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方与圆,一生匆忙
守方与圆,一生匆忙
文/江一
人生处于在选择中,要么方,要么圆,有人是方,却选了圆,有的人是圆,却选了方。选了就是选了,自己选,还是被迫选,已经不重要了。当然,方圆兼备是最好的,但是,这却很难,因为一生匆忙。
近来,读了一个孩子的文章,题目是《几何图形》。文章主题是认识自己,内容是自己评价两件衣服。第一件是一个阿姨的衣服,这孩子妈妈说很合适,这孩子却说阿姨穿上显胖,孩子妈妈怎么递眼色,孩子还是说显胖。回家后,孩子受到了妈妈的教育,说要学会赞美别人。第二件衣服是自己一位朋友在商场试穿的,朋友问他怎么样,这孩子说朋友跟衣服很搭。叙事就这样结束了。
在文章最后,孩子说他从一个方形变成了一个圆,然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完美。可是,自己却很忧伤,因为自己看不懂了自己。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我设想,假如自己也不认识了自己,该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屈从。为了某种迫不得已,选择了背离了自己的内心。方也好,圆也好,它都是自己,都有自己的价值与美丽,不一定方就不好,不一定圆就很好。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心安的,如果不是处在客观的迷乱中,人应该选择和自己气质、灵魂最接近的道路,这样才会避免折腾。春秋频换,时光飞逝,匆忙的一生,经不起太多的折腾。
而立之年,妻成为我最可靠、最知己的人生助手,为我分析透彻了很多人生与社会问题,熄灭了我焦灼的心火。她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明白什么是最适合我的选择,让我明白如何看待自己之外的繁杂与混乱,教会我不受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位贤妻。
“你说完了吗,说完了我说。”她在我语势低落后说。
“说完了,你说吧。”
“我跟你讲个事情,就是以前我给你讲过的,我同事的哥哥当了三年教师,辞职后创业,开培训机构,赚钱赚烦了,又回来当教师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她平静地说。
“为什么?”我说。
“因为他觉得赚钱没意思,天天向别人说好话,还是当教师好,有作为教师的尊严。”她依然平静地说。
“那他挣到钱了吗?”我质疑地问。
“当然挣到了,几年挣了几百万还不中吗?还在郑州买了房。”她提高了语调,肯定是在回应我的质疑。
“现在怎样了?”我又问。
“今年八月份开始上班,他要追求自己最想要的尊严和权力。所以,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这都短视的表现。做好最适合自己的事情,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等待。不要盲目跟着别人跑。”她说的很好。
她曾赞扬过我,说我是一个坚毅的人,能等待,能忍下别人不能忍下的事情。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早就爆发了,可是,我一直没有。我很赞同她对我的劝诫,也很赞同她对我的赞扬。因为我一直保持着读书人的那份理性和自觉,虽然有时也抱怨一些,但那都是哪说哪了,从来不会乱了我的大局。
是的,读书人应该有历史性、社会性的责任担当,为了这份责任担当,他们应该扛住现实的压力。譬如观棋要观几步一样,要舍得小伤小痛,否则就是兵败如山倒。理就是这个理,事实也应该是这个事实。妻说的对,如果我想的短浅,比如就只是为了赚钱,那我读那么书其实是不必要的,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甚至赚很多。一些更深、更久远的事情,我应该甚至必须默默地做,比如事关社会、文化、历史等的事情,这些事情总不能让不读书的人来承担的。
工作、学习之余,与师友交流,而立之年的我大约已经明白了献身学术、献身文化、献身文学、献身教育的真正含义。但我已经想清楚了,无论前面多么艰难、潦倒,我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因为,我不想像苍蝇一样,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匆忙的一生中,恐怕是经不起这样原地飞几圈的。
因此,我要坚守自己的方圆,方也好,圆也好,坚守住自己。一生是匆忙的,因匆忙也显得很短暂。若是真的认识自己,就不要装作不认识自己,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真的丢了自己。最终会像那个孩子一样,自己很忧伤。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