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境何境
· 随笔 ·
今境何境
作者:肖青林
佛家讲,人生有三种境界。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人生景致和气象,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况味与体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时常扪心问问自己:今兮此境是何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人生第一种境界。初入尘世的人,心地皎洁如月,缘于对世界的好奇,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将万事万物皆视为夲真。别人告诉他这是山,他便认识了山,别人告诉他这是水,他便认识了水。人生的这种境界,通常对应的是人的成长阶段,总以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和天经地义的世间常态,伴境而生、随遇而安。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便会步入到新的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生第二种境界。于生活的磨爬滚打中,渐渐感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红尘中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面具,太多的潜规则。眼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现实的并非想像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亦真亦幻。当人处在这个境界时,心境一般是激情的浮躁的, 也是忧虑的疑问的,还是警惕的复杂的。因为激情、浮躁,便痴迷于追名逐利,争多论少,贪慕虚荣。因为忧虑、疑问,不再轻信什么,容易在现实中迷失自我,伴随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因为警惕、复杂,而热衷于阳奉阴违,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欲豁难平,抑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贪得无厌,永无满足之日。有的人就此悲观沉沦,忧郁寡欢,愤世嫉俗。这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亦喟叹。山再也不是那个青翠的山,水再也不是那个清澈的水,山和水都再不是那个单纯的山水。许多人到了这一境界也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自负一生,却发现并未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憾而终,留下的只是一声长叹!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人生第三种境界。也有不少人通过在生活中的长期修练(有的皈依佛门),可以把自己提升到此番境界。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也是一种风雨归来后的人生旷达,更是一种成竹在胸的表现。置身这种境界的人,犹如醍醐灌顶,倏忽茅塞顿开。任凭红尘滚滚,我自风清月朗。面对纷扰芜杂之事,常常一笑了之。这时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何故?这是因为,当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经过不断地反刍、自省、甄别,对世事、对自身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继而形成较为深刻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立体感、通透感,对事物也就有了本质上的知解。这时,人的精神就会愉悦,心灵就会充盈。于是,生活淡泊而多彩,人生适意而无憾。
从'是山水'到'不是山水'再到'还是山水'的人生境界演变,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认知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生命体验的自我回归,而是人对生命意义于灵魂深处得以感悟的不断升华,更是人自我参省、自我成熟、自我圆满的磨砺过程。当然,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固定于某一种境界,或循序由第一种境界进入第二种第三种境界,往往是几种境界相互交错呈现,每种境界所呈现的时间也会长短不一。时而看山水是山水,时而看山水不是山水,时而看山水还是山水。或许,时而看山水又不是山水了。足见,人生的历练与修行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践行、追摄、苦熬、反思、领悟……周而复始,永无止尽,直到生命的终结。
古贤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之一生,其实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再多的荣华富贵,也都会像尘烟一样随风飘荡。在白驹过隙般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我们无需追逐的太多,但需要的是时不时对自个人生境界的审辩与检视:看看是否有白居易笔下'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的豁达;是否有李白口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气;是否有东坡笔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是否有袁枚所叹'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的快意……。更需要的是:常省吾身,常修己德,常怀善念,常行仁举。既便不能延宕生命的长度,也要尽量增加生命的厚度;既便不能扩展生命的广度,也要尽可能积聚生命的深度;既便不能增添生命的韧度,也要尽力锻造生命的硬度;既便不能创造生命的鲜度,也要尽心打磨生命的亮度。若能这样,且长此以往,方可提升自身境界。也许,你不曾期待的人生灿烂会在自己的淡泊从容与恒久坚持中不期而至!
2021.1.1 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