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军眼中的志愿军“冰雕连”:只有停止呼吸才会停止战斗
1950年11月底到12月,围绕着朝鲜北部的长津湖水库,中美两军展开了一系列殊死的较量。在零下40℃的风雪中,美军第10军艰难地向咸兴港败退,而志愿军第9兵团的部队,则在同样的风雪中一路围追堵截。
志愿军擅长发动夜袭,他们的喇叭声,从此成了敌军的梦魇。
美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面对志愿军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他们唯一的目标便是突围,用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说法,所谓撤退绝非易事,实际上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
便如当时美国新闻中对于此战的标题一样“Battle for life”——逃命。
谈到抗美援朝,长津湖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战场,而围绕着这道地球的伤口,“冰雕连”又成为一个难忘的名词——由于严寒和没有足够的御寒物资,先后有几支志愿军部队在伏击敌军的阵地上冻饿而死,追击的部队记载看到这些牺牲的中国军人时,“他们的枪口依然指向敌人的方向”。
冰雕连的悲壮,令世界军人为之动容,但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这些牺牲的中国军人大多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过关于他们的英勇战斗,恰恰出现在敌军的记录中——美国历史学家利用美军撤退中的记录,还原了志愿军“冰雕连”顽强的身影,虽然,两军所说的,不一定是同一支部队。
记录志愿军“冰雕连”部队的,是美国军史作家贝文·亚历山大(Bevin Alexander)。
贝文是一名曾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军官,战后成为军事历史学家。他在自己的作品《朝鲜:我们失去的第一场战争》(Korea:The First War We Lost)中描述,在美军由北向南经古土里向咸兴方向突围的时候,遭遇了不止一支战斗到最后一人的中国阻击部队,他们大多属于在那里掘壕固守的志愿军第58师和60师所部。
尽管美军是机械化部队,有着强大的装甲车辆为其开道,但中国官兵打得十分英勇,很多美军坦克和装甲车在战斗中被炸毁,被迫丢到路边,成为被抛弃的垃圾。
此时的美军虽然明知必须向前突围,但饥疲沮丧,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事实上,美军中此时也出现了大量由于严寒而冻死的官兵。
几百名被冻毙的美军尸体被堆积在一起,让还活着的官兵胆战心惊。
还有大量人员被冻伤。
志愿军的情况,远比美军艰难。他们属于从华东地区赶到北方的第9兵团,入朝作战的时候甚至没有适合北方战场的棉衣,战斗打响后美军全力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疯狂攻击又使他们无法在战场上得到新的补给。很多战士在战斗中因饥寒不幸牺牲,这便是“冰雕连”产生的背景。
但中国人的战斗从未停歇,依然不断穿插到美军的前方实施截击,其战斗意志之顽强,令撤退中的美军万分惊讶。
贝文描述的志愿军类似“冰雕连”的部队,是美军12月9日在“水门桥”附近遭遇的。
“水门桥”又是长津湖战场一个著名的历史词汇——根据记载,有一支志愿军部队顽强地穿插到了这个美军撤离的必经之路,炸毁了这座桥,而美军工兵则想方设法修复了这座桥。接着,志愿军又一次突击并炸毁了这座桥,这一次破坏之严重使美国工兵也束手无策。
然而,美军却在日本制造了桥桁,用飞机运到战场并空投到了现场,于是美军用其修复桥梁,奇迹般地逃脱了。
在长津湖的战斗中,志愿军曾多次炸毁美军撤退道路上的桥梁。时值冬季,尤其是1950年冬季朝鲜北部的气温创下了50年的历史最低温,很多地方的桥梁和道路被炸毁后,美军车辆依然可以通过工兵修复的桥面或直接从冻结的冰面上通过……或者干脆就是强行通过。
损失肯定是巨大的,但的确不是不能通过。
既然如此,水门桥究竟险峻到何等程度,为何无法绕过?美军又真的能够空投一座桥来供部队撤退吗?这想想都让人觉得不靠谱。
然而,这件事的确是真的,只是与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同——其实,需要空投的并不是一座桥,所谓“水门桥”,也就是”Treadway bridge(架桥之意)”,是一座十分险要,但小的不能再小的桥。
这里,便是水门桥,这座桥,便在山上那所房子的前面。前后都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桥畔左侧是悬崖,右侧是深谷,所以,美军到了这里,如果桥被炸断,连退都退不回去。
这座房子一直通到山下的火力发电站,当然,在朝鲜的战争环境下,这座电站早已被废弃。
看,这就是被炸断的水门桥。
实际上,它被志愿军炸断的部分只有两米多宽(这可能与志愿军长途奔袭,携带炸药数量有限有关),完全可以攀援而过,甚至搭上块长一点的木板跑过去。然而,它对美军撤退部队却是致命的。
这是因为这里的断桥虽然人可以过去,但必须抛弃车辆,美军极度依赖机械化,如果丢掉车辆,过桥后根本无法有效机动,也无法依靠装甲部队突破阻击,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再遇到志愿军截击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于是,怎样修复水门桥,便成了美军的生死关——此时,志愿军26军、27军的部队正在后面紧紧追赶着他们。
所谓“空投一座大桥”,便是这时候发生的,只不过空投的桥梁部件,不过两米多长,一米多宽而已,并没有那么夸张。
这种桥桁也不是完全临时设计制造的,它属于美军的标准工兵构件。这次,美军一共空投了八组(实际需要四组),而其中一组落入志愿军手中,一组毁坏,还有六组被美军控制,顺利完成了架桥。
在整个长津湖战斗中,美军一直在依赖空投,这次只是空投的任务“重”了一点,但并不过分——每个桥桁重2500磅,还在美军C-119运输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甚至一架飞机可以空投两到三具桥桁
正在空投的C-119
注意,为了保证桥桁顺利落地,采用了双降落伞
美军用这种器材修复了“水门桥”
而这时我们不禁要问——那支一直在这里阻击,并炸毁敌军桥梁的志愿军阻击部队,又在哪里呢?
他们一直在战斗,根据《长津湖畔冰雪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Frozen Chosin US Marines at the Changjin)一书披露,从12月6日美军第10军部队发现“水门桥”被炸,组织东京设法准备桥桁并运来战场,到12月11日美军终于得以退往咸兴,其间在水门桥周围共有75人阵亡,16人失踪,256人负伤,总伤亡347人,都是这支志愿军部队的阻击给其造成。
根据贝文记载,当时的美军是从南北两面进攻,试图打通道路的,南线美军的陆战1师第1旅攻占了志愿军据守的1081高地,“守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人”(the defenders fought to the last man. 注:P312)。
而从北方向南进攻的美军第7师和第31战斗群残部,在攻击水门桥附近志愿军阵地的时候,却没有遭到抵抗——“守军已经在他们的隐蔽部中化作了冰雕”(Defenders who were already frozen in their foxholes. 注:P312)。
可以感到贝文描述时心中的震动甚至敬意——只有当停止呼吸的时候才会停止战斗,这就是美军眼里志愿军的“冰雕连”吧。
长津湖之战在12月13日落下帷幕。最终,美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撤出了战斗,士气因此一蹶不振,一直退到三八线以南才勉强扎住阵脚。
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是这张并不著名的照片——牺牲在长津湖畔的一名中国战士。
已经失去生命的面孔,依然透射着中国人特有的憨厚和诚朴,他是冰雕连中的一员吗?还是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守军?也许永远无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的身后就是中国。
退后一步是家园,说的,也许就是保家卫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