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年称帝的苦衷:当太后很失败,队友太坑,只能下场自己拼
武则天之所以要称帝,主要是因为,当年她这个太后,当得实在是太失败了。
在以往咱们的印象当中,武则天之所以最终会选择登基称帝,完全是因为这个女人对权力的无限执着。
以至于在通往至高权力的道路之上,甭管是谁挡着了女皇掌控权力的道路,那都是被瞬秒的节奏。
所以她的那些苦命儿子们,最终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李唐皇位被贪权老娘攫取的残酷现实。
然而,有一个问题,咱们其实很多人没有仔细揣摩过,那就是:
武则天真的是因为想当皇帝,才当女皇的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您就会明白了,武则天刚开始的奋斗方向,压根就不是想当女皇。
因为对于武则天来讲,相对而言,其实当女皇真不比当太后享受很多。
当太后,在幕后居中调控,活不多干、大家还知道是你说了算,即便出了问题,还可以甩给皇帝来背锅,权力和享受一把抓,还不用担心有风险。
太后这个工作,其实还是相当安逸的。
把一个躲在幕后的太后,逼得不得不下场秀存在,你觉得武则天当年选择称帝的心情,难道仅仅是拉风、爽快、过把瘾吗?
恐怕更多的是还无奈吧。
而她之所以不得不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上位,完全是被孩子给坑的。
不怕神一样的队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把这一个论断放在武则天的身上,其实也是相当合适的。
李治留下的遗诏
提起中宗李显,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哥们儿是真的老可怜了。
当了几十天皇帝就被老妈给赶了下去,后来,熬了那么多年,可算是复位了,又被老婆欺负,戴帽子,最后还被女儿给毒死了。
怎一个“惨”字了得?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这句话,用在李显的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弘道元年,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当时朝廷内施行的是李治留下来的规划——皇帝+太后,双保险系统。
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很多人觉得,李治是个妻管严,临终前留下的这个遗诏算是坑毁了李唐的子孙。然而,高宗当时之所以在遗诏上拉上了武则天,恐怕更多的原因是,他对李显这个孩子,确实不放心呐。
毕竟,皇帝这个职业,你以为屁股一坐龙椅,就能干好了?
当年李治是怎么一步步熬倒权臣长孙无忌,干掉后族势力,依靠寒门势力制衡打力,才真正攀登到了权力的巅峰,期间的辛苦、努力、困难,只有他这个当爹的才知道。而对于李显这个娃,能不能把控好朝局,李治确实不放心。
让他娘帮帮他吧,李治临终前将权力交付到武则天的手中,当时的他一定是放心的。
因为“皇帝+太后”的这套系统,对于小皇帝来说,可能暂时比较憋屈,但对于王朝延续来讲,倒真不失为一个良方。
女性掌权在武则天之前,也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当年吕后、冯太后都是将皇帝推到台前,自己在幕后居中调控。
虽然大家都知道是那个老娘们在把持朝政,但有小皇帝这个缓冲,朝堂下面的一群朝臣们,也都认了。
而且男权社会里,太后说到底,还是皇帝家的女人,与皇家休戚与共。太后和皇帝是一家人,谁都可以造反,唯独太后不可能造反,太后再怎么作,这个朝廷的姓,最终是变不了的。
而对于皇帝来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令他们对太后的掌权,抵触性也普遍不高,那就是——太后干政是个暂时现象,因为太后总归是要死的。
与其折腾,不如坐等。
因此,在封建王朝当中,太后+皇帝的这套组合,倒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特别是在主少国疑、皇帝不太靠谱之时,更是王朝的一个有效的急救措施。
当时的李治,给李显留下了一个武则天来打辅助,他觉得这把自己走得应该可以安心了。
然而,估计连武则天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玩不转这套系统,因为,儿子李显实在是太坑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对于李显的坑,《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倒是挺明白。
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不少人看这一段时,总是觉得裴炎这货不地道,人家不就是想给岳父升个官嘛,犯得着去给太后打小报告,密谋废皇上吗?而武则天也真是心机婊,一直想夺权,这次抓住李显的这次冲动口误,逮住机会废掉了他。
然而,史书毕竟是史书,讲究一个简单记录结果,如果李显真的只是单纯为了给岳父一个面子,裴炎和武则天这俩人根本不会有任何反应。
这里面的水,其实很深。
李显不按套路出牌
作为一个皇帝,坐上龙椅之后,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你就是老大了,你想有话语权,得看你掌控的势力够不够强。
刚登上皇位的李显,明显是个小白,朝廷中的几股势力,他一个也掌控不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必须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傀儡。
李治走后的政局,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天后一家独大,作为李治手中的王牌,武则天可以仰仗的后族势力非常弱。
当年武氏一门对武则天母女的欺凌,也使得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不仅没有壮大武氏家族,反而对其进行了残酷的反噬。
可以说,正是因为武则天对自己家族的不断打击,使得李治对她从头到尾没有任何防范,毕竟政治是需要依靠的是势,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家族依靠的皇后,唯一依靠的只能是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们。
因此,武则天这一股势力虽然看起来很强,但并非一家独大,与她相制衡的还有宰相群体。
李治临终前留给李显的三位托孤重臣是裴炎、薛元超和刘仁轨,薛元超没多久也追随李治而去,只剩下了代表军方的刘仁轨和代表文官的裴炎。
刘仁轨就曾上书武则天,劝她不要向吕后方面发展,足见当时天后的权力,还是有人能够制衡的。
按理说,李显登上皇位之后,只要努力学习着平衡这几股势力,最终保持皇位稳固,就算得上是一名成功人士了。
但李显是李治的儿子,老爹当年的成功破局,让李显觉得,自己应该也行。
他看到了李治的结果,却没有看到李治为了破局,从贞观二十三年到永徽七年,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从跟舅舅一起干掉皇位威胁者,到扶持寒族斗倒舅舅,斗倒后族,一点点吸收、归纳零星势力到自己的旗下,最终成为局面的掌控者。
从傀儡到王者,李治用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步步走来,走了整整七年。
而李显却想一口吃个胖子,他不想当傀儡,又发现哪个势力都不好依靠,便想创造出一股势力来发展。
这股势力便是自己的后族——京兆韦氏。
李治当年对关陇士族的打压,使得京兆韦氏的势力非常孱弱,当年武则天执意要囚死李显的媳妇赵氏,改娶韦氏,就是看中了韦氏家族太弱,没有威胁、容易掌控这一优点。
在所有势力当中,李显选择依靠最弱的那一支,也注定了其最终失败的结局。
坊曲飞骑案
李显将岳父韦玄贞从普州参军,一下子提到了侍中、门下省,位居宰相,和裴炎平起平坐,对于这么明目张胆地开后门,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当年李治都不敢这么干,即便武则天当了皇后,李治给武氏家族的也只是爵位,而非官位。
为此,裴炎固争,他这次固争其实也是给李显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醒醒吧,老大,你这是在作死呀。”
没想到李显这小哥,是真的倔,今儿个谁都别拦朕,就是要作死给你们看。
随后李显便抛出了让武则天逮住不放的那句话:
“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提拔老丈人进宰相圈,动了裴炎等人的蛋糕,其实武则天还不一定会出手,毕竟多一个人来分相权,对她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让武则天下定决心动手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李显当了皇帝之后,将手伸进了禁宫内苑的守卫力量之中——飞骑。
飞骑士唐代羽林军军士的名称,李世民称帝后分置元从禁军为左右屯营,隶属屯卫。李治后来将屯营改为左右羽林军,所领兵名为飞骑。
著名的坊曲飞骑案,就发生在李显被废几天之后,当时几个飞骑在酒肆内吐槽:
“早知入宫废皇上无功勋,不如事奉庐陵王。”
随后座间有人告密,众位飞骑纷纷落网。
咱们以前看这个案子的时候,总是感慨武则天时期的告密风行,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可言,然而,真正让武则天推行告密制度的原因,除了为了打击威胁皇位的李唐势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儿子李显的背叛所伤。
从坊曲飞骑案可以倒推,在武则天废除李显之前,李显其实已经开始收买飞骑武士们了,他收买这些禁苑卫士们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对付朝臣,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防备或对付他的娘亲。
想想戊戌之变时,慈禧得知光绪帝想要对付自己的反应,就能知道武则天得知儿子在拉拢、吸纳飞骑势力的心态了。
李显能够上位,很大原因在于李贤的倒下,而李贤一直是李治看好的人选,能够扳倒李贤上位,武则天为李显付出了很多,两人已经结成了进退与共的同盟。而这个自己扶持了这么多年的好儿子,一旦登基之后,便开始积极防备自己,并准备让自己提前退休。
这对于权力欲很强的天后来说,简直比杀了自己还要过分。
没有傀儡,那我就自己来
因此,李显提拔岳父触动裴炎等人的利益,只是一个废掉李显的由头,让武则天出手的原因是因为这对母子之间的共同利益,出现了裂痕,李显对老爹留下的“皇帝+太后”组合的背叛。
最终,武则天联合朝臣,废掉了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爱子,也断掉了继续做太后的念头。
作为儿子,自己在李显身上的投入,比其他任何一个儿子都要大,连他都会背叛自己,其他人还信得过吗?
当时摆在武则天的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辅佐儿子李旦登基,然后默默退回后宫退休养老;
另一条路是,继续坚守岗位,等待着下一次李旦为了权力,跟自己翻脸。
左右都是不讨好的选项,武则天最终自己增加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与其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我自己来吧。
从废掉李显的那一刻起,最可信的“傀儡”没了,对于武则天来讲,能信任的只有自己,没人替自己拼,那自己就下场亲自干吧。
于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便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