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 战国】布衣之怒

成语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成语释义:

布衣,平民的服装,借指平民。

布衣之怒,指百姓为天下正义公理而发怒。

人物介绍: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执掌政权,开始“亲理朝政”。三十九岁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高五帝”,遂选取了“皇”和“帝”两个字,代替王的称号,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同时,他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的帝位世代相传。

安陵君:(生卒年不详)魏襄王之弟安陵君,是战国时期一个小国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的君主,该国属魏国封地,最著名的手下有智勇双全的唐雎。

唐雎:(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战国时期魏国、安陵国的谋士。《新唐书》记载:唐雎是唐尧后裔,唐雎后裔有唐蒙和“唐氏三祖”等。

成语故事:

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它的兵锋主要指向韩、魏、赵、楚、燕、齐这六个大国。对于小国(或是大国的附庸,或是大国分封出来的有一定独立性的政权)秦王不想动用大军,而想凭借声威迫使其投诚。事实上那些小国都不堪一击,面对秦军的威力望风而降。但也有个别小国采取既不抵抗也不投降的政策,如魏国的附庸安陵。

秦国消灭魏国后,秦王让人捎口信给安陵君:“我打算用五百里地换取安陵,你答应我吧!”

秦王的言中之意安陵君很明白,但他不愿屈服,就故作不明白秦王真实意图,派人送信答复秦王:“大王用那么大一块地换取我这弹丸之地,太便宜我了,我非常感激。但是,这块土地是我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不管大小我都不敢擅作主张把它交给别人。”

看了安陵君的复信,秦王很是气恼,心想这小小的安陵君还会装蒜,竟敢违逆本大王的意愿!就再派人传话给安陵君,明确地提出秦王的要求。安陵君知道这件事情不会轻易了结,就物色了一个名叫唐雎的人出使秦国,答复秦王。秦王高坐堂上,把问过安陵君的话题重新提出问这位使者。唐雎早已成竹在胸,回答秦王提问时不卑不亢,重复了安陵君的意思:“那块地虽小却是先人留下的,安陵君怎么敢贪图便宜而不顾祖先呢?”

秦王一听,心中窝火,心想这使者怎么和安陵君一样又臭又硬!不给点颜色看看不行的!就问唐雎:“你可听说过天子发怒后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没有。”秦王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听了秦王的吓唬,面不改色,却反问秦王:“你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是什么样子?”这句话使秦王觉得好笑,心里想这使者怎么还会斗嘴,就回答说:“布衣百姓之怒,大不了是摔掉帽子,蹬脱鞋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不然。你所说的只是平庸无能之辈的举措,不是有识之士的作为。大王肯定听说过专诸刺杀王僚、聂政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的故事。这三位也都是平民百姓,当他们怀怒未发时,上天还曾经降下吉祥的征兆。当他们发怒时,只需死掉两人,血只流在五步之内,然而这足以使全国人为之穿白戴孝,为之痛哭哀悼。刚才说过的三个布衣勇士再加上我,就是第四个了!”

唐雎每说一句都要朝秦王走近一步,话音一落就要冲上前去和秦王拼命,秦王见状惊恐不已,忙摇手叫唐雎:“不要乱来,有话好说!”其实,唐雎也知道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把秦王怎么样,因此看到秦王求饶就势停下脚步。秦王被唐雎慑服,对他的才智和勇气表示敬佩。他对唐雎说:“我了解先生的为人了。韩、魏两大国都已被我消灭,而安陵这五十里小国能幸存下来,全仗着先生的能力品德。看在先生的份上,几年之内我不会动安陵一丝一毫!”

唐雎就这样凭着一个平民百姓的智慧和勇敢,保安陵几年平安。

成语感悟:

即使身处困境,孤立无援,被强权所压迫,也要热爱和守护自己的国家。敢于面对,勇于反抗,不退缩,不畏惧,才有可能为自己和国家争得权益,赢得尊严。

(0)

相关推荐

  • 戏说上下五千年 | 史上最值钱的一个人头!

    睚眦(yá zì)必报 /典故卡 出自<史记·范雎(jū)蔡泽列传>.战国时期,范雎曾在魏国落难,逃往秦国后,凭借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能言善辩的天才,当上了秦国丞相,采用"远交近攻& ...

  • 《战国策》名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摘自<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解释: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 ...

  • 《战国好烧脑》第1章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卷首语 书写"好看的历史",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中国历史,这个想法已经实现了.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明朝那些事儿>.后来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也成功地做 ...

  • 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 ...

  • 战国 230 史上最强悍老爷子——秦王都拍他的马屁

    范雎的私人恩怨我们讲完了,接下来就该讲统一中原的故事了.我们的故事应该是从公元前266年开始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前夕.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似乎有了共识,就是说战国后期,有足够的实力 ...

  • 【成语故事 · 战国】无妄之灾

    成语出处: 成语出自<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成语释义: 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近义词: 池鱼之殃 ...

  • 【成语故事 · 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 ...

  • 爪牙的解释|成语故事|近反义词|读音

    [ zhǎo yá ] 基本解释 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党羽,帮凶 详细解释 人的指甲和牙齿. <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初学记>卷 ...

  • 【听故事】《车水马龙》成语故事

    故事收听约 5 分钟 今日问答 1.最后,给马太后的兄弟封爵了吗? 2.你们觉得这个车水马龙的龙 和画龙点睛的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成语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 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一个被称为"飞将军"的将军名叫李广,他射箭十分了得.有一次,他带人去打猎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 ...

  • 出自保定易水的成语故事一一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苏代为燕国到赵国当说客讲的一个故事.他说他在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 ...

  •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 ...

  • 【16个动人成语故事】青梅竹马、人面桃花...

    [16个动人成语故事]青梅竹马.人面桃花.凌波微步.庄周梦蝶.咏絮才高.秉烛夜游.倾国倾城.闲云孤鹤.白云苍狗.绿叶成荫--来学习这些成语背后的动人故事! 长图

  • 【山东平度 王连清】原创//成语故事 人生十禁忌

     2021第125期总第1469期  人生十禁忌 自负自满且自私, 人生路途绊脚石. 圆滑油滑还狡猾, 待人接物心非实. 松懈松垮并松劲, 无有志向麻醉剂. 势利功利近利连, 目光短浅弱视力. 盲目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