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就是农民的宗教
昨天听书,讲到莫言,他说,因为小时候对饥饿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所以对粮食始终充满了崇拜的心情,他说,粮食就是农民的宗教。
虽然不曾挨饿,但是经历过“胶皮窝头”,“棒子面窝头”,“地瓜干儿”的时代,所以对各种饭食都非常珍惜,很少浪费。有时,不管做得好吃难吃,都尽量吃掉,“宁可撑着人,也不占着盆”,很少有倒掉的。
上午去食堂吃饭:干炸带鱼,卷心菜,黄豆芽,一荤二素。听说黄豆芽稍微咸一点,所以专门儿说多加点儿卷心菜。菜是大锅菜,当然不如自己小家庭炒得好吃,至少感觉加的油少了些,不够香。大概因为平常吃饭就不太讲究,好的差的都能吃,“光盘”是规矩。倒餐盘前悄悄看了看周围,有剩下豆芽的,有剩下卷心菜的,后来看到一个同时倒餐盘的学生,倒掉了绝大部分饭菜。看餐盘的样子,她应该吃不饱。倒掉的米饭有十分之八九,蔬菜至少一半以上,这些饭食几乎可以够一个人吃的,白白倒掉了,真是可惜!
虽然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吃棒子面窝头,一度被家里人称为“奸馋”,被奚落为“馋狗不肥”,但是对白面,白米饭,咸菜,蔬菜,向来不浪费的,当然,如果只有窝头,没有其他,估计也会艰难咽下,赖以糊口,谁让后来有了白面馒头,一比较,哪里还有愿意吃窝头的道理?现在都说窝头成了好东西,可是,我始终不喜欢吃,好像有一种情结。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讨厌吃家常饭,也像当年我讨厌窝头一样?他们只喜欢吃肉,吃膨化食品、速食品等零食,而对家常的主食有讨厌的情结?也未可知。
偌大的餐厅,应该不止一人有大量剩饭,没忍心看,就匆匆离开了。浪费真的不是钱的问题,是资源的问题。莫言说,我是农民出身,我知道一粒米来得多么不容易,所以对粮食始终充满了崇拜的心情。年轻人不曾下地干活,不清楚一粒米要经过将近一年的漫长时间,大量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钱,可以去银行取,而他们不知道,存折的取得,是汗水摔八瓣换来的;粮食,可以去超市买,而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他们茫然不知。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清楚根源的,便不能真正从骨子里珍惜。所以,尽管周一张主任刚刚在国旗下讲了《勤俭节约是美德》,可是,苍白的说教起的作用很小,非得到日头底下去晒上一个麦季秋季,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一向是最“会过”的人,不只是对粮食饭食,对衣服家具什么的都不舍得扔,有时都不敢看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担心看了会将家里清空。
只要不是刚需,便不会去买,仔细想想,需要的的确也很少,一向对各种要求都不高,需求便不再刚性了。
反对浪费,也不只是为了省钱,是为了能源。一听如此“高大上”很容易遭受取笑,说成为后世子孙着想,便更会遭到奚落。尽管大家都承认是这个道理,但都不赞成自己如此。光你一个人这样做,也挽救不了什么!他们直言。可是有我一人不就多少好一点点吗?人人都这样不就好了吗?
粮食是农民的宗教,在老家,人们的确要比在食堂里珍惜粮食多了。不在打麦场上烤晒过,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就很难珍惜。“今我何功德?岁晏有余粮”善于自我反思的白居易,为官一方,服务百姓,得应该得的薪水,还做出如此反思,今天这些孩子不曾有任何付出,却如此任意糟蹋粮食,真是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