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百问百答 | 孩子考试没考好怎么办
沟 通 实 例
事 件
孩子上二年级,数学考试考了59分,同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在90分以上,妈妈因此十分生气,觉得孩子太不用心了。
于是对孩子嚷道:“我给你找的补课老师都白找了。花了这么多钱找老师补课,你竟然没有一点进步。你们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90分以上,你考不上90分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丢尽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和其他家长?!”
分 析
父母的初衷--愿望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下次能够把成绩提高一些。
孩子的感受--我就是一个笨蛋,我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题我还做错,我的学习成绩这么不好,我妈妈怎么可能爱我?我不配得到好东西,我是个没用的人。
孩子的行为--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作弊或是修改卷面分数等。
客观品评--这位家长的行为很有代表性,她对孩子说的话,并不是在评价事情本身,而是变成给孩子自身做出评价,甚至给孩子“贴标签”。
调整措施--调整自身思维方式,认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强调努力,而不是天赋;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建议沟通--心平气和的“我看到你这次考试得了59分,你对自己的分数有什么想法吗?你认为这次分数低,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失误,以后需要注意哪里呢?考试中的错题现在会做了吗?需要爸爸妈妈帮帮你吗?”
拓展知识--亲子有效沟通的句式推荐“我看到......”、“你通过......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加强。”
无效沟通的三个特点--质疑动机、过渡发散、人格攻击
培养关键点--成长型思维培养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 《终身成长》一书中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后天的努力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一旦遇到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他们就会马上放弃。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自我否定。
反映在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不服输
认为个人能力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提升。这样的孩子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并获得提升。
一件事情完成得好与不好,跟他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不自卑
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相反,他们会专注于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 不自满
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获得成功时,他们也不会骄傲自大,因为他们知道,这仅仅是自己比别人多付出努力而获得的结果。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许比自己更多。
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的驱动下,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付出努力,见贤思齐,不断超越自我。
随着孩子的成长、年级的提高,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反,那些没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学习上则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没有天赋;遇到问题不敢面对,只想马上放弃;一旦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情绪,自我否定,甚至误入歧途。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好处?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台“发动机”,如果“发动机”不运转,那么无论施加怎样的外力,这辆人生之车也无法行驶起来。
激发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就是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加速度”。
在过往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总是在试图用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然而过多的监控手段和激励方式反而破坏了动机的生成。
外部手段干预诱发的仅是孩子对被监控的反抗和对奖励本身的兴趣,却并不能给孩子的自身能力带来实质性的提高。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戴上白色学习帽,自发地形成学习驱动力,实现自我激励,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无限的潜力。
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能做到,这并不难。培养孩子内驱力的第一步,是转变孩子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从固定型思维转化为成长型思维。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