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这部书,满足了朕对大海的想象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也是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感知她、了解她并且有序地利用着她,诞生了无数美妙的故事。明末清初,一位叫聂璜的民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苦于自古以来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于是决定自己画一本。
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历经几十年的积累,聂璜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海错图》。
“海错”指的是众多的海产品。《书·禹贡》曰:“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后人推测,至少是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指代海洋生物,所以说《海错图》本质上其实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
《海错图》是聂璜唯一传世之作,完成此书之后,聂璜奇迹般地从历史上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自此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
乾隆继位后,非常看重这套书。他让人把这套画册重新修补、装裱,闲来无事的时候,他总爱翻翻它:“朕戎马半生,这部书满足了朕对于大海的想象!”若干年后,乾隆又把《海错图》收录在自己组织编纂的《石渠宝笈续编》中。
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海错图》全套四册分了家,前三册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中生动地描绘了371种与海相关的生物,图文并茂,画风丑萌。每一个生物都有详尽的描述,包括形态、习性,长得像啥,味道怎样……还配有作者的小赞,也就是对于此物种的评语,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由于有一些生物来自人们口口相传,聂璜并没有见过这种生物的样子,只能凭借人们的口述描绘创作出来,所以画作也有不靠谱之处。
比如,聂璜本人没有见过鳄鱼。他画的鳄鱼,是根据一个去过越南看见过鳄鱼的人向他描述而画,并配有文字:长二丈余,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甲。口方而阔,尾不尖而扁。
终于知道鳄鱼长什么样子,聂璜很高兴,写了一首《鳄鱼赞》:
鳄以文传
其状难见
远访安南
披图足验
其实画中鳄鱼和现实里的鳄鱼还是蛮相近的,就是嘴短了点。除了鳄鱼,还有下面这些“灵魂画作”……
这只红色的长尾巴鱼,又怪又可爱,全身通红,身体像蛇,脑袋像仙鹤,有长长的尾部,但嘴只是尖端的一个小开口。
旁边注解:“海鳝,色大赤而无鳞。”它全身的红色非常诱人,甚至被形容为“珊瑚做的鞭子”,这么好看,那会不会很好吃呢?看后面一句:“全体皆油,不堪食。”意思是,全身都是油,很难吃!
上面这幅,你能想到是人鱼吗?说起人鱼,可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算最丑的。
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多次出现:“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娃娃鱼。晋代《博物志》又记载了鲛人,说它能纺织,那么就有人手了。
濒危动物:儒艮,又称海牛
《海错图》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让人想起儒艮。
还有这个:钱串鱼(携带巨款,化于无形)
《海错图》里这样描述它:“身淡青,脊上作深青色,圈纹金黄,内一点黑色,以其圈纹如钱而且黄,故曰钱串,一名钱棚。”名字里带“钱”,浑身长着铜钱,那这鱼简直是转发朋友圈的刷屏鱼啊,奇怪的是,聂璜翻阅各种书籍之后,说:“考诸类书鱼部无此鱼,独福州志载及。”不过,现实中还是有一种鱼勉强长得和画像沾边儿,名字也差不多——金钱鱼。
海和尚(鳖身人首,振臂远航):
海和尚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广东新语》云:“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现存海龟中,只有一种接近以上描述——棱皮龟。
更多《海错图》生物欣赏
《海错图》中的章鱼
《海错图》中的海蜘蛛
《海错图》中的虾
印鱼
环鱼
黄昏鲨
比目鱼
柔鱼
鳓(lè)鱼
螭(chī)虎鱼
鸡母魟(hóng)
海狗
鼍(tuó)
井鱼
看完这些画你会发现,这位明末清初的奇人聂璜,着实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他脑子里装的不是所谓的功名利禄、大富大贵,而是“小鱼小虾”,他用笔认认真真地把它们画下来,又因为画技和知识有限,每张的画风都略显呆萌。
但转念一想,在聂璜所处的时代,能把《海错图》完成,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为有趣的灵魂和行动的巨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