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3.7【2016-8-23】
#每日学论语#3.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楫(jí)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微言微感】
“争”字的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意思很明确,就是争夺。
老话说:“争着不足,让着有余。”
在争的氛围下,贪欲往往会泛滥成灾。本身需要一个足矣,一看别人有两个,马上自己也要千方百计要两个或者三个。互相攀比,于是争不休矣。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描写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极简生活。不要惊扰大自然,自给自足,刚刚好最好。
老子也是反对争的,他提倡“上善若水”,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多做好事,利人利己,不求索取,不争才是大争。
孔子说“君子不争”,是因为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周天子羸(léi)弱,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诸侯纷争,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想称霸让其他诸侯臣服自己。不仅如此,大臣也是如此,不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自己利益,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于一些家臣,比如公孙不扭、阳虎等,也是自不量力,希望争一争,扩大自己权势,增加自己你权威。
孔子不是泥古不化,他并不反对争。他希望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心者,履其职,各安其位。但是,他不反对下等人通过自己努力,走向上一阶级。所以,电影《孔子》中有这样的情景:季平子死,牛马陪葬,奴隶也好活葬,一个叫漆雕开的奴隶,被孔子冒险救下。在朝堂上,孔子和季桓子针锋相对,逼迫季桓子放弃让小奴隶殉葬。
该争的时候,一定要发出自己声音,勇敢站出来。
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是想学习的,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孔子是鼓励争的,和自己命运抗争,不屈从命运的安排,积极上进,施展自己抱负,成就自己理想。
这种观点,在当下的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当下社会,风起云涌,百舸争流,日新月异,适者生存,不可能不争,特别是青年人,不争何以立身、立业、立命?
孔子的“君子不争”,其实是在说:争,不能不守规则,没有底线。为了自己更好,使用歪门邪道,打压别人,损人利己,这种争,不是君子所为;穷奢极欲,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向大自然疯狂榨取,无休止挖矿、砍伐森林、捕杀动物,这种争,同归于尽的争,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农民都知道,收获柿子的时候,要留下一些给喜鹊过冬吃,免得他们饿死;渔民知道,捕鱼的时候,要让网眼大一些,让小鱼逃生,必要的时候,还会规定“休渔期”。从政者呢?能不喝百姓争利就不要和百姓争,该让利就要让利,安居乐业,施以教化,老百姓才会安心过日子。
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与狼共舞,互相促进,则是一种成功能力。
君子之争,喜欢的是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对手。“独孤求败”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对手,就会让人意志消沉。胡一刀和苗人凤在争,李云龙和楚云飞在争……不打不相识,越斗越敬重对手,这何尝不是争的一种境界?
当然,孔子说的“君子之争”,主要强调的是争也不违礼。打就打,各凭本事。开战之前,规矩说清楚,公开公正公平。上场前抱拳行礼:请手下留情,下场时抱拳行礼:承让,承让;决出胜负,愿赌服输,行礼举杯,互相拥抱。
周恩来提出的体育竞技原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应该就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超越对手两种方式,一种是釜底抽薪,让对手变弱,不战而胜;一种是强大自己,比对手更强大。前者的结果,伤害对手,自己赢了,但是并没有进步,收获了敌人;后者的结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对手也是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