊涂,不知所云。好老师却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后来从教影响很大。我的外语成绩从四五十分一点点提到七八十分,初三后期一度考过95分,这在我而言,就是奇迹。更重要的是我建立了学习的信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对我后来的人生极为关键。

良法老师后来到底没能转正,不过他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后,和师范毕业的儿子一起在城里开办了教学辅导班,因为教学效果好,很是红火。看来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有饭吃。还有朱志经老师也让我难以忘怀,他是我初三时的数学和化学老师,40多岁还未能结婚,生活的坎坷和怀才不遇使他面容严肃,少言寡语,学生们都有些怕他。实际上他讲课水平很高,清晰透彻,学生请教时他人很热情。我中考时两门课都考了90多分,内心很是感激他的教导。

这里再说点后话,在我毕业后,我父亲想方设法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女方从东北以民师的身份转到这里。后来转了正,成为正式教师,在评职称时写了篇论文找我帮忙修改,后来发表在教育刊物上。朱老师很感谢我,其实这一点回报之举那比得上当年他对我的教育之恩啊!其实我心中一直在感谢他。另外几位老师也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回想起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乡村教育的天空不就是由这些拿着微薄报酬的教师撑起来的吗?他们就像教育战线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或是血。没有他们,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失学。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好转,才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妥善解决了民办教师的问题,使他们晚年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40余篇,60万余字。


(0)

相关推荐

  • 【西南文学•散文】朱良启/安徽/那一年,我初登杏坛

    西南文学·散文 --微刊总第1321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朱良启 ,毕业于安师大中 ...

  • ◇星夏卷•文学星座•散文篇◇《我的1981年 》||□ 林盛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 ...

  • 辞职的小学校长(散文)

      辞职的小学校长(散文) 飞翔 1978年我去小学上班,校长安排我出任初二语文课.魏校长担任三年级数学课程. 不到一个月,民师整顿小组的张书记和杨干事来我村.开教师会,要求我们提意见. 我信以为真, ...

  • 从冬天走向春天(散文)

    从冬天走向春天(散文) 飞翔 那次民师整顿,学校把我裁减下来,我气急败坏,找过上级领导,与县教育局徐局长写过一封信,我还是离开了小学半年. 组织上不抽调我去供销社,我不会吃哑巴亏.高中毕业到小学任教, ...

  • 母校景色新(散文)

     母校景色新(散文) 美文墨夜 孝感火车站以南6公里处,有一所初中,高大的教学楼,绿色朔料操场,那就是孝感市经济开发区龙店中学. 这所学校竣工于2014年秋.我是这所学校的小学生.初中生,1987年又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又是桃李芬芳时》

    [琴泉·散文]王夫敏<春天的相约--梦里婺源>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山东省枣庄市薛城作家协会会员,枣庄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散文在线,江 ...

  •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飞翔 我的读书阶段恰好是文革十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老师的大字报,初中一年级停止学生串联.读高中阶段正是恢复国民经济,重视教育.那一年代的人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运动,村头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初中岁月(续)

    中国是个盛行考试的国度,用考试来淘汰人,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因为相比其他办法,考试还是比较公平的.于是一代代人便在考试中成长起来.当时小学升初中要考,初中升高中要考,高中考大学更是要牵动全社会的.80年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续)

    人无论到了哪里,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吃饭问题,我进高中后因为住校,最方便的就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先三姐给我买了铁缸子,饭勺之类的.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不是饭碗筷子之类的.实践出真知,我很快明白了怎么回事.我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散文)

    1987年8月初,正值盛夏酷暑,草木葳蕤.我们家里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味道,因为就在7月,我和三姐.妹妹分别参加了中考.高考和小升初考试,当时除了小升初容易些,高中大学都难考.当时即使是一所农村高中也不 ...

  • 朱良启丨母亲和她的土地(散文)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看上去中国农村田野广阔,土地纵横交错,不好分辨,实际上那些长满庄稼的土地物各有主,更有些让人意外的是每块土地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它们的主人就像熟悉手中的纹路一样熟悉这些土地.小时候放学 ...

  • 朱良启丨难忘的高考阅卷经历(散文)

    距离2019年全国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在的高三年级师生都在全力以赴备考.与高考相关的许多记忆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里谈谈我曾经的高考阅卷经历. 此前的几年间,经过学校推荐,区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我在 ...

  •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 ...

  • 朱良启丨淮北庙会今夕谈(行走散文)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每年农历二月一到,万物萌动,春临大地,惠风和畅,冰雪融化,空气湿润,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在春雨的脉脉含情中,柳丝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意宜人了. 比无限春光更能吸引家 ...

  • 朱良启丨记忆中的几条狗(散文)

    现代作家郑振铎不养猫,原因是:"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被称为二十世 ...

  • 朱良启丨腊月的记忆(散文)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缺吃少穿的时代.由于肚子长期缺少油水,也难得穿件新衣,弄件玩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孩子就特别盼望腊月的到来,因为一旦进入腊月,伙食便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平时难得吃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