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七章:化湿在线阅读

  …………………………………………………………………………………………………………………………

  第七类:《化湿》

  (8味/厚朴、苍术、砂仁、广藿香、佩兰、草果、豆蔻、草豆蔻)

  …………………………………………………………………………………………………………………………

  《厚朴》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油朴、赤朴、紫油厚朴、川朴、厚皮、重皮。

  药科——木兰科植物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产地——原产于湖北,现多栽培。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脾、胃、肺、大肠。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主治——湿滞伤中,痰饮喘咳,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现治——中风,头痛,腹内雷鸣,霍乱转筋。

  参治——痰惊,痰涎郁结(咯不出,咽不下),惊悸,忧恐惊之气,伤寒,寒热,积年冷气,寒湿,宿血,结水,死肌,气血痹阻,气不舒快,气胀心闷,留热心烦满,肺气胀满,心脾不调,胃虚,不思饮食,肾气弱,产前产后腹藏不安,泄痢淋露,便尿白浊,阿米巴痢疾,虫积。

  药理——温中,益气,散滞,除惊,厚肠胃,泻膀胱,明耳目,抗菌,止痛,降血压,抗肿瘤,抗溃疡,抗血小板,抗病原微生物,大温胃气,消化水谷,抑制中枢,松弛肌肉,泄五藏一切气。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忌食豆(食之者动气)。恶泽泻、寒水石、消石。孕妇慎用,气虚者慎用,津伤血枯者慎用。

  …………………………………………………………………………………………………………………………

  《苍术》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南苍术、茅术、赤术、仙术、山精、青术、马蓟、枪头菜。

  药科——菊科植物茅苍术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河南、山东等地。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胃。

  功效——健脾,燥湿,祛风,散寒,明目。

  主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夜盲,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

  现治——伤风感冒,时气感冒,脾胃不和,水谷不化。

  参治——治痿要药,总解诸郁,诸湿肿非此不能除。酒色过度,发热憎寒,四时瘟疫,湿温多汗,骨热,筋骨痿软,咳嗽头昏,头痛项强,牙床风肿,口苦无味,胀满刺痛,湿痰留饮,呕吐恶心,吞酸,脾经受湿,脾湿下血,伤食,不思饮食,滑泻肠风,溲溺混浊,浊沥带下,足痿,痢疾,疟疾,恶气,山川瘴疠,挟瘀血成窠囊。

  药理——益气,利水,发汗,泄饮,消痰,行瘀,解郁,去漏,除癥,去腐,辟秽,化癣,护肝,利胆,暖水脏,抗缺氧,抗胃炎,抗胃溃疡,抗肝损伤,抑制胃液量,抑制胃酸度,调节胃肠运动,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改善血清性溃疡。

  用法——水煎,膏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忌与酸味食物同服。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孕妇禁用,七情气闷者慎用,吐血者忌服,鼻衄者忌服,咽塞者忌服,咳嗽吐痰者忌服,便秘滞下者忌服,气虚多汗者忌服,口干唇燥者忌服,内热骨蒸者忌服,阴虚内热者忌服,阴虚血少者忌服。

  …………………………………………………………………………………………………………………………

  《砂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春砂仁、缩砂仁、缩沙密、缩砂蓉。

  药科——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肾。

  功效——温脾,开胃,化湿,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水肿胀满,气逆喘咳,痰饮积聚,二便不通,虫积腹痛,蛔虫,绦虫。

  现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霍乱转筋。

  参治——治一切气,惊痫邪气,滞气,郁结,奔豚,呃逆(将砂仁细嚼后咽下),口疮,牙疼,铜铁骨哽,恶心,噎膈呕吐,心腹痛,脾胃气结滞不散,胃呆食滞,妊娠胎动,女子崩中,寒泻冷痢,休息气痢。

  药理——行气,调中,补肺,补肝,益肾,理元气,补命门,消化水谷,镇痛,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肠道运动,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用法——水煎(入煎剂宜后下),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血热胎动者忌服,小儿气虚脱肛者忌服,火炎咽痛者忌服,暑热泄泻者忌服,火冲迫肺咳嗽者忌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

  《广藿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藿香、土藿香,海藿香、排香草、兜娄婆、刺蕊草、大叶薄荷。

  药科——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

  产地——原产菲律宾。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均有栽培。

  药类——化湿。

  药性——微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肺。

  功效——芳香化浊,发表解暑,开胃止呕。

  主治——湿浊中阻,寒湿闭暑,暑湿倦怠,鼻渊头痛,胸闷不舒,脘痞呕吐,腹痛吐泻。

  现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咽喉肿痛,霍乱。

  参治——伤寒,寒热,外感暑湿,湿温初起,发热身困,气不升降,遍身虚肿,膈热口舌生疮,口臭,嘴肿,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食欲不振,脏腑虚鸣,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心腹冷痛,喘咳,小儿疳伤,胎气不安,疟,山岚瘴疟,手足癣冷露疮烂,刀伤流血。

  药理——抑菌,镇痛,调节胃肠功能,解除胃肠痉,促进胃肠分泌,刺激胃肠运动,抗病原微生物,抑制子宫收缩,抑制皮肤癣。

  用法——水煎(入煎剂宜后下),丸剂,散剂,外用(煎水含漱,浸泡患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鲜者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者禁服。

  …………………………………………………………………………………………………………………………

  《豆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豆蔻、白蔻仁、白蔻、壳蔻、多骨、圆豆蔻、紫蔻、十开蔻、原豆蔻、扣米。

  药科——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

  产地——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现我国海南有栽培。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

  功效——化湿,开胃,消食,消痞,行气,温中。

  主治——湿浊中阻,湿温初起,寒湿呕逆,胸腹胀痛,胸闷不饥,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现治——噫气,噎膈,脾胃气不和,胃腹胀痛。

  参治——寒热,气滞,积冷气,赤眼暴发,胃寒吐痛,吃饭即欲吐,脾泄泻痢。

  药理——肺金本药。解酒毒,宽中,下气,除寒,理元气,补肺气,流行三焦。

  用法——水煎(入煎剂宜后下),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忌见火。气虚者禁用,阴虚血燥者禁服,肺胃火盛者忌服,因热腹痛者禁服。

  …………………………………………………………………………………………………………………………

  《草豆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豆蔻、草蔻、草果、草蔻仁、豆蔻子、大草蔻。

  药科——姜科植物草豆蔻的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

  功效——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主治——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现治——心腹痛,脾胃虚弱,霍乱吐泻。

  参治——短气,心烦渴,冷痰呕逆,腹痛无度,腹中气逆,脾寒,胃冷,大肠虚冷腹痛,虚寒泄泻,老疟,山岚瘴气。

  药理——去鱼肉异味,升高胃蛋白酶的活力。

  用法——水煎(不宜久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不宜久煎。津液不足者禁服,阴虚血少者忌服。

  …………………………………………………………………………………………………………………………

  《佩兰》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兰草、泽兰、兰草、水香、兰泽、香水兰、燕尾香、针尾凤、圆梗泽兰。

  药科——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药类——化湿。

  药性——平。

  药味——辛。

  入经——脾、胃、肺。

  功效——发表解暑,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主治——暑湿表症,头胀胸闷,口中甜腻,脘痞呕恶,湿浊中阻,口臭,多涎。

  现治——急性胃肠炎,中暑,头痛。

  参治——血出不止,五月霉湿,秋后伏暑,温暑初起,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颊肿,唇疮,面垢齿燥,风齿疼痛,背微恶寒,心烦懊憹。

  药理——祛痰,抗癌,抗病毒,抑制排卵,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

  用法——水煎。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胃气虚者禁用,气虚者忌服,阴虚者禁用,阴虚血燥者忌服。

  …………………………………………………………………………………………………………………………

  《草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药科——姜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

  药类——化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

  功效——温中,燥湿,除痰,截疟。

  主治——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

  现治——暑毒,瘟疫初起,腹痛,霍乱,大便溏泄,

  参治——热多寒少,先憎寒而后发热,烦躁,烦渴,面青,口苦舌干,脾痛,脾胃虚寒,胃中寒痰凝结,肠胃冷热不和,反胃,腹泻,伏热泄泻,吐痢,下痢赤白,大腑不利,小便多,小便黄赤,脏毒便血,瘴疟,瘅疟,山岚瘴气。

  药理——镇咳,抗菌,镇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忌铁。气虚者禁用,血亏者禁用,阴虚血少者禁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