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有质疑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质疑

作者:李广生

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今天对未来的美好设计,也许会成为未来的笑柄。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超过60%是我们现在所不知道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为孩子未来生活所准备的课程,相当一部分是无用的。我们是在做无用功吗?我们是在白白的消耗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浪费孩子的大好时光吗?孩子面对未来感到束手无策时会不会暗地里埋怨我们,而我们也会因此而内疚?

教育的责任——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管理的责任、安全的责任、成绩的责任、教养的责任……每一种责任都是不可推卸的。正因为眼前的责任过于沉重,导致有些教师忽视了未来的责任——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教,不是教师最大的责任吗?孩子属于未来,未来也属于孩子。如何让孩子在与那个我们至今无法看清的未来相遇时,能够胜任注定遇到的但同样为我们所不知的挑战?

既然未来是未知的,未来面临的挑战也是未知的,教育则必须承担起创造未知的责任。教师不仅是已知的解释者,更应该是未知的创造者,所以,课堂要有质疑。如果说质疑是打开未知的钥匙,那么未知就是通向未来的大门。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通常问孩子:“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孩子表示尚有疑问,教师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殊不知正是因为还有疑问,孩子们才有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才有向未知世界进发的动力。忽视或消灭孩子的疑问,暂时的成就感会导致未来的挫败。鼓励并指导孩子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增强孩子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能力。

课堂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异口同声。在异口同声汇聚成的声浪里,个性被淹没了、创新被遏制了、最可宝贵的思辨精神被同化了。鼓励不同的声音出现,鼓励质疑、批判,当然不是盲目的、为了标榜自己或迎合别人的质疑批判,不仅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更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基础。盲听、盲信、盲从是人生的大敌,独立思考的缺失将使一个人的生命黯淡无光。每一次质疑,都是一次宣告,今天向课堂宣告,明天向世界宣告,宣告“我”的存在。

解释已知是教师最擅长的工作,也是课堂上出现最多的事情。带着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戏水,尽情的享受风平浪静的美妙,久而久之他们便习惯了浮在海面。微微一阵清风,悄悄荡起几朵涟漪,就让他们心满意足。质疑的声音是打破这惬意局面的风浪,让他们进入到海底,那无限辽阔的神秘世界。课堂不仅要带给孩子戏水的乐趣,还要教会他们潜水的本领。每一次有价值的质疑,都是一次下潜,都是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向未来发起挑战的尝试。

“生命课堂”认为教学是生命的互动,“站在课堂,我就是最好的课程”,教师不仅用自己教,教的也是自己。所以,教师要成为质疑的楷模,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善于质疑的人。教师对教材俯首称臣,孩子就会对教师言听计从,质疑就变成了课堂的点缀。常年教授一门课程,对教学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同时把孩子视为绝不会跳出自己掌心的小猴子。导致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不仅自己不质疑,还会冷落孩子的质疑。因此,“生命课堂”倡导教师作为学习者进入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由孩子回答,然后教师判断对错,这是课堂的常态。孩子们清楚的知道,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答案藏在教师心里。作为学习者出现,教师能不能提出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或不确定答案的问题呢?像孩子一样思考,和孩子共同学习,有质疑的课堂就出现了。

质疑是一种能力,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灵光一现那么简单。既要鼓励孩子质疑,又要指导他们质疑,既要留出质疑的空间,又要引导质疑的方向,质疑的道路并不轻松,但很有意思。因为质疑指向未知,未知通向未来,有质疑的课堂让师生携手,共同开启未来。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