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也是开始
北行六记第五、六日
不管
晴 或 阴
不 问
远 和 近
未 来 不 确 定
才 更 值 得 前 行
归 来 , 也 是 开 始
by 远 牵
享用了英伦酒店丰盛的蒙式早点,我们整点完毕,准备赶往赤峰。
往赤峰前想要买些内蒙特产带回去,乌兰浩特这个地方的内蒙特产看上去蒙味十足。
我们来到的这家土特产店,最抢眼的是赤峰酒厂出产的一种用褐毡制成的绘有“蒙原喜顺”字样的皮酒囊。这种洒囊具有浓烈的草原风情,里面装的酒是草原上有名的烈酒“蒙倒驴”,更地道一些的酒囊还附佩蒙刀。这种当地出产的可与“饭袋”并称的所谓“酒囊”
,里面装的奶酒其实是放在一个酒囊形状的玻璃酒瓶中的,而并不像原来那样在皮囊中直接盛酒,所以这种有极强装饰感的酒囊要论价钱其实并不贵,带几个回去算是不错的纪念了。
草原上有了好酒,自然还要有好肉。内蒙草原上的风干工艺绝佳的牛肉干最为好吃有名。它风味鲜美易嚼,有独立的小包装,吃两袋就会让人浑身陡然增添不少力量!浓醇的奶茶入口,再含上两颗清润的乌兰巴托果糖,舌尖便生出甜甜的津香,肚子里也会感受到一种蛮幸福的饱足感,——也许这就是草原上那种淳厚独特的味道吧!
在乌兰浩特我们还看到,许多的内蒙特产竟然都出产自阿尔山,如黑蚂蚁,孢子肉,鹿肉,干菇等等。这令我们深深意识到没有在阿尔山当地充分地采购还真是个错误,内心为此还生出一点小遗憾。一番采购完毕,大包小包已将后备厢塞满,我们就此告别乌兰浩特,直走赤峰。
在人们的眼中,赤峰现在恐怕早已不是典型的草原地区了;而一进赤峰市看到的那一尊赫然跃起的飞马雕像,似乎是印证着这里曾是人们长久在马背上生活过的一个地方。赤峰虽地处我国北方边远的多民族混居地区,但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尤以兴于公元前五千多年前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最为闻名。赤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玦型黄玉龙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后,便有了“中华玉龙之乡”的美誉,黄玉龙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黄玉龙后又有发掘出了墨玉龙。玉龙通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玉龙造型不仅成为赤峰市的文化标志,其商业价值直接体现在此图案已成为代表华夏银行外观形象的的行徽设计。
穿流而过的锡泊河将山城赤峰分作东西两半,西为松山区,东为红山区,繁华与时尚,陈旧并闭塞在这座城市里兼而有之。对赤峰的美景、美女、美食早有耳闻,当走在赤峰的街上,真正对赤峰的美食感同身受。赤峰最有名的是一种叫对夹的面食,酥油和着面烧烤而成,刚制成的对夹外焦里嫩,内夹熏肉,一口下去,香满溢腮,令人大快朵颐,好吃没够。
由赤峰开始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出赤峰市上206省道,后发现这段内蒙省道正在改道修路中,于是又绕到老的206省道上,过喀喇沁旗、王爷府后的车行路程竟成了坑洼弯窄的乡间小道,开过三二个村子,穿过围看着东北二人转的人头攒动的旺业甸大集,仍无好路可行,这让阿兰也不免有点气馁了。幸好在一家修补轮胎的铺子处,阿兰总算问清了这种情况只需再坚持十公里路程进入河北界后路自会有好转,心里有底后我们这才重新提起劲头,将内蒙境内最后一段坑洼弯窄的土路行完。到了茅荆坝收费站,穿过号称“关外第一坝”的6000多米长的茅荆坝隧道,我们终于在河北界重新上了高速,走上平整宽阔的阳关大道。
回家的感觉是亲切而踏实的。一路上的山峦在云蒸雾罩的平原气候中逐渐开始变得混沌不清,当发现久违的湿黏闷热的天气又重新笼在身上,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无绊无羁的草原六日行正在行程中划上句号。
回到现实的城市里,一切又回归了平常日子的琐碎;此时再慢慢回味草原上的辽阔高远,再想那安祥宁静的景象,让人大有恍若隔世之感。只有在某些时侯,让心绪插上翅膀飞到遥远的北方草原,才能一次次地草原上放马神游!
而再赴草原之约,会不会又成为梦一样难及的奢望?
我想不会。相信这北行的六日只是个开头。
努力在周而复始的日子的缝隙里打捞一些任性自由的时光,在平淡的底色中抹一挥自然的心动,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出发与开始。当日子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自己被放逐到辽阔的远方,相信我们收获的不光是一路上的风景,还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的自己。
荐读
点击以下可读“北行六记”全系列:
第一日 锡林的云彩
第二日 大草原 · 蓝水泡 · 阿尔山
第三日 陈巴尔虎人
第四日续 白 天 一 直 走 到 黑
第 五六 日 归 来,也 是 开 始
滋养你心灵
牵笔君子
牵 笔 君 子
一个文青,小散
做白日梦的女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