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真如电影里那么风 流?其实此人一生非常不堪
唐伯虎自称“江南第 一风 流才子”,仕女题材的绘画作品于唐伯虎来说不在少数。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借落叶残秋来抒发对世事无常的不安和不满。柔弱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综合体,集哀伤、失落、忧愁、追思等情绪为一身,举手投足间情愫自成。于是,文人经常以描绘女子形象来暗喻自身处境和心境。很多时候,对女性身世的怜悯也并非初衷,“同是天涯沦落人”,诗画中的女性形象归根结底也是文人顾影自怜,比较含蓄的表现手法。
唐伯虎的确聪慧过人。唐伯虎在得到帮助后,专心苦读,一举考中乡试第 一名。相比之下,后来和唐伯虎同列“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都曾有过乡试不第的经历。所以从学习成绩来看,唐伯虎确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唐伯虎应该还可以在考场上更进一步,取得个功名,然后出仕做官,荣归乡里。唐伯虎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唐伯虎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主要学习了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派,兼学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参合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唐伯虎死后,他的好友祝允明、文征明等为他凑钱简单料理了后事,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祝允明为唐伯虎撰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这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悲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因为半生穷困,唐伯虎的字画、诗文几乎都卖掉了,散失在四面八方。到了明万历年间,有两位常熟书商因仰慕唐伯虎,《事茗图》是唐伯虎描绘友人山居生活的画作。图中景物开阔,意境清幽,表现了文人隐士的生活情趣。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山水用笔工细,树木画风清劲秀雅,代表了唐伯虎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才名,千方百计地搜寻他的作品,终于使唐伯虎的诗画得以流传。而他的诗文逸事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完善,被收录在《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中。
唐伯虎(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伯虎。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人画,以写代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伯虎在探讨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 越建树。
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唐伯虎早年与后来成为吴派领 袖人物的沈周、文徵明往来密切。据资料考证,他向院体画家周臣学画是在三十岁之后,是从北京会考回来以后的事。王稚登《吴郡丹青志·沈周传》云:“一时名士,如唐伯虎、文璧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这里表明唐伯虎和文徵明均出于沈周门下。姚际恒《好古堂藏书画记》卷上云:“唐六如(对竹图)。自题云:‘箪瓢不厌久沉沦,投箸虚怀好主人。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白日坐阳春。’‘此君可与契忘形,何独相延厌客星;苔满西阶人迹断,百年相对眼青青。’ 另题者有沈周、黄云、祝允明、文璧、都穆五人。”此时唐伯虎与都穆是朋友,可见是会试之前的作品。可惜这幅画今已不存。但另一幅《双松飞瀑图》与文徵明面目相近。文徵明一直学沈周的画风,因此可以证明唐伯虎早年的画也是学沈周的。唐伯虎还有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树的出枝点叶、人物屋宇极像沈周画法。特别在构图上图左江山开阔、风帆点点,纸上留下大片空白,这也是沈周常用的构图法。其中山石皴法用整齐的短砍,这与沈周的画风也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