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8.1【2017-10-18】
#每日学论语#18.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比干屡次劝谏被纣王杀死。孔子说:“殷朝有这三位仁人啊!”
【微言微感】
面对无道昏君,一意孤行,臣下无力回天,该选择怎么办?
小人无是非,有奶便是娘。申公豹助纣为虐,赵高指鹿为马,秦桧构陷忠良,汪精卫做了汉奸……
仁者有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杀身成仁,也可以保持闭嘴,但是不能放弃我的观点。
纣王无道,民不聊生,作为纣王哥哥的微子,看到局面不可扭转,就放弃功名利禄,不做帮凶,远遁离开。作为叔叔的箕子和比干,一个劝阻不成,就装疯卖傻;一个强劝无效,被纣王剖腹看心。
微子能够称仁,似乎不大应该。国家有难,作为皇亲贵族,不思挺身而出,匡扶正义,担当责任,保家卫国,而是选择了逃跑,这怎么可以称仁呢?和比干的杀身成仁比,他实在算不得什么。
其实不然。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政治清明,风清气正,说话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国家无道,奸臣横行,危机四伏,还要正派,但是说话要谨慎,不要无端惹祸上身。
微子是努力过的,他自己劝过纣王,还联合德高望重的叔叔箕子、比干一起劝谏。但是没有用,而且纣王已经瞄上了他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如果不屈从纣王淫威,只有死路一条,不走就是死。所以,他选择了保留火种,不硬碰硬,等待时机,以待东山再起。
江山社稷让好人来经营,比交给坏人要好。所以,善待自己,好好活着,这也是一种使命。
后来,武王替天行道,有道伐无道,商纣王朝歌自焚,以死谢罪天下。微子选择了负荆请罪,被恩赐立国为宋,为商汤保留了血脉,延续了香火。
微子的仁,在于他的出走和投降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责任和担当。他立国宋之后,勤政爱民,颇有贤名。
箕子的行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就是劝阻不成就装疯卖傻吗?为什么不学习比干呢?
这是仁的另一个境界。箕子这个人能成为太师,可不是因为是王叔而沾了血统的光,那是凭着真本事干出来的。
箕子被称为"中华文化第一子",是那时候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武王伐纣成功后,访到为奴的箕子,待若上宾,虔诚请教治国安邦的良策,并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
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他便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后来,他们东渡渤海,到了一个半岛,带去了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于是中国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扎根。
这就是箕子朝鲜的来历。
面对纣王的无道,箕子尽心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劝谏,以至于让纣王起了杀念。于是,他不得不靠装疯卖傻躲过灾难,被纣王贬为奴隶。武王伐纣,他获得了新生。但是,对殷商王朝的忠贞,让他不能选择苟活做顺民。
但是,他没有选发动战争武力复国,因为他知道,周代替商是顺应民意。个人恩仇和天下百姓比,他选择了息事宁人,另辟蹊径。
孔子成箕子仁义,这也应该是重要的和原因。
至于比干仁义,大家都没有异议。比干少年天才,20岁就做了宰相,一干就是40年,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位极人臣,功在社稷。
但是他有个糊涂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纣王和妲己的臭名不用多说,那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死不改悔了。
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明知纣王不能改变,明知道自己很可能要被害,为什么还要选择强谏?
职责所在。
他是宰相,他是叔父,他是商汤最后的防线。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舍身取义吧。
避难逃走不抵抗,孔子说是仁义的;委曲求全,卑微活着,孔子也说是仁义的;不畏残暴,舍身取义,孔子同样说是仁义的。这是不是标准也太混乱了吧?
仁德之下,一切都是仁义的。为了仁的目的,直来直去和弯道求直,都是仁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