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柴可夫斯基《西班牙舞曲》

      比才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应邀为法国文学家L.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配乐。由于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这不仅没有束缚住他的手脚,反而促使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了这首至今仍在各国演出的名曲。《阿莱城姑娘》描写一个农村青年本来可以和心爱的姑娘维尔塔成家立业,安分守己地过一辈子,但是由于他迷恋放荡的阿莱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杀。比才以鲜明的色彩描写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农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量。
      比才,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1875年6月3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9岁从师A.-F.马蒙泰尔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比才的重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戏剧音乐《阿莱城姑娘》、歌剧《采珠者》以及《卡门》。
作品背景
      比才特别显示了他在配器上的清新风格。他模拟钟声铃声以及各种民间乐器的音响,运用人的闭口哼唱,使音乐独具风格。他以萨克斯管吹奏的旋律,表现痴呆少年的天真无耶,以弦乐小柔板表现年轻时曾相恋的老农和老妪重逢时的心情。话剧的演出并未获得成功,音乐却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流传下来,第一套是比才自己选编的,第二套是比才的朋友E.吉罗在他死后选编的。歌剧《卡门》是比才的顶峰创作。
作品由来
      在阿尔方斯·都德1866年出版的《磨坊书简》中,用了好几页的篇幅记录了阿莱城的姑娘的故事。6年以后,都德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三幕悲剧。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LéonCarvalho把这出戏搬上舞台,乔治·比才为该剧编曲。
      青年农夫弗雷德里克热恋着阿莱城中的姑娘马姆玛伊,一心一意要娶她为妻。但因她过去声誉不佳,弗雷德里克的亲友们都反对这件婚事,并为他另选了他幼时就认识的少女薇薇特。薇薇特也一直在暗恋着弗雷德里克,所以婚事就一撮即合。在庆贺婚礼的晚上,弗雷德里克又听到了阿莱城姑娘所跳的法兰多舞曲,而引起了他对她的恋情。这份狂热的恋情胜过了他的理智,弗雷德里克由楼顶上跳下自杀。
      罗朗·佩蒂被马赛市市长委任创建马赛芭蕾舞团之后不久,就创作了芭蕾舞《阿莱城的姑娘》。
      比才作品的民音特色曾经启发过很多位芭蕾大师和编舞。但是罗朗·佩蒂是第一个在音乐中融入叙事色彩。他将都德的故事进行简化和提炼,将剧中其余的人物略去,而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在一对情侣弗雷德里克和薇薇特的故事上。
  “这出芭蕾颠覆了目前的舞蹈发展潮流。《阿莱城的姑娘》从小故事着笔,穿着传统民间服装,使用明亮而扣人心弦的音乐,而音乐中的节奏让人不由得翩翩起舞。
      勒内·阿里奥的布景设计带有西北地区的简洁和朴素。舞台的尽头一块巨大的油画布,灵感来自于凡·高的风景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黄的太阳,这样绿的天空,然而,一切又都似乎是对大自然最深刻的诠释。画布与沉重的木头天花板构成一个直角,而天花板则一直延伸向剧场。克里斯蒂娜·罗朗设计的服装借鉴普罗旺斯民间服装的特色:黑白相间,男孩子的腰间束一条红色腰带。配合已有的音乐、主体和布景,罗朗·佩蒂为这出芭蕾画上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笔——编舞。”——伊格尔·诶斯奈尔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11576868340288510079&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
柴可夫斯基《西班牙舞曲》
   《西班牙舞曲》是《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音乐。在王后为王子安排的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妖魔及其女儿和随从闯了进来,他们扮作外国客人,在妖魔斗篷的挥舞下,表演了各种民族风格的舞蹈,包括匈牙利、西班牙、那不勒斯和波兰的舞蹈,每一段舞蹈的音乐各有其民族特点。
    《西班牙舞曲》是上述舞蹈中的一段,它运用了典型的西班牙舞曲的节奏,节拍为三拍子,节奏强烈,气氛热烈,常用与男女对舞和独舞,还采用西班牙舞曲中常见的响板,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音乐特点。该舞曲具有典型的波莱罗舞曲的特征。
    《西班牙舞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轻快活泼、节奏鲜明的西班牙风格的舞曲。第二段:节奏比第一段更加强烈,情绪更加炽热。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第四段:转调,旋律富于歌唱性,与前后形成对比。第五段:情绪更加活泼,其热烈气氛达到全曲的高潮。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为何一部芭蕾舞剧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呢?这出古典芭蕾舞台剧经典中的经典,是如何历经时代淬炼,在观众心中留下无可取代的地位?我觉得主要是有三点。
       第一点是优美的旋律之王。《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第二点是纯美无比的童话。《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第三点是32个“挥鞭转”的震撼。《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了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视频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UzNzYyOTA4.html
门德尔松《弦乐八重奏》
       门德尔松在1825年完成了这部卓越的弦乐八重奏,那时候他还只有16岁。这部作品于这年年底在他柏林家中的周日音乐聚会上完成了首演。
 
       门德尔松完成这部八重奏时,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依然健在并活跃。就在此前一年,舒伯特完成了他自己的F大调八重奏。由16岁的门德尔松创作的这部作品,明晰地确认了他有与这些杰出的同行并肩屹立的权力,正是这部作品,表明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成熟期的开始。
 
       就斯特拉金先生对这部作品的观点来说,他将其看待为在室内乐上少有的“视野上‘管弦交响化’”,它是门德尔松自身想法的成功贯彻,而没有添加过多的乐器。作曲家在乐谱中表明,他的八重奏是由“所有乐器依照交响管弦化的方式来演奏,强弱必须严格地被遵守,比这一类型的曲目中通常要求的更严格”。他确切地预料到,这首曲子将由在乐谱中规定的更大型的弦乐组所演奏。在谱写下它的三年后,作曲家自己将有明显的管弦化潜力的谐谑曲配上新的配器,改编为他第一交响曲的小步舞曲,在他1829年首次访问伦敦的时候演出。
 
       这部八重奏“管弦交响化的风格”在一开始就很明显,在它热情坚定的管弦化姿态下,似乎与室内乐领域联系得比较少,更接近管弦乐小夜曲,而与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苏克、格里格、霍尔斯特的作品风格似曾相识。
 
       这部作品著名的G小调谐谑曲据说直接指向了《仲夏夜之梦》的音乐形式,但它的灵感,据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妮说,来自于不同的文学素材:歌德的《浮士德》中《巴鲁普吉斯之夜》的最后句子。
       
       门德尔松规定了他自己的谐谑曲新形式:首先,他使用了2/4 拍,而不是当时在这一乐章内广泛使用的3/4拍;将其设置为奏鸣曲式,有一段小巧优雅的尾奏,但没有三声中段。这一乐章的说明,“轻松活泼的快板(迅速而且尽可能地轻快)”,充分地定义了这一段的个性,它从头至尾都由中弱的断奏来演奏。
 
       既然创作出了就其本身而言如此惊人的乐章,门德尔松毫不犹豫地在活力四射的终乐章中间接提到谐谑曲。终乐章无疑展示了对亨德尔的赋格形式的注意,而毫无疑问地增添了作曲家的个性特征和不竭的想象力,标志着这位心思巧妙的16岁少年的成就。即使在20年以后,他身后已有了卓越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宗教清唱剧以及《仲夏夜之梦》配乐,门德尔松仍然将这部八重奏称作他最喜爱的作品,他回忆道,“在谱写这部作品时我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 日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利亚(lea)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5]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
       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月后去世。终年38岁9个月1天。
视频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ExODU3O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