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粟裕临终之际,提出一项特殊请求,中央为何让张震替他完成?

引言

对于粟裕,张震回忆:

粟裕同志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党和人民保持无限忠诚。虽然屡建奇功,但从来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粟裕与张震从战争岁月中走过来,一起步入了新中国建立的新时代。他们之间的友情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依然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图|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左)和张震(中)一起研究作战问题

01 张震与粟裕的相识

1958年之后,粟裕长时间受到不公正待遇。对此,粟裕的妻子楚青说过:

“粟裕其实是一个悲剧性人物,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30年却处于逆境。粟裕同志在革命年代打仗很苦,和平时期也苦,晚年生病也苦。”

为了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实之词给推翻,粟裕于1979年提出要重新审查这个案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了。

后来,粟裕的病情加重,他也无力过问申诉的事情了。对此,楚青心中非常痛苦,不忍心让他长时间背着沉重的包袱,却也是无能为力。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陈丕显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曾长时间和粟裕工作,也比较了解粟裕。

考虑再三,楚青鼓起勇气给陈丕显写了一封信,希望党中央能对他进行公正地评价和结论。收到楚青的相关材料后,他附信转给了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和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图|陈丕显晚年照片

胡耀邦对这场会议知之甚少,便将这份材料转给杨尚昆来处理。对于粟裕的这个冤案,很多军委的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但粟裕的这件事属于历史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牵涉的人和事很多,处理的难度很大。

随着粟裕的病情不断恶化,他昔日的老战友张震多次来到医院探望,盼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战胜病魔,继续为党和国家发光发热。但事与愿违,粟裕还是于1984年2月5日离开人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粟裕将军去世后,张震非常难过和怀念。每年到了粟裕忌日,他都要和妻子探望楚青。

1987年4月,正值粟裕八十岁生日。粟裕家乡湖南会同,特意举行了粟裕纪念碑揭幕仪式。此时的张震虽然公务繁忙,但还是和一些老战友们参加了这个活动。仪式上,张震发表讲话,寄托着对这位老首长说不尽的哀思与怀念。

图|粟裕晚年照片

其实,在众多开国将领中,张震和粟裕的相识并不算早。

我党建立中央苏区后,粟裕先后在红一军团、红七军团工作,而张震隶属于红三军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在彭雪枫将军所在的部队担任参谋长。

正是在这时候,张震听说了粟裕的事迹,尤其是听说了他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先后转战在中央苏区,坚持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中开辟了苏中根据地,指挥的车桥战役、黄桥战役后,对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尽管张震对粟裕仰慕已久,但由于新四军各个师部在各个根据地分散着,粟裕在新四军担任第一师师长时,张震此时是第四师参谋长,两人一直无缘相见。

两人正式相识,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中战场上。

1946年6月,蒋介石完全暴露自己野心,将先前的停战协议撕毁,发动了内战。为了抵御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调整部署,集中突击力量组建野战军。

图|解放战争期间

遵照中央的这一指示,军队组建了华中军区。张鼎诚担任司令员、粟裕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兼副司令员,张震在华中军区第九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收到任命后,张震便来到华中军区所在淮安报到。刚来的第一天,他便有幸见到了粟裕。

在过去的想象中,张震以为粟裕一定是身材勇猛。但一见才知道,粟裕其实并不高,看起来和蔼可亲,性格也比较安静,衣着简朴,谈吐不凡,颇有儒将的风范。

张震和粟裕汇报了部队情况后,粟裕接着仔细询问了第九纵队的军事斗争状况。之后,粟裕还同张震介绍了天目山战役经验和教训。

粟裕军事知识渊博,精辟又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这些都对张震受益颇深,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不久,粟裕组织了苏中战役,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鼓舞和振奋了华东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图|1948年10月,粟裕与钟期光、唐亮、张震、陶勇等人

1947年,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司令员。而张震所在的第九纵队与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张震为副司令。

前前后后,华东野战军开展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基本上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对于粟裕在这些战争中的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张震深深感到钦佩。

02 张震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

张震真正认识到粟裕具有的出色战略才能和战略眼光,时间则是在1948年,他正式在粟裕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之际。

1948年1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将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编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决定,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部队挺进江南。

图|张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

不久,粟裕便和华野和中央军委提议:将张震从第二纵队调到华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担任参谋长更好。

张震终于能有机会直接在粟裕领导下工作,更加近距离地体会到他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技术。但是他还有一个顾虑,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会拖后腿。

见到粟裕时,张震便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想到,粟裕却说道:“既然有重担子,我们可以一起挑啊!”

粟裕的这句话,彻底打消了张震心中的疑虑,也是无形中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来到濮阳后,粟裕详细谈到了中央交给第一兵团的任务及其当前面临的形势,一同研究和制定了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

图|粟裕将军照片

这时,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半,全国的战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敌人的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全国的各个战场已经前仆后继进行了外线进攻作战。

为了进一步取得胜利和开展战略进攻,中央决定开辟东南各省,派第一兵团横渡长江,向南京、上海直接逼入,以减轻中原地区和大别山的负担,为开展大规模歼灭战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经过深思熟虑后,粟裕决定将第一兵团的三个纵队留在中原,协助中原解放军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几个地区打几场胜仗,对全局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当时部队已经为南下渡江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粟裕却不仅仅是单纯满足上级的指示,还要从全局出发,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外线工作的战略意图。

粟裕认真研究了敌我情况,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思考和判断,粟裕终于得出他的判断。在这期间,张震积极参与了给中央的策划和建议。

图|粟裕照片

1948年3月,张震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务,积极协助粟裕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

豫东战役的成功胜利,极大程度改变了华东战场和中原的战略态势,为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济南战役的胜利,成功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大城市的先例。因此,中共中央在贺电中表示:济南战役是长达两年战争中对敌人最为沉重打击之一。

这时,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经常在外带兵作战。司机上,张震主持华东野战司令部的工作。

同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后,张震和粟裕联名提出了一个建议:将国民党主力留在徐州或者周围,逐一进行歼灭。

图|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很快被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采纳,对于扩大战争规模,发展成南线的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淮海战役的60多日日夜夜里,粟裕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取得了解放战争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

在此期间,身为粟裕的助手,张震呕心沥血,仅仅在调整兵力、部署作战、通报敌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电报就多达十几份,为取得淮海决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3月,张震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先后参加了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指挥部队攻占杭州、南京、上海并向福建进军作战。

与此同时,张震有力配合了粟裕关于研究渡江战役的方案和起草渡江战役的计划。可以说,他是渡江战役总前委谋划部署的得力干将。

图|张震与家人合影

同年8月,中央任命张震担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在华东战场取得的胜利是有目共睹的。刘伯承这么说:

“粟裕同志非常优秀,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有古代名将的风范,是我们军队最优秀的将领,也是中国最优秀的战略家。”

而张震在协助粟裕指挥作战期间,指挥领导了许多战役,杰出的指挥艺术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国最为优秀的参谋长之一。

03 张震危在旦夕,粟裕鼎力相助

新中国正式成立后,粟裕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

1952年3月,张震由先前的华东军区参谋长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这段时期,张震依旧在粟裕的领导下工作,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1940年11月张震(左)与彭雪枫在被击落的日军飞机残骸前合影。

直到1954年12月,张震来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三年之后,张震从学校毕业,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尽管两人之间的交集渐渐少了,但张震心中依然牵挂着粟裕。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无辜蒙冤。没过多久,他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撤销,被调任到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

张震听闻老首长蒙冤,心中感到非常悲痛,根本不相信事实。

1967年,由于当时的国防工业系统濒临困境,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将其任命为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并对他说:“主席对我说,你先前有战功,一时半会还倒不下。”

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中央用特殊的方式,保证了粟裕的生命安全。

图|粟裕将军照片

与此同时,张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1967年11月下旬,张震从北京回到自己工作的军事学院,便蒙受了灾难。

正当张震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际,他的妻子马龄松让儿子连阳连夜赶到北京,找到了粟裕。起初,粟裕的秘书担心此人身份是真是假,拦下了连阳。

但粟裕知道此事后,严厉批评了这位秘书,并赶紧和总理办公室汇报了情况。周恩来听说张震的事情,赶紧给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西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打电话。

许世友派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吴大胜赶紧来到军事学院,认真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并说道:“一定要注意张震的安全,今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许世友和南京军区等人的安排下,张震被送到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5月26日开始,张震止不住呕吐,连续一个多星期不能吃东西。

图|张震将军照片

如果没有粟裕、周恩来、许世友等人的帮助,张震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病情稍微有了好转,来到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后来担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75年8月,张震正在武汉军区组织演习。突然,他收到中央军委的一份通知,命令他来一趟北京。

来到北京后,担任中央军委常委的粟裕,代表军委和张震谈话。刚一见面,粟裕便开门见山说:“军委这方面的考虑,让你到总后勤部担任副部长,你意下如何?”

听到粟裕找自己目的,他心中不由得咯噔了一下。想了想,张震回答道:“我在这方面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后勤工作,很担心做不好。”

见粟裕的顾虑不小,粟裕便说出实情:“你这次的工作调动,其实是邓小平点的将。这次毛主席把邓小平请出来,而周总理此时又病重。我们现如今只有坚定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去做,即便是垮台也一起垮台!”

图|张震与邓小平握手

在与张震谈话期间,粟裕还和他强调了国内的形势、周恩来的病情。尽管张震一度受到冲击,政治上曾被边缘化,但这时的他,头脑保持了清醒。

谈话间,两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一番交流过后,张震想了想,决定接受中央的任命说:“既然小平同志和军委已经决定了,我一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尽全力把工作给搞好。”

随着张震被调到北京,他和粟裕之间的交往渐渐也多了起来。政治稳定后,粟裕依旧担任中央军委常委,张震先后担任了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等职务,一度委列中央军委常委。

在此期间,张震和粟裕一同参与军委决策,一同致力于开创新时代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在主持总后勤部工作期间,粟裕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图|张震早年照片

04 粟裕去世后,张震帮他恢复名誉

1981年2月1日,粟裕突发脑溢血,身体亮起了红灯。此后,他频繁脑血栓发作,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粟裕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想要出院回家乡。

1981年2月1日,粟裕突发脑溢血,身体亮起了红灯。此后,他频繁脑血栓发作,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张震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想要出院回家乡。

自从参加了革命以来,粟裕长达七十年没有回过故乡。可以说,为了新中国革命事业,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今,他终于想要回到故乡,这项请求并不过分,但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了。

相关单位和医院对粟裕的这个请求反复研究,一致认为他如今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远途行动。但考虑到粟裕的请求,和中央汇报了他的身体情况和想法。

中央得知情况后,专门派人来医院探望粟裕,还安排粟裕的老部下张震、秘书朱楹等三人借着下部队调研的机会,经广西来到湖南,在粟裕老家会同看望他在世的亲人。

张震一行人在粟裕的老家枫木村呆了一段时间,在他故居前拍了很多照片。一行人回到北京后,他们将乡亲们送的土特产和拍的照片送到粟裕的病榻前。

粟裕看到自己故居的照片,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放心地离开了人世。

图|粟裕故居

粟裕病逝后,为了解决先前蒙冤的这件事,张震付出了很大努力。同年9月11日,在许多领导同志的关心下,中央军委会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当中的《粟裕》条目上加上了一句“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批评”这句话。

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也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波折。之后,杨尚昆专门和楚青说:“这件事我已经尽力了,也只能这样了。”

粟裕去世后,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他的功绩逐渐被很多人了解。为此,张震作了很多的宣传工作。

1992年10月,经邓小平点将,已经78岁高龄的张震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这时候的他,还一直关注着粟裕的冤情。

图|张震晚年照片

粟裕去世十周年之际,他先前的一些老部下对于粟裕先前蒙受的灾难一直放在心上。1993年10月28日南京军区离休干部,粟裕老部下黄亦凡、黄野松、金治等五人联名写了一份名为《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

这份报告呈送给中央军委后,军委首长和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对于南京军区的五位老同志的报告非常重视,一致赞同应该解决粟裕的这个冤案。

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也表示赞同。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以写文章的方式进行。

1994年2月5日,是粟裕去世十周年。当天,张震和妻子一同看望了楚青。楚青和他说道:“粟裕现在已经去世,再怎么写文章纪念,他也不知道了。不过活着的人是有感情的,我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此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这辈子,我也只有这么一个心愿了。”

图|粟裕和妻子楚青

张震说道:“原本文章是在粟裕去世十周年之际发表的,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1994年12月25日,张震和刘华清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联合署名,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

这篇文章明确表态: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错误批判,长期以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篇文章意义重大,实际上是以发表文章的形式为粟裕平反。这时,粟裕在蒙冤长达36年后,终于恢复了清白。

身为粟裕老部下、老战友,张震付出了很多努力,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心中更是由衷感到欣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