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前文,贫道讲了抱元守一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今天谈谈抱元守一后我们进一步要做的事情。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人”即善男信女也。“能”意思是至强无息。“常”即平常,一直坚守。“清”意为万缘顿息,“静”乃一念不生也。
“人能常清静”意指人如果能以天地为妙用,收其放心,存其良心,非礼勿视,则眼清静矣;非礼勿听,则耳清静矣;非礼勿言,则口清静矣;非礼勿动,则心清静矣。一心空澈,只有道存在身上,自然欲忿不生,神清气爽。
那么后半句“天地悉皆归”又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经过这么多期对《清静经》的讲解,我们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天地”指的就是我们身中的天地。“天”代表的是道心,道心在先天八卦中属乾卦,乾天也。地在先天八卦中属坤,坤地也。
去人心、守道心。天如果常清净,日月星辰都是皎白虚明的;人如果常清净,精神也不会散。修行人用身中之天地感身外之天地,身内外之天地遥相呼应。若我们能够主宰身内之天地,那么身外天地之气,都会归于身内。
丹道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解释。
人秉承天地之气而生,是万物中最具灵性的。天地分阴阳,人则分男女。天者,清也,气清而性自洁;地者,浊也,气浊性自昧。人如果能诚于中,克己复礼,则天地归于己身也。
在丹道里,道是上善的意思,大道至善至虚。道有三才,天地人 ,丹道也有对应的三品,即精气神。我们头上有天,脚下有地,中有我们人心。同时人有任督二脉,代表着天与地,任督二脉中又有中脉。人如果能将人心合于天地之间,能得于中脉者,则天地都会归于人本身。
这句话背后同样有一个小故事
唐朝庆历时期,有位韩侍郎在运州为官,韩侍郎有个女儿二十六岁,嫁给左司员外的儿子王珪。有一天王珪(guī)外出公干,王珪之妻王韩氏正处妊(rèn)娠(shēn)期,住在父母家里。
半夜三更时分,有一位将军身披戎衣,手执金钗(chāi),对王韩氏说:“我是晋朝韦将军,在此居住数百年,你怎敢在此处作产房,血腥之气冒犯到我了。你如三日之内不搬家,我就杀你,你记住。”王韩氏说:“我愿意搬家。”说罢将军消失不见。
待天亮,王韩氏让侍婢把此事通知给王珪。王珪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分明是妇人真气虚弱,胡言乱语。”王珪不准妻子搬家。
当夜,韦将军见王韩氏不移,怒从心起,以钗叉于王韩氏心上,只一钗,王韩氏大叫一声即死。王韩氏的父母哀恸不已,马上飞书传给王珪。王珪听后大痛,不顾自己的职责日夜兼程往回家赶。
这日王珪到了离家四十里路的一座庙附近,但见远处有一妇人向他赶来,等走近了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王珪下马问曰:“你怎么到此地了呢?”
王韩氏说:“我被晋朝韦将军所杀,至今日此屈无处申诉。你为大丈夫,不能帮妻子吗?”说完即哭。王珪大痛,想要近前询问。妻子说:“人鬼异路,不可近妾。我听说本镇有位田先生,自小念《太上老君清静经》,行此清静无为也。此经能剪诚鬼神,有通天之德。这个人可以报妾之冤。”
这位田先生就在镇上。王珪遂拜求先生为妻报冤。先生答应了。
田先生引王珪到一屋中。天近一更时但见田先生披朝服,执玉珪,把香一炉,点灯七盏,合目跪之,念咒启祷。屋中忽现一位天丁力士奉天帝敕令与田先生一同前去捉拿阴鬼韦将军。
只见兵使押一人至酆都大帝阶前,兵使说:“你做数年阴鬼,你在世时,杀害生灵太多,更在平常的时候杀过人,现用铁杖杖责三百,发配北阴山千年再放。”后酆都大帝让韩氏借身托生。
王珪重重拜谢田先生,问先生:“为什么我能与你同游阴间呢?”先生答曰:“我能持诵《太上老君清静真经》,依此行之,即与天地合其德。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王家因此尽其家财,印经十万余卷散施四方,作罗天大醮以谢天地。
田先生遵《太上老君清静经》,替天行法,帮人报冤,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