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决策1-选择性知觉:我们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认识世界,然后才能改造世界。

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为何开始写这个系列?

眼见为实吗?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别人会被操纵我的想法吗?如何看透花招?如何洞察人心?如何选对股票?……

无数人生难题,都需要答案。

心理学有一个专门的领域——认知心理学,专门研究这些问题。任何想获得财富自由、生活美满、人生幸福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我们必须先认识世界,然后才能改造世界。如何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决策。如何决策,决定了我们怎样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呢?

如果把人脑比喻成电脑。眼耳鼻口舌等是感受器官,是信息输入设备,大脑是CPU,思维模式是操作系统,最终做出的决策是输出,通过语言、文字、行动等传递出去。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输入发生错误,计算和输出怎么保证不出问题?

尤其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如何认知的这件事,知之甚少。

我自己咋想的,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很遗憾,可能自己真的不知道。

你如果不信,我们就从第一篇开始:选择性知觉

最早的关于选择性知觉的心理学实验,来自于布鲁纳和波斯特曼(1949)。

你是否还记得本文的封面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没发现的话,现在再仔细看一下。我可以提醒你,这张图片的扑克牌有问题,多看几遍就能看出来。(我也是好多次才发现问题,大家都是正常人

这说明什么?

1

知觉是有选择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看到、愿意看到、看到的。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我们选择的,这种选择很多是无意识的。

眼球追踪技术会发现,一个人到底看了哪里?

很抱歉,男人根本就不看

男人和女人关注的顺序差别很大

价格比肉本身更重要

美女比商品更重要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

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有两种做事方式:

  • 一种是基于很少的信息草率行动。因为收集信息、分析研究等太麻烦,不如凭直觉上来就干。但这样鲁莽行事,不用说大家也知道,问题多多。

  • 另一种是拼命收集信息,严谨细致的分析之后,才有信心去做事。但这种方式的弊病是,收集的信息越多,我们可能会认识到自己越无知,就更不敢行动了。

人们永远也无法收集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并不需要收集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人,必须学会,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认知是有选择的,而这样的认知必然会出现偏差。

看不到鞋不要紧,看不到路标,就容易走错路。当然啦,下面这个路标就不是让人好好走路。

如何避免或者减少自己的认知偏差?需要理论支撑。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因其“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在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脑有两套认识系统,一个是快系统1,一个是慢系统2。以后我们会反复提到。

  • 快速的系统1,是日常的判断与决策的主角,如看到1+1就知道等于2。它是基于过去经验的简便快速的认识,在无意识条件下就可以完成。不需要调动过多的认知资源。

  • 慢速的系统2,是需要调动认知资源,如46x37=?。很显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很多无关轻重的事情,我们会用系统1快速决策。只有重要的时候,才会调动系统2去分析判断。

研表究明,文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完看这话句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我们常常用“打眼一看”这个词。这种方式就是基于过于个人经验的一种快速、省事的判断。基于这些经验,人们就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很多时候,对方会利用你的选择性知觉。

比如,广告商通过突出的颜色或名人吸引你的注意力。士兵身着迷彩服隐身在野外的环境中减少关注……

再比如,会叫的鸟才有虫吃,决策者往往会被那些引人注目的但微不足道的事情所吸引,而忽略了潜在的重要议题。

2

经验决定知觉

当看到一堆扑克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黑桃、红桃、草花、方块四个图样,在上述情况下,“颜色”这个信号强度比图形更大,所以你自然会把错误的牌认作是正常的黑桃。

买过车的人,自然会发现,路上跟自己一样的车越来越多。是这个车卖的越来越好了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你买了这款车,你会注意到同样的车。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关注点自然不同。如果一个女孩问男朋友,她的眼影颜色、口红色号……?这哥们就

再比如,下面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视角不同,结果不同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太多了,至少在男朋友不知道女朋友的口红颜色,女朋友不会看地图的时候,你能保有一份宽容和理解。没有什么显而易见,都是“各持己见”。

转换视角,才有新的发现。

哈斯特尔福和坎特里尔(1954),通过研究达特茅斯和普林斯顿两所大学之间的球赛发现,两所学校的支持者,对于同一场比赛,观察到的犯规次数明显不一致。

两位研究者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常说,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而且具有误导性。因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每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同的,不管它是一场橄榄球比赛,还是总统候选人,又或是胡说八道。”

体育比赛中这种认知偏见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不同政党、不同社群、不同团体,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也经常是不一致的。

立场越极端,倾向性越强,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越扭曲,更别说进行科学决策了。

立场不同,所见不同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不要守在过去的窠臼之中。观念越固执,思想越僵化,判断越不准确,越容易犯错。

从柯达到诺基亚,打败他们的不是新技术,是他们自己在旧技术领域的优势太显著了,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庞大的既得利益蒙住了他们的双眼,对于新技术视而不见。

对个人来说,不要爱上你投资的股票,这会让你只看到好的一面,不自觉的忽视负面信息。

什么叫“视而不见”?看见了当做没看见?但很多时候,真的是根本“看不见”。

看看魔术师是怎么操控你的感觉的——

3

预期影响人们的知觉

一个人过去的经验,决定了他能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反过来,一个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合过去的经验,他会产生预期,预期会影响他的知觉。

预期改变品位

美食不如美器。当你看到优雅的环境、精美的餐具、漂亮的装饰,就会觉得食物更好吃。研究表明,更好的就餐环境,让消费者愿意为同样的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1973年,萨尔瓦发现了黑珍珠。他没有降价出售,也没有与白珍珠一起捆绑售卖。而是将它放到第五大道的橱窗里,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刊登了数版广告。不久前,还是“养在深海人未知”的黑珍珠,摇身一变,成为“稀世珍宝。”

2003年,里德·蒙塔古进行了一个神经学的“百事挑战”,他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机器观察大脑的活动。

在味道盲测时,一半人的大脑血液流向表明他们更喜欢百事。但告知品牌时,四分之三的人的大脑血液流向表明,他们更喜欢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令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大脑控制高等思维的部分)的神经元,产生极活跃的情形。

可见,味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神经对某个品牌的反应程度,当听到或看到可口可乐的品牌时,大脑通过广告回忆起品牌形象和概念,而这时品牌的影响就超越了产品实际的品质。

我们的品尝行为是一个综合的感知过程,除了味觉以外,夹杂了很多品牌、环境、氛围等复杂的认知情感。

月下独酌,哪有宾朋共饮有趣啊。

威尔逊和艾布拉姆斯(1977)的研究发现,被试是否摄入了酒精,对心率其实并没有多大影响,真正影响他们心率的,是他们是否相信自己摄入了酒精。化学物质,可能不如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大。

酒不醉人人自醉。

简言之,只要你相信,往往就会出现符合预期的知觉。

就像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亨利·毕阙Henry K. Beecher,1955)

预期对于知觉的影响如此强烈,以至于那些“幸运的人”会不断幸运,而自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往往真的很不幸。

理查德·怀斯曼为被试提供一份报纸,让他们统计报纸上的图片数量。
在这份报纸第二页中间,有一行大字号的文字:“停止计数——这张报纸上有43张图片。”报纸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停止计数,告诉实验者你已经看到了这张,可以赢250美元。”
总的来说,只有那些自我定义为倒霉的参与者,才留下来继续统计图片的数量。

爱笑的人,运气真的都不会差。

这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太多了,至少在你不愉快的时候,你要知道,你仅凭借想象就足以令自己更快乐。

总结

1、经验决定知觉

所处地位、格局层次、知识经验等,都是决定一个人眼界的重要因素。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想要见人未见,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无他,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

贫穷,会限制人的创造力。

2、立场误导知觉

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等,都是构成一个人三观的重要因素。人活在世,不能没有立场,但不应固步自封。保持开放心态,拥抱不同观点,坚持批判思维,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偏见,会妨碍人的理解力。

3、预期影响知觉

你期望事情是什么样,可能比它本身是什么更重要。相信自己,勇气自来;自我否定,未战先败。当然,预期只是树立信心的第一步,改造世界还需要靠勤劳的双手。

信念,会激发人的想象力。

4、信息过犹不及

过多的信息会让人们纠结于细节而忽略重点。他人的知觉也是有选择的,精力有限,请直奔重点。

相对于功能复杂的随身听和MP3,IPod一个拇指就能操控的极简主义设计,是其当年引领时尚风潮的一个重要因素。

5、认识到自己可能有误判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会有认知偏差和不足,是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进而成功的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而且是正确的一步。

认知有边界,能力有范围。

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托马斯·沃森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沃伦·巴菲特

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问起(你是否超出了能力圈),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圈子之外了。——查理·芒格

(0)

相关推荐

  • Patterns发表关于梦的新理论:过度拟合的大脑假说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自我研究组"公号 I wanted to bring to attention a theory of dreams that takes dreaming ...

  • 《知识改变命运》1.心理学中的知、情、...

    <知识改变命运> 1.心理学中的知.情.意分别是指认知.情感和意志,它们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就是"认知",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

  • D哲概:1.我们能够认知外在世界吗?

    我们能认知外在世界啊吗? L我们只能认知经验内的世界. 你的手机是不是在你旁边, T嗯. L它存在吗? T存在, L你确定它100%存在吗? T我摸了一下,看了一下,嗯,我通过触觉与视觉去证实了,所以 ...

  • 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苗接种热点 应综合判断科学决策

    随着中国新冠疫苗接种人群的逐步扩展,继做好重点人群的接种后,下一步将择时开展包括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在内的高危人群的接种.那么,打哪个品种的疫苗更适合自己?单针和双针如何选择?针对免疫力相对薄弱的 ...

  • 《思维的发现》:人类如何做判断与决策

    既不是统计学家,也不是理性人. 引子 生活中,每天充满了预测和判断.比如,出门要不要带伞,我们就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瞥一眼天空,看看是风和日丽还是乌云密布,再凭借经验做个推断. 方法二:打开手机,查 ...

  • 李说我听:孙子兵法知胜之道一:判断与决策最难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足见评价之高. "兵者,国之大 ...

  • 判断与决策:如何做对决策,避免做蠢事?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做无数的决策,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说什么话,干什么事--有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痛痒,但是这些小决策累加起来,不就是我们的一生吗? 你的样子里,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 ...

  • 判断与决策12: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1 社会易化 社会心理学家有一个疑问:当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独处时的行为表现,会有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你自己一个人悄悄的做事,和让人旁观,会有什么不同 ...

  • 判断与决策1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我们如何解释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行动: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所以要好好学习. 多运动才能身体好,所以要多运动多锻炼. 情绪冲动容易做错误决策,所以要修身养性-- 因果联系就 ...

  • 判断与决策10-锚定与调整: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需要心锚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在一个你不熟悉的领域,你是如何做出判断与决策的?是不是往往先找一个比较可靠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调整评估. 比如你打算买一台电视,如果目前流行的50寸电视大约5000元 ...

  • 判断与决策9-易得性启发:为什么人们更害怕坐飞机而不是坐汽车?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乘坐飞机.火车.汽车,哪一个更危险? 中年男性患心脏病的概率有多大? 能不能打国产疫苗? 现在应不应该买房? -- 人们往往根据想起来的例子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 通常情况下 ...

  • 判断与决策8-代表性启发:​成功=天赋+运气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1 代表性启发 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82 琳达,31岁,单身,坦率直言,性格开朗.所学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