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劝学”新说

编者按:

“自主写作,合作欣赏”的写作教学实践,是编者多年的坚持。本学期,编者从高三下来,执教高一新教材。新教材新高考,又是改革的际遇,我又旧瓶装新酒。学了第六单元“学习”主题议论文,特意推出常德市一中520班几篇学生习作,献给战斗在新教材一线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

“劝学”新说
常德市一中520班     覃冰雨
在这个繁华浮躁的俗世中,学习读书往往直接与成绩对等,越来越多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这所谓的读书还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吗?
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可如今人们好像已经淡忘了文化经典的存在。网络小说占上风的今天,多数人都沉迷于此。可此“读书”非彼读书,我们反而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读好书,就如同在无穷中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好的书籍在于启迪人生,他帮助我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经典浸润心灵,涵养品格,经典是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淘洗依旧耀眼的明珠,是历史的车轮印出来的一道道智慧。多读经典,读好书,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当今,我们更多的是去关注知识的实用性,这句高考不考,不用管,那个学了没有用,不费心思去弄懂。可是学习的目的哪该是这样的啊!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学习知识是在了解人生,增长见识。常有人叫嚷:“数学这么难,学着有用吗,去菜市场买菜难道还要建立一个函数模型吗?”这一切的想法恰恰又是源于无知,因为还有太多太多我们没有接触过的领域,还有浩瀚的宇宙等我们去探索。或许书本上的知识无法立即变现,但其内化于心而成的能量就犹如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很多时候,自己可能认为读过的书都成了过往云烟,不复记忆,但其实他们都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在平凡的生活。
这就好像你去询问一个人的名字,她可能会朴素地说:“我叫……”。但读书之人或许会说:“名字并不重要,玫瑰不叫玫瑰,但她依然那样芬芳。”你去感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但读书之人或许会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知识真正内化于心,体现在一个人的谈吐上,那种翩翩气质,温文儒雅是无法在一朝一夕练成的。
对知识的全盘接收以及自然而然认为是正确的是万万不可的。知识是可证伪的。费马大定理在17世纪被提出,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才被证明,三百多年间有无数学者终其一生都在论证费马的猜想,三百多年才出了一个怀尔斯,期间有很多籍籍无名的学者,无数次推理,然后又推翻,谁也不知道谁的名字将被历史铭记,但他们愿意做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某个奇迹下的分母。纵然历史的车辙只是轻轻地从他们身上碾过,但他们也愿意做人类历史漫漫长路上一颗推动车轮向前的石子。比金钱更可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可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而比浩瀚星空更可贵的是人类无休止的好奇心。我们都在被动的接受现有的知识,认为其一定是对的。但未来的科技一定比现在更先进,而现在的科学在后世看来也可能是一种迷信。所以万马齐喑中,总得有人行歧路,逆大流,在蒙昧与垂死中发出呼喊,振聋发聩。
所以,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即时满足,而是在潜心经典中内化于心,延时满足纵然艰苦,但学习本就应该是这样的过程,多保持一份好奇心,多问问为什么,方能成为真正之学习。
点评:
      整篇大体看下来,语句流畅,立意明确,并无太多修改痕迹,可见作者写作功底之深厚 。
这篇文章主要谈当代年轻人应怎样读书,大体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读书的选择;二、读书的目的;三、读书的态度。那我也分为三部分来做出点评 。
一、读书的选择
作者先从现象说起,点明网络小说日益流行,文学经典逐渐衰落的社会环境。引出分论点——读好书。再说了我们为什么要读好书,即读好书的作用——“善读之可以医愚”。层次清晰,结构分明 。
二、读书的目的
依旧是“现状——分论点——读书的作用”的模式,写出了“海量阅读”的论点。但作者在这段结束后又另增一段读书之人与普通人的对比,更加充分有力地做出论证,又不使全文结构太死板,像是乐章中的一段变奏曲,灵活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
三、读书的态度
这一段并未按照先前的模式,反而跳出了框架,独树一帜,成功避免了三段式作文的惨剧。写文章如果结构过于清晰简单也是不好的,要如“形散神不散”一般,便更加优秀 。
以上均为个人拙见,如有错漏之处,还望多多海涵 。
                                                                                                                                     常德市一中520班  高写意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