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屡教不改”是不听话?问题或在家长身上......

大家好,我是贝塔。

在正式成为爸爸/妈妈前,我们对孩子对有过许多美好的期待:乖巧可人、活泼懂事、聪明伶俐……

可真正做上父母了,才发现“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最让妈妈们头疼与委屈的,就是孩子听不进道理,屡教不改

道理和规矩反反复复说,温和的、激进的方法都试过,孩子就是刀枪不入,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回头又变回原样
这些固执的“磨人精”能“治”吗?当然能!
对孩子的顽固头疼不已?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一、认识孩子的“水泥期”

“水泥期”理论是儿童心理学中的著名理论,它根据水泥本身的特性与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将3-12岁这个阶段叫做“水泥期”。
在“水泥期”中,3-6岁称为“潮湿水泥期”,7-12岁称为“正凝固水泥期”。
把水加入粉末状的水泥,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改变水泥的形状;当水泥渐渐风干凝固时,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改变形状;水泥凝固后,除专业手段外,改变形状已经不可能了
要想让孩子有个好习惯、好性格,就要先对孩子的“水泥期”阶段进行判断,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培养孩子习惯与性格最好的时期是3-6岁,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听得懂一些道理,对外界事物接受力强,自我性格还未完全形成,对抗意识不强烈,是最好的塑造期。
过了这个时期,对孩子习惯、性格的培养只会越来越困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家长要知道孩子正处于哪个阶段,对改正孩子的难度有心理准备,避免心理落差。

二、给予孩子申诉机会,辨明真相

“爱之深,责之切”,当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我们总是“先声夺人”主观臆断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和目的。
小A家的孩子总是不分场地、时机地频繁打嗝,不管是饱腹和空腹都一直在打嗝。这样的症状持续了好几个月,家长只当是孩子的坏习惯,打着玩的,只要他一打嗝就呵斥,让他停下。
孩子也说不出自己怎么了,每次答应完后不久又恢复原样,小A初时觉得很生气。后来时间长了渐渐发现不对劲,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是因为冰箱里的食物和带气的汽水喝多了,有胃炎的早期症状。
当孩子多次不听话、屡教不改,一定要先了解清楚真相再下结论,听到孩子的辩解,要严肃认真对待。
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信任,防止误会,不冤枉孩子,让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想法的,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杜绝以“我都是为了你好”为由的威胁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最方案听到什么话的提问,其中父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获得了数万人的点赞,有网友说:“只要爸妈一说这句话,就算我知道自己是错的,背后改了,在他们面前我也要对着干。”
父母很容易站在过来人的“上帝视角”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判断,有时候着急了就会用“父母”的身份压人
殊不知这是孩子最讨厌的相处方式。
与孩子相处,要“蹲下来”看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实际局限,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理解范围与能力范围内的建议与批评。

四、孩子抗拒时,少提要求多商量

孩子面对批评时反应有时候会反应激烈,大哭大吵大闹,这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机会,之后抱抱他、摸摸他的头,缓解他们的情绪。
跟情绪激烈的孩子提要求,让他们“别哭了”“别闹了”没有实际的作用,情绪一直压制只会让他们陷入焦虑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多与孩子商量,点出他们的错处,约定好再犯的后果与惩罚;善用家庭会议,在餐桌上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和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还能形成孩子的规则意识

五、给予孩子任性的额度

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孩子偶尔任性一把。
长大后,记忆最深的往往不是循规蹈矩获得的嘉奖,而是犯错时的刺激
掏鸟窝的刺激、爬树的惊险、偷买辣条吃的喜悦……这些都是童年时的珍贵记忆。
孩子的教育要“劳逸结合”,偶尔给孩子任性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地释放天性,才会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用意。
我们不能一昧地把孩子束缚在条条框框里,当孩子偶然任性时,可以默默一笑,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健康长大,也能回忆童年那些肆意玩乐、调皮贪玩的美好。
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
你都是怎么做的呢?

快来留言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