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乐生:孙家城寻春
孙家城寻春
顾乐生
《临江仙·孙家城遗址》
曹操育儿城故地,千年跨越寻春。
而今曹魏可留痕?孙家城在望,三月好乡村。
一面临河三面埂,土城妆点红尘。
六千年古皖余音。桑田沧海事,探索有来人。
过高河向西北车行约10公里,到马庙右拐,村级公路把我们引导到传说中的曹操育儿之地——孙家城遗址。
一路打听,当地人真正知道孙家城遗址的并不多,令人欣慰的是,我在马庙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宣传栏里看到了介绍孙家城遗址的内容,校门口“孙家城文化”的石刻则像马庙街上的一盏灯,“保护中发现,保护中探索”,点亮了娃娃们的心。
孙家城遗址以其难解的身世之谜和美丽的传说一直深受人们关注。早在2004年11月就被省政府和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07年和2008年冬春之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孙家城遗址进行了主动发掘,仅从有限的2条探沟和3个探方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和早于薛家岗文化的墓葬,并确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城址。
孙家城真的是一座“城”?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孙家城城址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正相对于我国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较高发展时期。有意思的是,在孙家城西南和东南各40公里处同有一个国宝级的新石器遗址:薛家岗遗址和张四墩遗址。北纬30°皖西南出现的这正三角三个点上的新石器遗址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追根溯源,孙家城遗址的发现无疑对系统研究古皖氏族和部落文化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孙家城遗址就建在怀宁县马庙镇孙家城村的一个方圆32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台地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430米,东、西、南三面土城环绕,城前是低洼的农田,北隔大沙河与桐城青草镇为界。城中有村民组、油菜田和树林。小车能从土城东南豁口直接开进村中,就跟我们沿途见到的所有村子一样:艳阳三月观于野,谢了春红菜籽荣。蚕豆豌豆花中蝶,不问人间粑上笼。踏青这种春季民俗活动,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如今更盛行了。
上巳暮春,我跨越千年到孙家城遗址来寻春。眼前的孙家城遗址,不过是个环村的土圩子,宽宽的圩埂上树木葱郁,不时见到纸花彩绳在野风中飘动。土城东南豁口有两块碑记:左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豁口十米远,还立有一个界桩,标明自此为“保护范围”。土城二、三十户人家,静悄悄的,现在农村的装扮,二层楼的白墙红瓦房。我见菜园里一位白发老翁,一身古风,便上前讨教。老者扶锄和蔼地说:“这就是孙城村,八、九年前是有省里人来看过。”这时屋里的姑娘、媳妇和孩子们出来了,院子也热闹了。“那时还来了不少学生,就住在我们村民家。”“在你们进村的口子旁,挖了二个很深的沟,村子里面的田中间挖了二个大坑。”“另一个坑很深,就挖在水塘后面的田里。”女人们喜欢热闹,话也多,作为亲历者,她们指指划划地一一道来。
孙家城遗址位于桐怀交界的大沙河南岸,至今乃保存着较完好的城墙和开阔的地形,是古皖时期人类遗留的大型城址,也是继1936年浙江余杭发现良渚城址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又一个新石器时代城址。通过解剖,该城墙为夯土垒建,平地而起,整个墙底宽约20多米,最高约4米,呈外缓内陡的斜梯形。在墙体中还发现了属于龙山时代本地张四墩类型时期的夹砂红陶鼎足和夹砂红胎外黑陶片等文化遗存。古城文化层厚1米—8米不等,文化堆积散布城内。如在遗址内发现了薛家岗文化早期墓葬及更早时期的陶器鼎、釜和石器斧、锛、凿,玉器残玉璜、坠饰。另有少量陶塑如人像、猪、鼠形动物等。发掘证实该新石器城址的延续时间从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文化,历经薛家岗文化早、晚期,至张四墩类型时期,一直到传说中曹操之子曹丕出生在这里的汉魏时期,长达4000多年延续不断。
我想请村民带我去看看考古的遗存。“都保护性地回填了。”是的,若没有村口国家和省立的二尊“孙家城遗址”保护标识,谁会想到这么个小村子曾是我们古皖人类一处聚落之地,也是当时皖西南古皖部落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中心?从文化内涵上讲孙家城遗址属薛家岗文化类型,但它是薛家岗文化和张四墩文化的源头,如果没有孙家城文化的出现,就不会有薛家岗文化的辉煌。
“地火雷电,突然的地火雷电,古城在炼狱中毁灭了。”一位村里老人好像亲身经历过似的,无不痛心地叹息说。虽然遗址原居民早已无存,现居民都是后来陆陆续续迁入的,但是,洪水和战争留给后迁入的先民们是磨不灭的恐惧。当我徜徉在春日的孙家城村内,又想起来时的感觉:艳阳三月观于野,谢了春红菜籽荣。蚕豆豌豆花中蝶,不问人间粑上笼。不知道孙家城的远古人类们是否也在这“晴沙漠漠鸣乳燕,芳树习习醉游人”的暮春时节出来踏踏青?(2020-4)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顾乐生,74岁,主任医师、安徽省科普作协委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著有《海石花》《舟行记》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