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00年的孔乙己,才知道原型就是他……

鲁迅先生曾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中的作品,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这篇小说发表于1919年,到现在满100年了,长期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孔乙己成为一个著名艺术形象。
你知道“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吗?他的原型又是谁?

1

孔乙己的名字来自描红纸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交代,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描红纸是一种印有红色楷字,供儿童初学练字时摹写毛笔字用的字帖。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上大人孔乙己”,这是古代最通行的一种描红字帖,三字一句,共二十五字,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而且笔划简单。

写好这些字,汉字的各种笔画和结构就都能够掌握了,跟著名的“永字八法”道理是一样的。它在古代非常流行,因此会制作雕版,大量印刷。

描红字帖的雕版,三格空白处供学生签字,还可以备注“月,日”

古代儿童初学练字就是反复摹写这二十五个字,笔画、结构练成之后再去学字、识字。

这样做看上去似乎枯燥、费事,其实是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孩子们练字就像画画,进步快的两三月就能初步练成。

现代语文教育在小学一二年级,往往把练字和识字混合在一起,缺少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笔画结构练习;三年级以后,课文量和作业增加了,字还写得差,笔画顺序、汉字结构这些基本功就都无暇顾及了。

“上大人”这二十五字的习字教材,从唐代一直流传到民国时期,敦煌藏经洞中也发现了唐代的习字写本,经过了一千多年历史检验的好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现代的“上大人”描红本

2

“孔乙己”是有确切原型的

文章中说,“上大人孔乙己”是句“半懂不懂的话”,这肯定是小说家的虚构,鲁迅先生应该知道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因为这在古代一直是个常识。

“上大人,孔乙己”,指的就是孔子!

这句话,唐代习字写本都写作“上大夫,丘乙己”。

孔子,名丘,字仲尼,曾经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故可称为“上大夫”。

,即伯仲叔季之仲,指排行第二;,甲乙丙丁之乙,是天干的第二位,所以,“丘乙己”、“孔乙己”都是指的孔丘、孔子。

敦煌藏经洞文书

化三千,七十士”,是指孔子一生教化弟子三千人,其中贤者名士,七十二人。

后面的四句,勉励大家,尔等八九童子小生,只有字写好了,方可步入仁义礼乐的殿堂!

敦煌遗书,儿童习字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古人即便是最简单的入门习字教材,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教化意义。

在练习过“上大人孔乙己”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蒙学的识字课本,把书法和识字结合起来了。

从唐代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千字文》。它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所作,包含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而且据说都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取的,四字押韵,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内容则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小百科,把写字、识字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了。

敦煌藏经洞文书《千字文》习字作业(局部)

3

“孔乙己”是孔子的不肖弟子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是“半懂不懂”呢?难道只是为了艺术虚构吗?

小说里的孔乙己,其实读过不少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这在古时候其实很正常,白发童生在乡间也不少,考中秀才的毕竟是少数。

好在孔乙己写得一笔好字,可以替有钱人家抄书来糊口。照理说这是一份好工作,写字抄书,做个私人图书馆的管理员,这是爱书人的梦想,虽说清贫些,至少说明科举教育教会了他读书、写字,给他带来了一技之长,不必去做贩夫走卒了。

丰子恺《孔乙己》插图

可惜孔乙己好喝懒做,脾气坏,还偶尔做些偷窃的勾当;别说是旧社会,就是放在现在,他也是个缺乏进取和自律的职场剩男。

我翻看了好几篇中学语文教案,都说是封建文化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孔乙己,使他变成了一个好喝懒做、好逸恶劳、不会营生的人。

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平心而论,这是一个随意编织的帽子,凭空捏造的罪名。

在任何社会中,都只有极少数读书人能够成为大官员、大学者;但是,爱书、读书应该成为大多数读书人自觉的精神追求。

因此,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他自己的问题,却因为一篇小说走红,嘲笑了普天之下社会底层的爱书人、读书人,包括我等草民在内,顺带还污蔑了孔夫子的尊名。

孔乙己写得一笔好字,而且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异体字),至少说明传统教育在练字和识字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致谢:本文部分图文引自秦川先生的《敦煌书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