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辩证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论述,如 《红炉点雪》 中说: “悸者,心卒动而不安也。惊者,心跳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 惊悸与怔忡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其发病原因也有差别。因外因所引起,如突然受刺激,受到惊吓而发,心悸时作时止,谓之 “惊悸”,病情轻;不因惊恐而发,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止时者,谓之“怔忡”,病情较重。怔忡多由内因而造成,外无引起心悸产生的任何因素,病人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其发病也缓,其病情较重。心悸怔忡发病的主要原因与精神因素有关。心动不安可由心血不足、心阳衰竭、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痰火互结等所致,但其临床表现皆以心中动悸不安为主,中医学统称为“心悸”,可见惊悸、怔忡虽以虚者为多,但亦有实证,因而在临床时应切实掌握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绝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治疗方法。附案:案一 陈某,男,34岁。门诊号: 33452。1960年8月9日初诊: 心悸失眠,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前几天咳嗽、咯血,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无力。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处方:炙甘草9克 党参7.5克 桂枝7.5克 熟地9克 生白芍7.5克 黑芝麻7.5克 阿胶4.5克(烊化) 生龙牡各9克 茯神7.5克2剂,水煎服。按: 本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属中医心悸怔忡,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因气阴、气血亏虚,使心失所养,而致神不守舍,心悸; 疲乏无力,苔薄白,脉细无力,是气血双亏; 舌质暗,是血行不畅。故用炙甘草汤加减,辛润通阳,气血并补,通利血脉,镇惊安神。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益气; 白芍酸敛和营,养血柔筋; 桂枝通阳和营,活血通络; 黑芝麻、熟地、阿胶益气补血; 生龙牡、茯神镇惊安神。案二 李某,男,40岁。门诊号: 12429。1959年1月7日初诊: 心悸气短,下肢及颜面浮肿,面色萎黄,大便稀,小便黄,苔薄白,脉滑。处方:陈皮7.5克 茯苓皮6克 生姜皮6克 桑皮7.5克大腹皮7.5克 车前子6克(另包) 怀牛膝15克 生白芍9克。2剂,水煎服。按:脾虚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蒸化水液,湿邪浸渍肌肤,停聚成饮,故见肢体浮肿,湿困中焦,停聚成饮,寒饮迫上,水气凌心,心阳阻遏,则见心悸气短。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则出现小便不利,水走大肠而大便稀。综上所述,一切症状都是水湿内停阳气不运之故。本案病机在于脾虚,以致寒湿浸渍。治法当理气健脾,通阳利水,故以五皮饮加减治之,寒湿尽除,心悸自止。案三 李某,女,28岁。门诊号: 57207。1963年6月10日初诊: 因分娩时出血过多,面色苍黄,心悸失眠,气短乏力,苔薄白,脉虚无力。此证属心血不足,胸阳不振。治宜益气养血,安神止惊。处方:党参7.5克 麦冬6克 五味子6克 炒枣仁9克 当归4.5克 菖蒲4.5克 茯神7.5克 甘草6克2剂,水煎服。按: 本案病机在于气血不足,因而益气养血为其正治,故气生而心悸除。方以党参、甘草、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枣仁、当归和血敛津; 茯神、菖蒲通窍安神。案四 冯某,男,45岁。门诊号: 73800。1964年2月7日初诊: 心悸失眠,健忘,自汗,气短,不思饮食,苔薄白,脉细弱。此证乃思虑过度,劳伤心神。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加减:党参4.5克 白术6克 黄芪4.5克 当归4.5克 茯神6克 远志4.5克 木香6克 元肉4.5克 五味子3克2剂,水煎服。按: 本案病机在于心血亏虚,故以归脾汤治之,使气旺血生,则心悸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