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唐·李益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赏析
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未青,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阅读理解
1.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

​(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迁客士卒的乡愁)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与怨望之情。

​3.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

​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春夜闻笛
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   南宋 朱敦儒
​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

​5.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请问诗中通过哪些形象来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分析。
​通过刻画“笛、迁客、雁”这些形象,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怨和悲伤。前两句写在寒夜,有人吹笛仿佛在呼唤春归大地。笛声激起迁客士卒的乡愁,不禁悲伤流泪。后两句写大雁北飞,通过大雁归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归家的迫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