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讲义》第四讲 对仗(下)
2019-03-15
.
第四讲 对仗(下)
主讲人: 林志雄
.
三、诗词对仗的特殊形式
1、隔句对
不象一般形式是相连两句对仗那样,而是隔句相对。如:白居易《夜闻筝》中的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作十三弦”。
隔句对,也称为扇面对。在词中运用较多,如史达祖《东风第一枝》:“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2、句中对
这是一种自对的形式。在一个句子中,一些字词同另一些字词相对,字数有时并不相等,如五言句是两对三,七言句是四对三。例:“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前后两句不相对,后句自对。这种对仗,多在近体诗的首联出现。
另外,在两句相对的情况下,也有句中自对的,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交股对
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故又称犄角对。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4、嵌字对
七字句第一、二至第七字都可嵌字入对,它们的名称分别为(一)鹤顶格(二)燕领格(三)鸢肩格(四)蜂腰格(五)鹤尾格(六)雁翎格(七)凤尾格。
例:(1)、梅仰高风香愈烈 (4)
园临险道气犹沉(鹤顶格)
(2)、疏影曾移故宫月 (5)、新砚微凹泉尚浅
中秋待咏浙江潮 (燕领格) 小荷方挺雨欣临 (鹤尾格)
(3)、秦淮雨祭英灵魄 (6)
玛瑙花凝烈士魂 (鸢肩格)
5、拆字对
通过字词的拼拆组合,将所要表达的内涵隐诲地传出。如: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
誰堪翟侧?剪除残羽討斯雠。
6、谐音对
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的特点,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可起到诙谐的效果。
例: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又例:民国万岁(税),天下太平(贫)!
后三种对仗方式,多用于对联中。
四、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主要是律诗的对仗。律诗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用对仗,这是常例。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例。
(一)、首联对仗
1、首联对仗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因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束,用对仗不便收合,所以即便用,也多为流水对。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通首对仗
全首四联都用对仗,为数很少。
如:杏花楼婚宴祝辞
轻烟萦席绕,喜气碰杯浮。
敬客心先醉,低眉言欲羞。
情投鸳锦帐,酒祝杏花楼。
互勉偕红榜,相濡共白头。
(二)、少于两联的对仗
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1、单联对仗
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又称蜂腰格。在五律中多见,七律中很少用。如: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全首只有一联用对仗,不仅限于颈联,有时是首联或颔联。
2、通首不用对仗
此种情况非常罕见。
(三)律诗对仗的其它规定
律诗的对仗,除对仗位置外,还有其它方面的格律规定。
第一,对仗的句子要合乎平仄格式,
第二,要尽量用工对
第三,相对的字词不能相同,即避重字
第四,避合掌
所谓合掌:即入对的两联中,不仅相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相同,而且四句的句子组成情况也完全一样。举例说明: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徐玑:《春日游园池》)
这首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两对名词性词组相对和动词相对,两联的对仗情况没有区别。
合掌,是对仗的大忌,必须设法避开。
(四)、绝句的对仗
绝句的对仗,比律诗的对仗自由得多,用或不用都可以,大多不用,如果用,也大多在第一联中出现。
五、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对仗在古体诗中,仅仅是一种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其特点主要有:
1、古体诗的对仗,位置不定,句数不限。
2、古体诗的对仗,不要求工对,只要意义相对即可,不一定字数亦相对。
3、古体诗的对仗,不讲究平仄,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如: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4、古体诗的对仗,不避重字,甚至有意用重字相对,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5、古体诗的对仗,隔句对的很多。
如:“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