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访—— 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8月26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专题会议中,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做了《骨刻文的发现》主题演讲。刘凤君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回归的文化使者,他发现的骨刻文,被认为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就骨刻文的现实意义,刘凤君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当代王懿荣的文字发现
刘凤君与骨刻文结缘,至今刚好10年。
2005年春,一位济南的朋友拿给他一枚骨片,上面刻有一些类似于古代文字的神秘痕迹。“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画的应该是字,”他作出判断。2007年,昌乐一位文物爱好者找到他,带来7块骨头。他一眼认出,这些骨片和两年前看到的那枚骨片上刻的都是文字。
昌乐县袁家庄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所在地,他认定,这些骨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物品。捕捉到古老文化的信号,刘凤君承认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
2008年7月30日,刘凤君邀请了几位专家,聚首昌乐。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们仔细观察和深入讨论了刘凤君认定这些刻画符号是文字的意见。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
2009年春,刘凤君正式将这些文字命名为“骨刻文”。如今,他已经搜集到10000多块带有骨刻文的资料,粗略统计有3500个字符,数量相当可观。经过不断的努力,他已释读出其中的十几个字。“我的统计有点挂一漏万,没见到的肯定更多,从目前的发掘地点来看,北起辽河流域,中至黄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都有发现。”
“我很早就猜测,这种文字要么还藏在地下没有被发掘,要么就是随着文物被发掘出来了,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也是一直在等待它们的出现。”早在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就已经发掘出刻字的骨头,有专家认为是虫蛀造成的,也有专家认为是草根腐蚀,并未引起充分重视。
直到2005年,苦寻多年的神秘文字进入了刘凤君的充分视野。
骨刻文印证5000年文明史
“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流域的文明文字大约都产生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但是中国文字传统上认为始于距今接近3300年的甲骨文。文字是文明的主要标志,精美的陶器、雕刻等,也是文明的标志,但不是最主要的硬件。”
“就像一个人,如果说甲骨文是他的青壮年时期,骨刻文就是幼年时期。”刘凤君说,“现在人们承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3300年前左右,甲骨文是从仰韶、大汶口刻画符号演变发展而来的。刻画符号产生于4500年-6000年前,那么,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之间的1200年为什么是空白?”
学界普遍认为,夏代及以前的历史尚无确切记载,还停留在传说阶段。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商代晚期甲骨文出现之后。“骨刻文如果被认可、释读,史前史可能就要改写,大汶口晚期可能已进入文明期。这将带来历史学的大震动,会印证一些东西,也会否定一些东西。有些概念要重新提出,有些编年史要重新书写。”
刘凤君表示,如果这种说法被认可,将再次印证中国是古文明大国,对于民族自豪感,当前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一系列问题,有很大的潜在影响。“像之前发现甲骨文的影响一样,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古到今串成一条线,形成紧密的链条。”刘凤君说,“在遥远的时期,我们的先人是怎样生存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其源头在哪里?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影响。”
他在提交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论文中提到,根据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可分为东夷、华夏、南方良渚文化、西南苗彝和东北辽河五个区域。这五个早期文明区文字的发现和研究,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5000年不容质疑。
历史学家的现实关照
刘凤君是学界公认的美术考古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1995年,他整理出版了《美术考古学导论》一书,学界为之震动,一致认为这本被评为“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之一的书籍,成功地构建了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他还积极参与文物的保护工作,2002年,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就是在他的推动下,被盗5年后由台湾“重回故里”。佛头像失窃与回归震动世界。而今,佛像回归已有13年,他对那些佛像已有了感情,“隔一段时间就想”,经常前往四门塔,去看望“老朋友”。
对于本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刘凤君深切地感受到,“将会对中国史学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的历史研究涵盖了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刘凤君指出,“跨学科的研究非常突出,把史学和经济学、法律、教育学、文艺学等放到一起研究。”
另一方面,历史和今天的政治、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我们今天好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