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何苦为难穷人?


文丨张是之
这些商家冒着挨骂挨罚的风险,赚着被人称为「昧良心」的钱。从重、从快、从严处罚,恐怕是免不了了。
但无论他们以什么样的价格、承受着怎么样的骂名,客观讲,他们的口罩都是在增加市场的供给,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
比如下面这个广东新闻视频曝光的这个广州的水果店,原来只卖水果,后来送外卖都可以有口罩的选项了。
只是很遗憾被人关注举报后,线上的口罩外卖下架了,水果店还可以买得到。
尽管记者的暗访镜头中,小店老板多次强调买卖自由,并没有强制消费。
但电视新闻这一曝光,恐怕这个小店不仅口罩没得卖,保不准还得接受大额的处罚,小店能不能保住还要另说。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这个水果小店到底做错了什么?你可以说他没有销售资质,也可以说他卖高价口罩,当然也可以指责他这是在发国难财。
但请注意,这些都是非交易双方、非当事人作出的第三者视角的评判,而且这个评判相当的廉价,只需要一个手机和一点点流量。
你考虑过那些通过这个水果店买到口罩,满足了一定防护需求的人了吗?问过他们的感受吗?
相比于那些毫无成本的指责,通过水果店购买到口罩的人,他们用真金白银购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而那些仅仅是因为看不惯,或者是因为那一点点没有逻辑支撑的道德指责,就举报水果店的人,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这些举报者、这些记者和主持人,他们有没有增加市场的供给?并没有。
没有给市场带来任何供给的人,通过举报、暗访、打击这些市场上真正的供给者,赢得了满堂的掌声和喝彩。
而真正的市场供给者,此时却要面对骂名、面对污蔑,当然还要面对所谓的「正义的」惩罚。
还有比这个更玄幻、讽刺和矛盾的吗?
好吧,我必须承认,看过这些视频和执法的截图,以及微博下面那些喊打喊杀的评论之后,心情不是那么愉快,所以有了很多的问句。
这些问题,但凡稍微思考一下,我想其中的逻辑有那么难吗?九年义务教育应该也是够用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那些这个时候才去药店或者其他小店买口罩的人们,大概率也是没有其他途径获得口罩了。
如果有一点权力,口罩可能就不是问题;另外如果有一点钱,即便口罩涨价,在生命面前,大概率还是会买它几个应急用。
这个时候,既没有关系搞不到口罩,又不愿出高价买口罩,大概率的确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穷人。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没有歧视的意思,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需要代指一下这个群体。
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口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要忘了举报药店、举报卖口罩的水果店,这些无疑都将会使得获得口罩的难度增加而不是减小。
药店关门、水果店关门,你从那里获得口罩的成本不是降为零,而是增加到了无穷大。
更何况,虽然有的水果店老板很有钱,但大多数水果店小老板也就赚一个差价利润,平时靠水果发不了大财,这个时候靠几个口罩同样发不了大财。
穷人何苦为难穷人,不愿买让那些愿意买的人买就是了。
他们多买走一个,即便对那些买不到口罩的人来说,也还是会因为街上多了一个戴口罩的人而相对更加安全一些。
另外,客观的现实是,因为春节和疫情,加上还有各地自发的封路,物流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口罩进货成本的上升也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就使得卖口罩的药店陷入尴尬的无奈境地,就像下面这个截图中的情况。
以前 N95 口罩进价 13 卖 18,现在进价都 20 多了。
如果按照不允许涨价的要求卖,必然会亏钱,这显然不可持续。
如果即使按照进价来卖,一分钱不挣,这还是要面临着挨骂、举报和被惩罚的风险。
而如果进货之后又不卖呢?仍然会面临着囤货居奇的指控,仍然要面临挨骂、举报和被惩罚。
这不是胡乱猜想,而是面临的实际情况。
所以这样的三条路都走不通都是凶险的情况下,明哲保身是最保险最安全的,最后连进货可能都不会考虑。
造成这样无奈的窘境和困境,原因在哪里呢?
药店老板自己其实已经说了,「面对肺炎,我们也不想挣大家的钱。」
其实未必是真的「不想」,而是「不能」。
气势汹汹的舆论不允许,高压的政策不允许,「不能」挣这个钱最后就变成了真的「不想」挣这个钱。
「不想」最安全,虽然不赚钱,但心安理得,既不会挨骂也不会挨罚。
但是市场上对口罩的需求仍然存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对买高价口罩喊打喊杀的人对口罩的需求。
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样的怒吼,让他们和更多需要口罩的人无法得到满足。
2020年01月27日

——————

题图:Georges Seurat,Riverman

上一篇:有些戾气可以避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