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细节解密》之 几位都头,身上隐匿着王朝的崩溃讯息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水浒细节解密》系列正在继续,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支持!本期第五十二回!
最近这几期的水浒细节解密,大锤向列位读者听友,讲述了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白道也就是官道。本期,大锤延续这个话题,讲的是,《水浒传》中频繁出没的都头们。
先说一下“都头”的来历:《水浒传》中的这个“都头”的称谓,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唐朝的军队建制,当时唐王朝设置了神策军五十二都,每一都的统帅都叫做“都头”。
唐末五代的军制沿袭了“都头”这个名称,比如唐末黄巢起义军中的将领李重胤,投降镇压农民军的朱温,就被朱温封为先锋步军都头。进入北宋,宋军也有都头的设置,这些都属于禁军的武官名称,位置在指挥使之下。
不过,以上这些都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正规都头,跟大锤本期要聊的《水浒传》中的都头,有很大的不同。《水浒传》中的都头,基本都是活跃在某一个县城区域内的、主管治安和捕盗工作的地方治安头目,相当于衙役行动组的组长,这些县城都头通常由县尉管辖。
他们活跃于县城内外,但是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官职都头,而是被当时宋代老百姓借用了宋军正规部队的都头称呼,作为口头上的尊称。这个称呼也并非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原创,在元末明初《水浒传》成书之前的宋元杂剧中,就已经出现了对这些县衙捕盗衙役头目称呼为“都头”的情节。
按照北宋的军事制度,这类都头一般会负责管理和指挥一支武装队伍,人数在百人上下,人员来自于地方的乡兵义勇。其负责的职能包括抓捕盗贼、镇压小规模的反抗以及正常的巡逻和执法等。
在这里大锤还要说一句,《水浒传》中描述的华阴县尉带领两个都头和三四百兵丁去捉拿窝藏华山强人的史进,朱仝和雷横带着一百五六十人的队伍去捉拿抢劫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这些人数细节是比较符合北宋历史的。
在《水浒传》中,共计有四位梁山好汉出身于县城都头这个职业,他们分别是行者武松、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横以及青眼虎李云。
而作者通过对这四位都头的职业行为描写,透露出了北宋末年王朝统治行将崩溃的诸多信息。
比如书中描写,朱仝、雷横分别是郓城县的马兵和步兵都头,但是他们俩人每人实际控制的士兵各自只有40人,这距离百人左右的编制,有很大的差额。后来他们俩能够带着的一百五六十人的队伍去捉拿晁盖,是因为县令临时又调拨了100人给他们二人。
比起都头手下士兵的缺编问题,更大的危险信号,是这几位都头在履行职务时表现楚的极大的随意性。比如,武松因为被县令看中而当了都头,他的公务之一竟然是为县令押送其当官所得的金银财物前往东京汴梁。雷横捉拿刘唐之后,没有直接回县衙,而是先去晁盖家中吃点心,而晁盖诈称刘唐是自己的亲戚,雷横也随便就收钱放人。
而且雷横的这次巡逻本身也有问题,县令公开说要他们巡查东溪村时必须带回当地的一株大红叶树的树叶,作为巡逻确实到了那里的凭证,防止雷横他们耍滑。县令提前的防范,这也从侧面说明,雷横等人的治安巡逻队平时是很松懈的、是常常出工不处理的。
当然更严重的事件,还是带领雷横朱仝前去捉拿晁盖的县尉干的事情:由于这次捉拿行动之前晁盖等人就已经得到消息并及时逃走,县尉为了交差,就“捉了(晁盖)几家邻舍去,押解郓城县里来。”
比这些执法行动随意性更大的危险,还有这四位都头各自的当官路径。这四位都头,武松、李云都是因为武艺较好就能当上都头,其中武松还是因为景阳冈打虎之后被县令赏识,于是当天就可以直接提拔为都头,雷横是杀牛放赌的地方恶霸型选手,而朱仝则是县上富户+武艺高强。
这几位的晋升路径,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且在入职之前也没有基本的考核,入职后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培训,就是因为有钱或者有力量,就当上了本地的治安执法头目。
比这些都头的发迹史更危险的,就是在《水浒传》中,这几位都头的枉法程度一个比一个高。这几位上梁山的都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特别的讲义气,这也是四位好汉后来上梁山的原因。但是同样也正是因为他们特别讲义气,这几位都头基本上全都出现过在执法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比如都头李云在押送李逵途中,遇到自己徒弟笑面虎朱富来送酒肉,也是碍于情面违反了押送人犯的操作流程这才中了蒙汗药。比李云情况更加恶劣的是雷横朱仝二人,他俩明知道晁盖等人是抢劫生辰纲的强盗,但是仍旧出于义气试图放走晁盖等人,完全把国家法纪弃之不顾。
雷横朱仝二人的这种行为,从梁山好汉英雄侠义的角度来说,无疑是除暴安良劫贫济富义薄云天;但是从北宋王朝的统治角度上来说,这几位都头表现出来的基层治安队伍的纪律松懈和毫无法度,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