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就如好友
2月5日 星期五 晴
不知是谁把这本中文书留在我的书桌上,周国平先生的《思想的星空》。翻开读了几页,竟爱不释手了,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
我谷歌了一下,发现周国平现年75岁,据说其散文和随笔还进了中学语文教科书,那里曾是鲁迅先生的园地啊。很汗颜,居然都不知道这位作家。
很少看活人的书,一是觉得所谓的畅销书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二是那么多死人的好书都来不及看,暂时无暇顾及活人的书了。
百度周国平时,发现了极其生动的一张年轻人的照片,马上被吸引住了,定神一看,是周国平在北大哲学系的同学郭世英,郭沫若之子,而他26岁的年轻而张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68年4月,令人唏嘘叹惋。周国平大学毕业被分到广西,躲过一劫。
大学时,哲学是必修课,但也是众多学生逃课的科目;我虽然没有逃课,但也常常带着小说在课上翻阅,偌大的阶梯教室听哲学老师像与空气对话。所有的慷慨陈词皆抛之脑后,唯一的印象是开课第一天,他谈到哲学是什么时说:哲学就是人们吃饱了饭没事干研究的东西。
那时,北大的同学还给我开了书单,罗列了一系列哲学家的书籍,让我好好恶补一下,那年头,好像不聊几句尼采萨特什么的,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大学生。
我非常自卑地去买了几本,好像价钱不菲,结果翻了几页就犯困,从此束之高阁,成了点缀。真的与哲学无缘。
《思想的天空》中不乏好的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他谈及王小波的那篇《自由的灵魂》。本人是极喜欢王小波的,曾经在课堂上力推他的作品,可是学生们都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说起,很多人把小波的《黄金时代》当成性启蒙的,结果,班上就人手一册了。
与王小波不相识的周国平对小波充满了敬意,对小波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在文章中他是这么评价小波的:王小波之于中国文坛,也恰似一位游侠,独来独往,无派无门...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他真正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写性,在中国当代小说中是写得最好的...
还有周国平对现代科技的思考,谈到书籍与电视的区别,他分析到,阅读文字并理解文字必须思考,而电视图像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因而,他得出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想想如今视频泛滥成灾,学生们沉浸于抖音油管,爱书人还有多少?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周国平和王小波拿来做比较,褒王贬周,厚此薄彼;其实,读书不就是 “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吗?你读你的《三国》,我读我的《红楼》,井水不犯河水呀。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吃不消也不屑做此活,我只喜欢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期盼获取精神上的启迪,享受文字带来的思考的愉悦,并写下一点自己的感受罢了。
“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每天的生活记录与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