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这样的“万有定律解释党”吗?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很讨厌这样的人呢?
曾经和朋友聊到人际关系,我举了自己几个身边的例子,巴拉巴拉说了一番,讲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而他就给我来一句:“人都是自私的。”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到如何识别身边不靠谱的朋友和伙伴,我给了几个个人的经验方法,然后他给我来一句:“没有绝对靠谱的人,也没有绝对不靠谱的人。”
再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到中世纪混乱的西方君主关系,讲到了一些君主之间个人的私情,他给我引用了那句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你是不是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感觉对方的话是一个原子弹,一旦被扔出来,就是无声的爆炸,每次都让我哑口无言。
我有的时候想想,他们说得也没错呀,但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讨厌呢。
后来我想起了罗胖说过,大概意思就是,他不喜欢悲观主义者,因为悲观主义者只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句结论,而不给出方法。或者毫不客气地说,他们不是做事的人,而只是一个评论家。
他有句原话是这样的:“我相信悲观,我毫无所得;我相信乐观,我的世界被打开了。”
就像是那些经常扔出一句全局性解释的人,他们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毫无所得,而那些拼命在小范围内寻找一个可能不那么正确特定解的人,世界就像是被打开了,他的认知至少不会那么局限。
我小的时候,也背了很多名人名言,为的就是在合适的场合扔出一句话,然后周围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以此满足我内心的膨胀感与虚荣心。可是当我多次这么做了之后,一开始,小伙伴的确佩服我的伶牙俐齿,也感慨书读得多就是好,但时间长了,我发现我被小伙伴讨厌了。
年少的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大家都喜欢睿智的人吗?
为什么我这么“睿智”的人会被人嫌弃呢?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我的“睿智”,表达出来的恰恰是我的肤浅。
回到之前举过的例子,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招鲜”的真理,就算有,也不是我们这等普通人所能掌握的。因此,在谈论到具体事的时候,我们会给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范围是有边界的,一旦前提条件换一下,可能结论也就错了。
但这就是我们的这个真实世界啊。
比如说到人际关系,要辨别一些不靠谱的人非常重要,或许我那朋友说的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靠谱的人,也没有绝对不靠谱的人。但若是这样,不用辨别了吗?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一个结论,那么我们前进的路也被中断了,就像是一些人犯错之后,给出一条万有定律解释的开脱借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类人,也不能说是悲观主义者,我想称他们为“万有定律解释党”更合适。就好像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正在努力寻找突破的口子,尽管我们知道,自己找到的那个口子不一定对。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人,说:“省省吧,人都是会死的,何必白费功夫呢?”
我想问,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是什么感觉?
就好像是两个人一起去创业,一个人废寝忘食地写策划书,给风投递交方案,另一个人说:“中国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1%不到。”
他说错了吗?没有,如果去查一下数据,可能真实情况会比他说的更悲观。
可就算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把他踢到外太空去做自由落体的冲动。
再后来,我又对这样的现象深思了一下,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我发现,很多人都企图去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似乎是只要手上拿一把锤子,就可以敲掉世界上所有的钉子。别说,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我总结了一下这类人的说话方式,他们习惯评论,给出一个貌似正确的结论,可能很简洁,也可能很复杂,总之就是试图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类似事情,就好似用“人是自私的”来解释所有人际关系中的背叛与中伤。为什么会有背叛,不就是因为这样做对那个人有利吗?这不就是“人是自私的”最好写照吗?
有的时候想想,可能是给出这样的答案会很保险,然后我就回顾了一下对话,发现如果在当时,对方说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并不会带来任何损失。
卓克说,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缺乏科学思维能力,严伯钧也经常说,科学不一定是对的,只不过是特定情况下的正确,是有一定边界的。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在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是正确的,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则也变得不靠谱了。
突然之间,我又发现,这样的思维背后可能是一种“怕犯错”的心理。似乎,我们从小就是在一个“怕犯错”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其实对自己的错误比对别人的错误更敏感。
“怕犯错”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不愿负责”,为自己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而负责。
因为那样的话,看起来没有任何漏洞,也永远正确,却无法证伪。
当然,我知道,“万有定律解释党”也并非各个都是有心这么说的,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有可能他们有着自己的无奈与苦衷。但我衷心劝一句,以后尽量不要当“万有定律解释党”,除非是一些特殊的场合下不得不这么说。
一个有针对性的错误解,也好过一句“万有定律解释”。
与君共勉
202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