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004
*知道不等于思考,从动态的角度讲,教师是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道知识。
*缺乏学科意识,是不少语文教师产生困惑的根源。
*考试到高考的时候选拔功能才能凸显出来,平时的考试更多体现的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功能。
*我国的教学,民国时期是学美国的课程,解放后是学苏联得教学论,新课改后又开始转向课程,是不是一直存在着语文课程的源流还不好说。
真有一个”小语文观“吗?还是为了言说方便设立了这样一个词汇?先说清楚”语文学科”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吧。一般这样使用“小”的时候,大多都是在试图彰显自己的“大”和“对”。未必和事实有关系。
*乱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个人认识代替了对事实的了解。
*理论的展开,是一种演绎法,追求完美,不容置疑,仿佛理论就是上帝。
事实的建立,则是归纳法,不完善,但却一步步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而趋向更加合理,虽然慢一些,但这样建起来的通天塔却让上帝也畏惧。
*语文不用追求上位学科,因为语言文字早于任何学科,而语文学科本身只是涉及其他学科而不是从其他学科演变而来。
国语的诞生其实就不是从上位学科演变而来的,而是从实际生活需要来的。。
*语言也好,言语也好,都是语言学中经过抽象化了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无法成为教学内容,也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因为教学展开必须面向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人,俗话讲“上哪座山唱哪座山的歌”,总不能上哪座山唱能代表所有山的歌。
“教语言”太空泛,我们要教具体的规范语,所以用语言这个词语打基础,我们的教学脚底下发飘,站不稳。既然站不稳就得找块稳当地儿呀,有的老师找到了“言语”,这下似乎稳当了,其实不然,言语也并不那么可靠,一则语文教学无法穷尽学生的言语行为,二则言语这个词无法突出规范语教学的意义。
所以,与其在语言学的词汇中撞来撞去地猜谜,不如把学科的目的重新拾起,让那些抽象概念靠边站。
*语文中的“语用”其实应该是“语言运用”的缩略语,而不是“语用学”。不能因为有一个看似靠谱的理论学科摆在那里,语文学科就要抓住这根稻草来救命。之前我们抓了语言学中的稻草已经不少了,结果呢?还不是把自己搞得个晕头转向!语言学也罢,语用学也罢,其他各种学问也罢,都是在广泛的语言文字运用基础上析出而建立的,如果不学语言学,不学语用学,不学其他学问,就不能正常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再有,语文学科所承担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也是广泛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一部分而已,必须要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的定位,才能明白我们在干什么。
语用学中的“语用”应是“语言应用”,而语文对应的“语用”则应该是“语言运用“,一字之差,整个性质就变了。
“应用”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运用”行为的基础之上的。“应用的原理”其实是一种滞后于运用的静态总结。“运用”则是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中的具有不断变化性质的源泉。
应用,总是包含着我们已知的内容,而运用则包含着我们已知的情境和未知的可能。
*干什么都要做到“不失本心”才行,如果为追求“学术价值”而失去了学科立场,那恐怕就是“周郎妙计安天下”了。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
我要说,未经省察的学说,不能进入语文学科。
*一般使用“语言文字”时,是指“语音+文字”而不是“语言中的文字”
西方的语言,音文一致,规定一种就可以了。中国的情况则不然,我们要规定两种。就不能套用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事实的样貌。
西方的语言学,当然音文是不排在一起,但东方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者并重。
教属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却用西方的理论指导,方枘圆凿,当然不敷于用,更别提机械地照搬照抄了。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语言(语音)肯定先于文字,但在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来说,文字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语音),如果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而弄不清哪个重要,只是抱持”先后“观,那不是在说远古时期胜过现在了?所以不能用语言学的陈述作为我们教学的基石。
*理解,要遵循路径。解读,要明白限制。
*即便是生活路子有效,也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指导。
教育教学从来不是一件省心的事,所以古人才会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我经常跟学生讲:一些捷径均是险途,你们准备好承担风险了吗?
学生的生活不是我们给的,也不是我们能给得了的。
再单调的生活,也是生活。更何况学生的生活,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单调。
*有一年,一个师弟(现在是我们区的教研员)跟我说一块儿搞一个”文本细读“的市级课题,被我婉拒了,后来又让我领着弄一个市级的语文与心理学的课题,也推了。
*学习别的国家,不能看人家有什么,而是要看我们能承受什么。
*用喧嚣抵御浮躁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正如前些日子群里老师所见的特级教师的评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影响了以特级教师为标杆来研究教学的视野。特级教师的成长有的是走理论结合的路子,有的是走实践经验的路子,有的是走的非本专业的路子,还有的是走的个人爱好的路子;有时是个人努力,有时还可能是机遇。所以,在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时,也需要结合特级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这是第一要注意的内容。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内容是“文学修养”和“学科知识”之间不是等价关系。例如,在语文这个学科上,文学修养事必备的,但语文学科的任务并不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上,所以固然教师可以有个人的极高的文学修养,不过这种修养不一定是属于语文的学科知识,而是属于文学研究领域的。如果我们换一个别的学科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清楚一些: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可不可以拥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呢?一名物理特级教师呢?……
广泛拥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的确很重要,但要注意教师的研究不应该偏离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更不应该用个人的好恶或爱好擅长替代课程的内容。我以前听到过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不喜欢教课本中的几篇文章,就让学生把那几篇撕掉,这个做法很像《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具体二者之间是不是有联系,我不知道),学生也很认可这个老师,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教师用自己的判断替学生做出了选择!无论那几篇文章是否如这个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已经受到影响了。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去做简单而枯燥的劳动。题海战术固然不可取,但一定量的训练却是必要的途径。但现在训练不吃香,因为课标中不强调了。跟着人文吃香,有甜头,赛课呀评比呀,总是显示自己的特长,也很风光。时间一长,教学变成了教师展示行为,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甚至是“星工场”,教师那还有心思好好地教学生呢?
*归纳法永远是不完全的。“不完全”却是人类真实的状态。因此,凡是喊着“按照XX就能XX”的人,最需要我们来提防。
*语文有底线,却没有发展极限。告知基本的底线,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后面的发展要学生自己完成。正常的学科教学,只能教基本常识,而不能够教高端的艰深知识。
*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学科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规范语通用语共同语标准语的教学。这样就意味着叶老”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范围内,需要再明确一条”口头规范语言,书面规范文字”
*经典不会死去。因为经典已经被书写下来了,即便是被遗忘,被忽略,经典依然存在,经典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中了。社会变迁了,但黄金钻石的价值一直在,经典就仿佛是人类社会中的黄金钻石。
*台湾的研究者把给材料作文,又细化为”引导式作文“”限制式作文“,其实给材料作文一般也是二者兼具。
相对命题作文而言,给材料作文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比如,需要弄清引导的方向,需要明确限制的范围,需要弄清楚材料呈现的色彩等等。虽然有了这些限制,但是学生在这些限制中却获得的是一定自主的机会。
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描述的概括,内涵的揣摩,指向的明确,的确是考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这不是在难为学生,因为学生学了十六年的语文,到了高考还需要使用不具备这些环节的直接命题,还能谈综合能力的发展吗?如果连一个材料学生分析起来都困难,那么学生又怎能能面对即将在他们面前逐渐展开的事实呢?
给材料作文“难”,命题作文“难”,话题作文“难”,以及半命题作文的“难”,这些“难”看似都是一个“字”,但实际上这些“难”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点大家可自己分析,就不详细说了)。不过最后这些难都会汇总到“作文教学难”这更大的范围中去,会成为”作文难“摆在学生的面前。
也就是说,各种样式的命题,既然样式不同,考察点也有所差异,但都指向作文这一行为,它们有共同的指归,理解这一点,也就没有必要非要把各种样式列列队,看看谁高谁低。我们可以打一个可能不恰当得比方,用黄瓜做菜,切丁,切片,切丝,做食材,做辅料,做装饰,无论拿它做什么,黄瓜依然是黄瓜,并不会衍生出来各种黄瓜,也就不会涉及种类上的并列了。
*我的理解
命题作文=指定题目(无论几选几,学生不能自己改动题目)
话题作文=指定讨论范围(允许学生根据范围拟定题目)
材料作文=学生自己确定讨论范围,拟定题目(但不能脱离材料的主旨)
*要看题目最后对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即要从最后的要求上进行区分,而不是前面有多少材料,因为是“命题作文”确定的比较点,而不是前面的材料多寡有无。
*研究要基于什么?官方文件?官僚意志?名人看法?权威认识?逻辑分类?主观肯定?假设判断?理论推导?可惜前面的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回答。而正确的回答是基于事实,而且不是经过人为挑选过的事实。
*判断一个使用“语用”词汇的文章是否是属于语文学科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看他是否围绕着“人的活动”而展开就行了。因为语用学所研究的对象依然是静态的语言,而语文学科所面对的是处于生长中的学生。
没有涉及学生在活动中如何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文章,大多都是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而已。
现在的时代信息量大,搜索引擎发达,刊物众多,写表面文章也能发表——只要故作高深,善于装点门面,善于迎合潮流就可以了。
*学生不是先学语用学的内容,再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拿语用学指导语文教学,最多只能解决部分情境语义问题,而且很容易流于琐碎。
*语文学习应该发生怎样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围绕语文规范让孩子们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学习和应用规范的过程。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规范语、通用语、标准语、共同语的教学科目。
基于这一点,凡是把“语文=母语”的文章,基本上可以不看——连语文的脉都把不准,甭管它是“中医”还是“西医”,即便不是庸医,也是一个糊涂医。
*泛泛的赞扬与泛泛的的批评,都有过度概括事实的嫌疑。而过度概括却往往是试图控制他人意识的手段之一。
危言耸听,以售其术,自古皆然。
世界如果是一张纸,我一只手指,就可以捅破。这在言语上可行,在事实上可行吗?言语上的真实与事实真实不同。纸上谈兵永远不是真实厮杀。
不为积威之所劫,也是搞研究需要注意到的原则之一。
*语文教学只能是达标而管不了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把研究领域定在学科管不到的地方,只能望洋兴叹。
*教育研究本就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工作。往往要个人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换来一点点的改善——但这一点点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