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芬||我在转角处遇见过彩虹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学温暖人生!
【作者风采】张秀芬 ,网络曾用笔名“昭儿姐姐”,现供职于贵州紫云文艺学校 。曾在市日报发表多篇作品;曾与《散文在线》栏目签约15万字的手机在线阅读;后因《散文在线》种种原因,手机在线阅读停止签约,继而在《悟能二师兄》网站撰写约15万字的纪实文字!近年来在《美篇》被推荐文章数篇,在当地自媒体发表多篇文章,主要宣传家乡文化。
我在转角处遇见过彩虹
文/张秀芬
人的一生中,可以说一次偶然,也许会使人们的命运发生转折,一场灵感可以成就人的梦想。
当我们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在人海中航行也可能常常受到暗礁伤害。
现实的残酷,条件的限制,促使我们无法去实现心中的梦想。这时候,就像一本书中所说的,当我们经过了反复尝试,想超越这些阻碍物都将止步不前时,无妨换另一种方式绕道而行。
这样的选择也许会使我们的路途变得更加遥远,身陷于九死回肠般的险境。但是只要我们转过那道弯,或许会发现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也许转过那道弯,那道美丽的彩虹与那片艳丽的鲜花,将会奇迹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每个人自童年起,就会产生自己的梦想。大部分人的梦想是开飞机大炮,部分人的梦想是当个大老板,挣很多钱给爹妈用。我属于多部分人与少部分人的另类,我的思想是违背我们那代人的思维定势的。
作为一个70代的农村女孩,我不该有那样的异想天开,居然想当一名警察,一名作家。当时若说出来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
我藏着这伟大的梦想,生活在铁饭碗的年代,中考落榜、社会参考被顶替、早婚居多。不但没有“铁饭碗”,有时连“纸盒碗”都买不起。我吃着粗茶淡饭,品着山间清泉,过着半居半农的生活。是农民不得田地,是居民不得工作。吃一颗米穿一尺布都要用脑筋去换,那就是不断创新赚钱方式来维持“温饱”。
初中时爱学文科,对数字不敏感,作文是我表达情感的舞台,正准备迈向文学的彼岸。
就在这时,命运之门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的文学梦被关在了希望的门外,我那文学的萌芽从此夭折。
2000年以后,一线文学之光重新点亮了我的灵魂,在现实中初露锋芒,心里开始升起了不落的太阳。因为我拿着别人的痛苦铺垫了我的文学之梦。
一场火灾、一处风景、一名英雄……
触动心触动爱,我的文字终于有了归宿,我回“家”了,我生活在文学园地,灵魂得到了温暖和升华。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沐浴了文字的涤荡洗礼,变得坚强而不可摧。
这时,命运再次和我赌了一次输赢,因为现实的残酷,我输了。我又一次被关在文学家园的大门外,肯着剩下的文字,在煎熬中苟活。
那时候,自由职业的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时常充满着能拥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渴望,尤其能成为一名女作家。
我深信我就像那孤云野鹤,即使曾经功败垂成,也时刻欣赏着作家们,对某种事物的烘云托月。我可以用笔尖鄙视社会的丑恶,赞扬人的美德,我知道自己,有作家对事态骨鲠在喉非言不可的思想。
无论岁月多无情,时间多拮据,我都在不断自学新的知识。每每读起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含英咀华,受益匪浅,无不激励我生活的斗志。
我想要成功,哪怕是自己的一小段文字,被编排在报刊上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那一段锈人的铅字,还有我那值得骄傲的芳名,足已让我获取慰藉欣喜若狂。
也许是上天发了慈悲,终于将一次别人的灾难,成就了我那小小的梦想。我成了我们村镇唯一的小小“文人”,我的“一鸣惊人”,让别人对我有些刮目相看。
那是2001年下旬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在校门外经营我的文具小店生意,忽然听到身后的教学楼人声嘲杂,有同学高呼:不好了,街上起火了!喧闹声惊动了全体师生。身为校长的前夫马上召集部分老师,带领近300名高年级学生,立即奔赴出事现场。
那种感人的场面是我平生第一次目睹,使我从中受到了感染。我想我应当为那些英勇救火者做些什么。
于是我被现场来自的灵感激励,写了第一篇现场特写《**小学师生奋勇救火》,把人们救火的事迹宣扬出去。我的稿件被幸运地刊登在市日报社的主页。
看着铅字印成的醒目头条大字,和那些密密麻麻感人的纪实文字,我在心里独自欢呼:我成功了!并不是因为我文字得到了印证,而是因为有更多的人知道,我村师生及群众奋勇救火的事迹,也使更多的人受到了鼓舞。
随后我又将受灾村民,到学校送锦旗的感人故事投了稿,也相继登了报。
虽然前夫之前对我喜欢文学不看好,也说过写那些无聊的东西,不会发财之类的话打击我的积极性,甚至把我托他到镇上复印的稿件,遗失在半路也不在乎。永不服输的我,没有被他的轻视所击倒。
自此,我爱好写作的盟芽在心中不断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灵感装满了我整个大脑,我不停地写呀,投呀,将一份份稿件投到了报社。当然也有些是只能写给自己看的。
我一直崇拜那些抗战英雄,缅怀烈士们奋不顾身,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看了许多有关赞扬先烈的报道,想起了另外一些英雄,另外一种还存活在人世,却过着非常贫苦生活,甚至被人们遗忘在某个角落的英雄。
在我的身边,就活着这样一位抗战老英雄。我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英雄当今生活的不堪状况,让人们知道,真正的革命英雄就活在我们身边!
在一个薄雾蒙蒙的初冬,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我村村支书张忠华等一行人冒着严寒,沿着凸凹不平的山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去看望并采访了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李先志老人。
七旬李老居住在另一个村落,一栋既矮小又陈旧的木板房呈现在我眼前。屋子虽小,老人的屋前房后一片干净清爽。老人身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灰布衣服,岁月在他脸上刻上一道道沟痕,却未折服他那颗坚强的心。
告别时,李老激动地起身把我们送出门外,握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我哽咽着转过身一趟跑出了好远,直到能够看到老人最远的地方,扭头发现老人挥着干枯的手,依然站在院子里向我们挥手,瘦弱的身子像一片叶,被风吹雨淋许久,最后飘落在了小屋门前;更像一幅画,一动不动,定格在那里而仍然保持其本色的树枝。这一幕,也定格在我的脑海!
回来后我整理了这篇文章,命名为《英雄的心愿》,发表在了市日报。
在我内心深处的李老一心向着党,拥护党,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事后听说民政部门给李老增加了一些养老补助金。再后来,当我听说李老因病已离开人世时,我为自己当年的能力有限,不能为李老做更多的事而遗憾愧疚。唯有英雄的名字永远存活在我心中。
我的日子也没因为爱好写作富裕起来,还是穿着普通衣装,品着粗茶淡饭。
为了给我的孩子们塑造一个好父亲的形象,我用笔杆倾诉那唯一的感动。便有了我的另一篇散文《嫁个穷老公》,来安慰自己对前夫一直默默的付出,表明生活中的另一种爱情。
那段日子,我迷上了文字,哪怕很多作品仍然是写给自己看而已。两年中我陆续发表过现场特写、真情报道、采访纪实、百姓故事等。
生存所迫,我扔下两个不到5岁的孩子,自费去市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利用所学在镇上开起了自己的打字复印室。
本想边学写作边经营生意,因生活中各种原因无法再顾及我的文学之路。
曾经为实现了一个小小的文学梦而感到幸福过,收获了那份喜悦,重拾过一段自信。
2018年的春天,一条“脱贫攻坚”征文的喜讯传来,我的文字故事被入选市参赛。虽然稿件至今没有音信,也算是文学路上新的开端。
不久,我被政协抽调参与“美丽乡村·四在农家”调研活动,并参与谱写文史纪实。文章入选《乡寨情怀》一书。接着,我歌颂家乡、崇尚美的文字分别在当地自媒体、各种网络平台上崭露头角,荣幸被《美篇》加精推荐了几篇文章。于是渐渐有了自己的文学粉丝。我用手指在屏幕上满怀深情抒写人生,赞扬美德,宣传家乡。
纵然美丽都是短暂的,但也许每个人都会有幸见证,那彩虹的美丽妖娆,花儿的芳香。
本文编辑:韩晗
天安门文学纸刊视作品质量优中选优刊发,所有来稿均在天安门文学平台展出,纸刊选稿无关打赏、无关点赞,就一个纳入海选的范畴,即文章浏览量达到600者,就可以纳入选稿库,从选稿库中选取优秀作品上刊。
来稿除诗歌外,只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其它文学裁休均不受限制,来稿请连同作品和详细地址发送到收稿人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作品一旦采用,即送一本样刊作为稿费免费赠阅,赠阅外每本收30元工本费和快递费。
天安门文学杂志,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原创首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投稿说明:要求原创,文责自负。拒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如发生任何纠纷,与本平台没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