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人——打席匠

曾经的北方农家,火炕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就寝场所,炕面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席子”,一种用“芦苇”做的同炕面一样尺寸的薄垫。关中农村也不例外,因为关中不少地方都长有“芦苇”,而关中人的炕席,一般是请制作席子的师傅来完成,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席子就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句俚语——王老汉,实可怜,炕上没席铺麦秸!可见席子是关中农村当年衡量一家“穷富”的硬件之一,做席子的师傅,被大家尊为“打席匠”,师傅们不仅仅做席子,而且还做一种盛放粮食的“麦囤”,均匀的缝隙有利于粮食呼吸,粮食多麦囤可接上,我们生产队就有过三层高的麦囤,盛放十石麦(一石(读作:dan)等于三百斤)。

——麦囤就是这样子

关中腹地的“打席匠”早前都是外地人,师傅们常年在异乡打席,时间久了就跟乡亲们非常熟悉。
每当丰收的秋季开始,无风的午后,小伙伴们便乐得在帮家里干完活后,围着打席匠看稀罕:只见得笔直的芦苇,从师傅手中的小圆筒滋啦啦的穿过,魔术般瞬间变为四根芦苇条,有时候看跳动过去的芦苇条落地不整齐,就争着去帮忙摆好,而师傅都及时制止大家,别摸那芦苇条,苇条的边楞的确异常锋利,不小心就划破了手。
一大捆芦苇杆都变作芦苇条,师傅闲暇里就用芦苇稍做几个“芦苇喵”,分发给小伙伴们拿去玩,嘴里吹着的“芦苇喵”满村“吱吱”的响声,就是小伙伴们开开心心的愿望,打席匠师傅也落得一个好人缘。
当看到师傅扛着一大捆芦苇条,准备走向碾麦场的时候,争先恐后的拉来自家的架子车的小伙伴们,让师傅就少了扛芦苇条的辛苦。碾麦场上,师傅摆开芦苇条,小伙伴们就知道下一道工序,该是需要碾压了,立马就有人推过来青石碌碡(青石做成碾麦子用、横卧的圆柱形农具)。
师傅把碌碡推上摊开的芦苇条后,自己轻盈的跃上碌碡,两脚娴熟的慢慢移动,碌碡就听话的被站在上边的打席匠,从芦苇条的这头滚向另一头,再从另一头返回这一头,看着师傅如同耍杂技一般的表演,大家也都跃跃欲试,架不住我们的请求,等到师傅答应了。
可是任凭在碌碡上使多大劲,碌碡都纹丝不动。没有芦苇条在下边,我们明明可以用脚蹬得动呀,后来才明白,碌碡压芦苇条的劳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更得有一定的力气。
压好的芦苇条再被运回到打席的地方,师傅就开始编席,看着凌乱的芦苇条被师傅有条不紊的编在一起,却根本没有席子的模样,一根上、一根下枯燥的重复着,芦苇条发出刺辣、刺辣的响声同样的单调无味,觉得没有新鲜感小伙伴们,一个个不耐烦的先后离开。
最后,师傅给凌乱的十字花组合的四个边淋上水,用一根长木条压住“十字花”的斜边,向上折着直到四边都折上去,师傅再一个个把折起的苇条,用工具挑开缝隙塞进去,不多会功夫,刚才还是凌乱的一大片十字花,秒变为席子的模样。
当主人卷起席子,铺在自家炕上的时候,不大不小正合适,打席匠师傅的手艺就是这样的高超。
堂伯父家哥哥多,打席匠没事做的时侯,就吃住在伯父家,聪明好学的景作哥,最后也掌握了打席匠的手艺,师徒二人亲戚般的友谊一直来往着,礼泉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打席匠。
到现在,农村生活条件飞一般的提高,火炕几乎没有人使用,芦苇席成为了古董;麦田面积剧减,麦囤更是没有了用场;席子、麦囤的知趣下岗后,让打席匠也成为当年仅有的回忆。
打席匠景作哥的儿女们早已大学毕业,哥哥再也不用那样的辛苦了,打席匠永远的成为古老关中一个时代的永久记忆。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发请联系作者

读白字的先生们 你们惭愧吗?

榫卯工艺的传承人——陕西咸阳彬州市王老先生

大秦故都驰风轩  关中文化扛大旗

忘不了住校时的“挤馍”

塑料纸窗户——怀念我的启蒙老师美哉,彬县桃核儿

陕西咸阳彬州市“融城杯”半马闭幕 埃塞俄比亚选手仅夺男子

关中美食新篇章——“翅上瘾”

再也不见造(cao)风箱

忘不了村中的——碾子

逝去的运算工具——算盘

咸阳市身边的放心学校

农村孩子们曾经的游戏——扣雀

熬成阿家(婆婆)的那辈女人现在咋样了

大美关中人杰地灵彬州面花传承人——王科鹏

关中农村逝去的——叮当 叮当声

闺女,你必须学会拒绝

想起关中农村曾经的——老碗会

挑菜——关中农村孩子们曾经的开心快乐

《不负好时光 业余写稿忙》(征文稿)

曾经的汲水神器——辘轳

关中农村的“光场” 丰收前的赞歌

吃百家饭的“钉锅匠”

读《走过陕北》有感

已经逝去的关中民俗——看麦子儿黄

风高月黑夜,摸黑“偷豆角”

关中农村曾经的街景——姐姐的茶摊

关中酒文化的传承者

走近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

执客 关中地区当年一种质朴的互助活动

援助人类发源地非洲高原经历

逮蝎子 曾经的挣钱方式

轱辘麦秸 丰收的重头戏

交爱国粮 验证农民爱心的时刻

卧浆水 关中农村人的智慧

老咸阳人还记得“港惠娱乐城”短命的瞬间

糊嘟——关中人曾经的饭食

有一种快乐叫——拾地软

《背馍记》与《背馍上学那些年》最新消息

掀起《背馍》潮的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现在呢?

起刀磨剪子

干罗罗馍——关中农村庆丰收的犒劳品

珍贵的“葡萄糖瓶”

对当年炎热夏天的——下凉,还有印象吗?

关中人钟爱的——辣子

曾经的玉米种子是农民自己制种

惹人馋的咸阳东郊礼泉老寇水盆羊肉

打工者咋样保护自己?

西安走出的新行当——通信郎

关中人的功臣——架子车

嫂子 天堂里您过得可好

在非洲打洋工的点滴趣事

糖饦饦——透出的满满的诱惑

面中佳品 驰名全国的关中手工挂面

关中农村曾经“换烂货”的诱惑

新兴美食——渭北高原的“辣子条”

咸阳鸣翠楼广场“面食节渭城分会场”异彩纷呈

挖红芋

良心美食——煎饼

被关中人称之为哄上坡的一种美食
驰名全国的关中美味——乾州四宝

豳国所在地的“汤泡馍”

咸阳市仪凤北街北口的“北塬人家”食客们的实惠店铺

撇舌头 陕西关中人曾经的忌讳
马腾驰先生创作的春天来了

种地的选择——栽蒜

浇地,这种农作物增收的有力保障逐渐被淘汰

已经陨落的关中“明珠”——水库

看大戏

彬州手工御面的诱惑

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人——小炉匠

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人——磨推子

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编担笼

关中人爱吃的——南瓜盖被儿

逝去的关中农村守护者——放铳人

(0)

相关推荐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非遗:后大流的社火班

    社火即民间的乡艺总称,有跑驴.拉碌碡等.后大流村社火班传承数百年之久,他们把百姓的吉祥与欢乐,丰收与希望,祝福与心愿,都写进了锣鼓声声里.2016年,收录邢台市开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关中农村锣鼓表演,震撼!

    关中农村锣鼓表演,震撼!

  • 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人——小炉匠

    在曾经的关中农村,有一种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边衣架上驮着一个"袖珍版"的五斗橱:小五斗橱上边一边是小"台钳":另一边是小"炉子"和小&quo ...

  • 关中农村曾经的手艺人——编背笼

    在关中平原,农村曾经使用的一种农具--背笼. --这就是关中地区的--背笼 关中农村地处平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机械化运输尚没有普及时,背笼是我们农民非常得力的农具之一. 关中平原的背笼比四川 ...

  • 关中农村记忆——倒铝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锈钢锅具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铝锅渐渐从城市家庭中消失,过去走街串巷倒锅的吆喝声早没了踪影,相信不少农村的家庭都有这么一口"铝锅"吧? 倒铝锅是一种传统的 ...

  • 叶永华‖席匠铁劳

       六娃家老二出乡编席的消息,如一阵春风吹遍全村角角落落,人心隔肚皮,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外娃吃香的喝辣的,干的是轻省活,还能挣些零花钱,村院中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算黄算割鸟儿,白天晚上不停呜叫,天 ...

  • 农村讲究“无鱼不成席”,以前很受欢迎的鲤鱼,为何不受待见了?

    文/农夫也疯狂 进入下半年,农民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因为接下来农村里办酒席的就多了,比如马上就要迎来"十一黄金周"了,这个可是扎堆结婚的好日子.相信现在已经有不少朋友已经接到了 ...

  • 90后福建女孩,进深山2年,帮当地人摆脱年收入不到1000块的贫穷状态。#手艺人 #传统文化 #匠...

    90后福建女孩,进深山2年,帮当地人摆脱年收入不到1000块的贫穷状态。#手艺人 #传统文化 #匠...

  • 关中农村老土房的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和我一样在关中的土屋内居住过的人们. 时常想起老家的老屋来,不过如今它已经不在了. 我就是在老屋里出生的.那是一院很旧的土木结构的老瓦房.和关中其他地方的土木结构的瓦房一样,老屋的整体色调 ...

  • 关中农村琐事之三、四 | 任科峰

    作者简介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关中农村琐事之 任科峰 三 二喜 天刚擦黑,树上的鸟儿早已归了巢穴,二喜老汉从塬上的地里,蹒跚着疲劳的步子,一步一步地往家赶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