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谁拯救了水杉?》作者 老 狐

谁拯救了水杉?

作者 老狐

我伴随水杉树长大。

60年代初,潜江县广华寺,湖北省沙洋二农场场部,在这里上小学,校园北面数百米远处,是一片占地三百余亩的水杉林,水杉树干尚仅鸡蛋粗细,高逾丈余。每棵树挺立笔直,树冠极像《洪湖赤卫队》刘闯的梭标,直指蓝天,阳刚凜凜,与常见的杨柳苦楝和桃梨松柏大异其趣。听说这是珍稀树种,场部花大力气从外引进,好不容易才培育成功。我在课堂上逐年升级,水杉树也逐年增粗增高,并开始出现在房前屋后道路河堤两旁及广袤原野,每天清晨把我唤醒的,必有水杉树上的鸟叫。

1963年,广华寺热闹起来,口音各异的全国农业、林业战线的领导汇聚到沙洋二农场,在这里召开全国林业现场会。平时只在银幕上见到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副总理李先念来了,农业部长李书城也来了。李书城是潜江人,选取潜江广华开这个全国现场会,据说就是为了观摩广华水杉林,以及沙洋二农场的水杉*“四旁”种植盛况,所以这次现场会又被称为“全国水杉现场会”。为筹备这次现场会,沙洋二农场从上到下,很忙碌了一阵。

*注:“四旁”,即路旁、水旁、村旁、宅旁。

比如,现在的油田“江汉饭店”前身,原沙洋二农场招待所,就是为迎接这次现场会,迎接全国各地代表,而在那一年3月突击建成的。现在的油田“五七大道”,就是为了迎接这次现场会,而首次铺设石头路基,建成为沙石公路。但这些都是大人的事,与我们学生关系不大,第二年即1964年秋天,珠江电影制片厂来沙洋二农场拍摄《水杉绿洲》纪录片的时候,则让我们上了场。

那是采摘棉花的季节,我上小学五年级,已是全校最高年级,某天老师突然宣布,今天不上课,统一参加“拍电影”。每人胸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下再挂着雪白的捡棉花袋子,排成整齐的队列来到棉花田里,一字排开准备捡棉花。田边的水杉树下,临时搭起一个高台,上面架着摄影机,锣声一响,大家都开始弯腰捡棉花,谁也不许抬头看摄影机,不许说笑,非常安静,摄影机“嗒嗒嗒”的响声听得清清楚楚。

我却没有那样规矩,我戴了一副缺了一个镜框的墨眼镜,锣声响起摄影机“嗒嗒”转动的时候,偏偏抬头望向摄影机,引得周围的同学一片嘻笑。事情过后,出于义愤的同学向班主任老师打了小报告,我忐忑不安以为要挨批,班主任、一位女老师只是淡淡一笑,说:人家拍的是水杉树在田边茂盛生长的大场景,那么大的棉花田,我们在中间只是几个小点点,又不会给胡汉仁特写镜头,哪里能够影响整体拍摄效果?轻易放过了我。

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当年的同学还在取笑我这次的恶作剧。

在全国,不,在全世界第一部关于水杉的纪录片里做一个没有特写的群众演员,也值得自豪。从此,更爱水杉树:珍稀树种,别处都珍有稀少,只有我们沙洋二农场大面积种植,所以引来了全国“水杉现场会”,才会有国家领导人亲临观摩,才会来拍电影。父辈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某次路过水杉林边的苗圃,偶然看见水杉育苗,原来是将一根根筷子粗细的水杉枝条,剪成10余公分长短,扦插于地,我这才恍然而悟:原来水杉跟柳树一样,插在地上就能活,怪不得数年之间就遍地扩展。却又隐约有了另一个疑问:水杉既然像柳树一样好种,怎么会濒临绝迹而沦为珍稀树种呢?为什么别处不都像我们这样折下枝条就种呢?

少年贪玩,不是做学问的年龄,这念头时时闪现,却从未深究。

1969年,沙洋二农场移交给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干部工人主体和全部劳改犯撤走,“油鬼子”进驻广华,水杉林当然也随之易主,我就读的沙洋二农场中学变成了油田中学。70年代初,我返回广华在油田中学读高中。1972年,《江汉石油报》某版一角登载一小则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广华水杉林,并附一幅两吋见方的照片,照片里高大的水杉树下,挺胸凸肚的外国大鼻子仰头而望。须知去年10月,我国才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门甫开,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与我国有多少项目需要交流?竟是首先来我广华瞻仰水杉林!同学们兴高采烈,惊叹水杉林身价之高,争相传看这则消息。

消息不长,约二百来字,约略说及水杉树在远古时期曾遍布北半球,2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浩劫之后,地球上就再难觅其踪影,人们以为已经绝迹,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才在鄂西深山中偶然发现,1957年“潜江林场职工”从利川引进树种,培育成这片水杉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后结论为:这是世界上人工种植成功的最大面积的水杉林,云云。

消息提升了我对水杉价值的认识,但它把培育水杉林的功劳归于“潜江林场职工”,我却愤愤不平:潜江林场职工与水杉林有什么关系?我伴随水杉林长大,亲眼看见,水杉林是由原沙洋二农场干部和犯人、青工辛勤培育管护长成这样子,当年我们要进水杉林里捉蛇打鸟,马上就有犯人或青工上前劝阻,那时“潜江林场职工”在哪里?沙洋农场并非一般农场,属省公安系统,内部番号是“湖北省劳动改造管教纵队”,二农场是其中一个支队,正团级,农场政委张泉溪还是正师级领导,就是张泉溪伯伯在1957年拍板购置水杉树种进行培植,《江汉石油报》太不实事求是了!沙洋二农场把这么宝贵的水杉林白白送给你,你连人家的名字都不提一下!

但一个普通学生,没有资格与《江汉石油报》理论。

长大之后,开汽车,出差,行走全国各地,包括寒冷的东北,竟然都能看到水杉树刚劲挺拔的身影,水杉已成为全国城乡主要绿化树种之一。杭州西湖垂柳名扬千年,如今也邀请水杉与其为伴;浙江桐庐,富春江畔,山明水秀,因严子陵扬名两千年,竟也见水杉骄傲地装点其间!水杉的优点显而易见,它梭标形的树冠如鹤立鸡群,普遍高于杨柳松柏香樟等树木,西湖垂柳欢迎水杉作伴,就是因为水杉不与她争空间。水杉不但独具美感,提升绿化层次,更能提升城镇空气净化的高度,这在人们越住越高的今天更具实用价值。

水杉的挺拔、阳刚、高贵、潇洒,令人神往无暇。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水杉树,我都像看到了广华水杉林,看到了潜江的遍地水杉。我相信,水杉的大面积普及,肯定得益于广华水杉林,发端于潜江。这个念头一直藏在心底,总想为它找到逻辑依据。

2018年7月2日,一位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回到广华,为其摆宴接风。他叫吴瑞林,因为后脑勺扁平,当年同学们都叫他“吴老瘪”,今天当然还是以“老瘪”相称。他爸爸尊讳上国下栋,江苏无锡人,解放前是民国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十万国民党军政俘虏由退役的解放军将士押解,汇集湖北省,组建沙洋劳改农场,开荒种地,急需农业技术人才,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求诸农业部长李书城,李书城首推吴国栋,李先念礼敬吴国栋而来。沙洋农场地跨荆门、钟祥、京山、天门、潜江五县,李先念未将吴国栋安置在总场所在地荆门沙洋,而是安置在李书城的老家潜江,沙洋第二农场所在地,指导全场农业种植。

记得吴老瘪家就在学校旁边的一幢青瓦房里,是同学中住家最近的,我们时常在课间休息时跑到他家喝水,偶尔见到吴伯伯,戴副金边眼镜,慈眉善目,向我们微笑点头招呼。有次全校开大会,场领导给我们讲话,吴伯伯德高望重,虽然早过花甲之年,在场里没担任任何职务,却是场里的金字招牌,被全场上下尊为“吴老”,在训诫祖国花朵的重要场合,当然也被请上主席台,张泉溪政委姜鸿升场长讲过话了,校长请吴伯伯也给我们讲话,吴伯伯连连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浓重的无锡口音。张政委姜场长一齐请他“讲几句”,吴伯伯推辞不过,上身前送,双肘放上桌面,只留半边屁股在椅子上,似乎紧张得发抖,颤颤地开口:“同削(学)们……”我们“哄”一声大笑开来,吴伯伯更紧张了,停顿好一会才又颤颤抖抖结结巴巴讲下去,我们一直不断用笑声回应他,校长老师来回走动,咬牙瞪眼压制我们,却一直压制不住。事后我们时常拿这事调笑老瘪,学吴伯伯讲话颤巍巍的声音、神态和坐姿。

文革中吴伯伯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大受冲击,造反派连抄他家数次,家里的金银首饰和收藏多年的名贵字画也被搜走,其中有徐悲鸿一幅原作。当年徐悲鸿在民国中央美院,与吴伯伯常相往来,一起闹酒品茗,吟诗作画,这幅画是徐悲鸿其中一次的即兴之作,而且并非徐悲鸿惯常的“马”画,而是一幅鸿雁芦苇。据说那次吴伯伯与徐悲鸿又在一起喝酒,吴伯伯调侃徐悲鸿说:“你就是会画马,除了马你还能画什么?”徐悲鸿受激不过,当场挥毫画了这幅“鸿雁芦苇图”送给吴伯伯。此外被搜走的更有《龙门十二品》、《石门十三品》两件至宝。文革后落实政策,老瘪向主管方面请求追查这些文物,然而当年沙洋二农场解散,抄他家的造反派也作鸟兽散,主管方面无力追查,徐悲鸿这幅仅见的“鸿雁芦苇图”和无价之宝《龙门十二品》《石门十三品》就此失落。

我灵光一闪,与老瘪聊起了水杉林。果不出所料,当年正是吴伯伯亲自到利川买的水杉树种。老人家1956年已届六十高龄,但只有他才会挑选树种,所以必须亲身前往。当年深秋季节,吴伯伯带了一个青工到利川,花了20元钱,精心收集一麻袋树种,俗称“杉塔”,两人一起弄回来,之后吴伯伯又亲自到地里指导播种育苗,精心照管,才种出了这片水杉林。林子长成之后,有人说这树珍贵,再去买种籽多种一些,吴伯伯说不行,种籽是有性繁殖,难培育,何况水杉树种籽稀少,极不易得,只有生长40年以上结的种籽才能出苗,40年树龄以下的水杉虽也结籽,但基本没什么用,育不出苗,即使40年以上树龄的种籽,每年只能在3月份下种,出苗率也极低,连5%都难达到,这也是这种树珍贵的原因之一。吴伯伯提出要攻关扦插,扦插是无性繁殖,成活率高。

水杉种籽自1946年走出利川大山之后,各国植物学家都发现了种籽成活率低的问题,因此很早就都开始攻关水杉扦插无性繁殖,至50年代末,实验室扦插研究已经基本成功,开始尝试完全自然环境下的大田扦插。吴伯伯因为来自农林科研最高学府,对各国水杉扦插进展了如指掌,所以一开始就另辟蹊径,试验“移柳于杉”大田扦插方法。

柳树扦到哪里哪里活的原因,就是因为柳枝里含有水杨酸这种物质,水杨酸能够帮助柳枝在土里生根,能不能帮助水杉枝条生根呢?吴伯伯将柳枝剪成一小节一小节,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再捞出柳枝,换水杉树枝放进去泡。柳枝水泡到什么浓度最好?水杉枝又要在柳枝水里泡多长时间最好?这是个反复实验摸索的艰难过程,最后终于发现把柳枝水浸泡一天一夜,即24小时,再把水杉枝条放进去泡半个小时为最好,此时水杉枝上附着的水杨酸量最为合适,不致水杉枝条产生排异反应,又能够帮助水杉枝条生根。经过1958年、1959年两年实验,1960年吴伯伯进行水杉大田扦插,当年就获得成功,扦插水杉开始在全场推广栽培。而且扦插水杉不像育籽那样只局限于3月份,春季硬枝扦插、夏秋季嫩枝扦插,9个月里扦插都能成活,与柳树完全一样。

原来如此!我当初所见苗圃扦插的水杉枝条,正是吴伯伯的攻关成果!吴伯伯天才的“移柳于杉”之法,终使水杉在濒临灭绝之际,突然具备柳树的生长能力,起死回生,走出潜江,走出湖北省,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现今圣彼得堡(列宁格勒)、阿拉斯加都有从中国去的人工种植水杉,这些水杉的源头是不是广华水杉林我不敢绝对断定,但一定是得益于吴伯伯发明的“移柳于杉”扦插法,无性扦插培育种植。外国人抠门,算盘打得精,不可能采用费时费力综合成本高的种籽育苗法。

后来人们发现阿斯匹林等去痛片里也含有水杨酸,改用这些药物化水浸泡水杉枝条扦插,效果也可以,也更方便省时,但这是在吴伯伯方法上的改进,不夺吴伯伯首创之功。

不知不觉间,我恭恭敬敬改称吴老瘪为“瘪哥”。

瘪哥的家尊、吴国栋伯伯“移柳于杉”天才的、伟大的发明拯救了水杉!但谁知道是吴伯伯拯救了水杉?1972年埋在心底的愤愤不平之种膨胀了,发芽了。

广华水杉公园现已成为江汉油田的主要景观,潜江的名片,公园内最突出的是李先念题写的“江汉水杉纪念碑”,碑文简叙水杉的珍贵,笼统谈及由“沙洋二农场”从鄂西山区引进种植成功,只突出国家主席李先念为水杉题字,突出外国人来考察赞叹,是谁种植成功的怎样种植的一字未提。简介限于篇幅,略去了最大功臣倒也罢了,但各种媒体眼花缭乱的水杉宣传记录片、图片、文字,用尽一切词汇手段宣传水杉林的漂亮,挂靠李先念,挂靠外国人,而水杉怎样从濒临灭绝中起死回生的艰难过程,不仅从不见吴国栋伯伯的名字,也不见初始所有者“沙洋二农场”。

打开百度,搜索“广华水杉林”词条,一个模子式的这样介绍:

这片水杉林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广华办事处,为江汉油田所辖。……1957年,从鄂西山区引种育苗,在湖北潜江一带栽种繁殖,后发展到全国各地和60多个国家。这片水杉林,就是于1957年开始营造的。

时任政协主席李先念于1988年为水杉公园题写"江汉水杉纪念碑"和碑文。一位原国家主席为树题字,在世界上也鲜有所闻吧。

所有介绍都像这样,一个模子借李先念题词突出水杉的珍贵,引种育苗、栽种繁殖的主体却只字不提,难道是水杉预知国家主席以后要为它们题词,自己长翅膀从鄂西山区飞出来在“湖北潜江一带栽种繁殖”的?再搜,“湖北科技信息网”上终于出现了栽种繁殖的主体:

水杉是第四季冰期之后的濒临灭绝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稀有树种,有“活化石”之称。上世纪七十年代,潜江从利川的一棵百年水杉上取出优树14株嫁接培育成功后,让水杉从高原走向了平原,水杉发展为700多万株,使潜江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杉苗木基地。

这里的主体竟只有“潜江”二字,比1972年《江汉石油报》上还要含混,“林场职工”四个字都未出现,为什么不出现?也许这段话自己有回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考察了广华水杉林,认可了水杉已经人工培植成功,而“潜江”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利川的一棵百年水杉上取出优树14株嫁接培育成功”,七十年代的哪一年能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之前种成那么大一片需要他们仰头而望的高大水杉林?那个时候不仅有了这片水杉林,整个潜江乃至江汉平原、武汉市郊都已普遍种植水杉树,说明水杉已经可以像柳树一样繁殖,吴伯伯发明的“移柳于杉”方法这样简单有效,还需要你们再去“一棵百年老树”上去取“14株优树”“嫁接”吗?“优树”是“优枝”之误还是专业术语?“取出”也叫人迷惑,从坛子里捉乌龟、从口袋里掏钱才叫“取出”,从树上怎么个“取出”法?难道也是专业术语?这里是人们信服尊敬的科技网呀!

吴伯伯对于采取何种水杉枝条扦插还有这样的经验:树龄越是年轻的水杉,枝条越是易活,树龄越是高的水杉,枝条反而越不易插活。“潜江”怎么舍近求远、舍易取难、舍低爬高呢?在“一棵百年水杉上取出优树14株”,“百年水杉”必然高大,至少不会低于广华水杉,雇佣民工上去当然不行,必得专家亲自上树一根根枝条比对才行,是哪位专家上的树?名字出现在这里理所当然,为什么不出现?

“林场职工”大概觉得这种说法太羞人,专家都不出现在这里,他们当然也不愿意出现了。

水杉是“植物活化石”,和大熊猫在一个“级别”,都享受国家一级保护,而如今水杉已从拘于一隅濒临灭绝之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常见树种,就像大熊猫种群旺盛如小猫小狗陪伴我们身边一样,这是何等奇迹!然而我们对这一奇迹的记载却是空洞含混矛盾百出烂账一本,既无吴国栋伯伯之名,也鲜见沙洋二农场之名。

潜江为人杰地灵之地,自古才俊辈出。李书城,潜江骄子,同盟会会员,国共两党都敬重的民主人士,中共“一大”就在他家里开的。担任新中国的首任农业部长,自也因他有农业专才,他与吴国栋神交已久,私交甚笃,自然知道吴国栋的价值,正是他的运作,高级农业专家吴国栋才能来到潜江,培育出广华水杉林,让潜江这块热土成长出一项惊世伟业。这是李书城为家乡做出的伟大贡献,“潜江林场职工”和全体潜江人民应为李书城立一丰碑,但我们现在的潜江水杉纪念碑里,见到李书城了吗?

但这不是潜江人之失,也不是水杉林当下业主江汉油田之失,即使没有历史变故,水杉林业主仍为原来的沙洋二农场,相关记载中也难出现吴国栋伯伯和众多实际贡献者的姓名,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然。

以牙刷的发明权归属之争为例。最初英国人记载,牙刷是一位英国皮匠,威廉·艾利斯发明的。1780年此君因谋反被判坐牢,在监狱里闲来无事,琢磨发明出了牙刷,出狱后他创办了牙刷生产厂,直到现在还在生产牙刷,所以说牙刷是我英国1780年发明的。但美国人说且慢,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美国牙医学会的记载非常生动:“公元1498年,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的皇帝明孝宗发明了牙刷……”列举实物资料翔实充分。然而,明孝宗朱祐樘虽然聪明,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承认男女平等具有民主理念坚持一夫一妻终身的好皇帝,心思放在为国家为百姓做实事上,但他对牙刷也只是略做改进,早在三百年前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就有批量生产售卖牙刷的工厂和商铺,与现代牙刷已经十分接近,但因为没有切实记录,美国人不认账,只认明孝宗的牙刷。所以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上,老老实实把牙刷的发明权给了明孝宗,没法给南宋,南宋临安那位伟大的牙刷发明者湮没了,中国人讲卫生在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牙刷的好名声,冤枉推迟了三百年。

任何创新创造,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操作完成的。先进的民族文化,懂得尊重民族成员每一个体,尊重每一个体的劳动和奉献,在社会创新中实事求是地准确记录一个个具体的创新者本人,才能激励社会所有成员争而效仿,合力推动整个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然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似乎与之相反。

人文景观之所以称为人文景观,展现的就应是人在景观里的智慧和创造,我们的文化惯性,首先记录和炫耀的却往往是“大人物”与这个景观的关系,不仅广华水杉公园,全国都基本如此,难以见到景观里具体劳动者的奉献与创造,尤以明孝宗之后为甚。伦敦罗宾逊的《发明大全》里,记载了促进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全世界300个发明成果,中国只占13个,按时间顺序牙刷是最后一个,有人叹息:“中国从明孝宗之后再无发明,进入科技暗夜,近代被西方列强随意欺侮,不足为奇了!”

牙刷是因为被英明皇上改进使用了,才侥幸被记录下来吧?如果明孝宗对牙刷没有做过改进,只是日常使用,像他前后的皇上们一样,史官们就不必专门记下这一笔,那就麻烦了!因为南宋的批量生产售卖人家根本不认,牙刷的发明权肯定被英国那个皮匠抢去了,中国人最讲卫生的好名声就完全失去了!

牙刷发明权归我,原来也还是沾了皇上的光,沾了“大人物”的光。普通劳动者的创造和奉献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不值得记载不值得歌颂的。而如今这种文化惯性似乎愈来愈大,成就总是归功于国家,归功于领导,建一座桥,筑一个堂,只见领袖剪彩题字,实际创造者奉献者都被“默默无闻”了。

李先念主席当然有重用吴国栋之功,但水杉林的记载和宣传只突出国家主席为此题字,而让吴国栋伯伯和他率领的攻关团队“默默无闻”下去,社会效果就是让大家只去争着做官,而不去像吴国栋伯伯那样,不去像攻关团队中的干部、青工、犯人那样,争着去埋头做事去创新创造了。

你这里是国家主席题字,别人那里却是“核心”题字,明显矮了一级。铁打的景点流水的官,领袖总有退位的时候,到那时景点就该萧条吗?“一位原国家主席为树题字,在世界上也鲜有所闻吧”,这话太酸了!

水杉林的本身价值在我心中是至高无上的,那一片水杉树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景点。

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屡战屡败,根子就败在自己的文化上。当今我们要建设创新社会,建设科技强国,但若连既有的惊世成果创造者的名字都不记下来,这口号又有多大号召力?不铲除我们民族文化的劣根,不给每一社会成员以应有的尊重和权力,实事求是记录宣传他们的创造和奉献,科技强国就永远只能在梦中。

从今后只要一看见水杉,我就想起瘪哥,想起当年讲台上战战兢兢给我们讲话的吴伯伯。

注:“青工”,劳改农场犯人或犯人服刑期满后留场就业人员的子女,统称为“青工”,是当时劳改农场的特有称谓。这个群体吃苦耐劳,聪明勤奋,是劳改农场建设的重要力量。1970年传达上面文件,言将他们称为青工“不妥”,一律改称为“同志”。“就业”一词也是,犯人服刑期满后留场工作,统称“就业人员”,约在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之后,也都改称为“同志”。

2018年7月9日
(全文完)

往期精彩:这时,吴磊捧着的许丽萍的那双手,一股暖流涌入许丽萍的全身。咫尺之隔,两颗碰撞的心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作者简介:

老狐,本名胡汉仁。出生于1954年7月,1972年应征入伍,服役于新疆与西藏阿里,1977年转业到江汉油田,任汽车司机,后从事企业宣传、党务、销售、酒店工作,本世纪初得以买断,将时间抓到自己手中,享受钓读人生。写作为兴之所致,文章不多。
老狐的原创文学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0)

相关推荐

  • 鄂州人物之逞英豪吕丹书潜江剿匪

    逞英豪吕丹书潜江剿匪 生异动全明汉安陆伏诛 辛亥起义后,汉水流域除仙桃镇.汉川等地因有刘英.梁钟汉军队驻扎镇抚外,天门.潜江.钟祥.京山等地,土匪纵横,烧杀抢掠,十室九空,很多地方被掠为荒野.潜江县令 ...

  •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二季:第二十四站,湖南岳阳—再叙兄弟情。

    离开荆门,本着不走重复路的原则,导航沿省道219奔沙洋而行. 湖北沙洋,荆门市辖县,位于荆门市东南. 沙洋掠影 路过监狱,好像沙洋有好几个监狱似的. 沙洋街景 离开沙洋,继续前行. 路过一市镇,发现竟 ...

  • 文学原创•《风 景》作者 老 徐

    风  景   文/老徐 谚语:过了惊蛰节,一夜长一叶. 东风以豪放的姿态狂草大地. 潦草在青草地上的落英们, 暗自沮丧,敷衍塞责. 一摊处子的落红, 羞涩在梦幻的绿色里. 窃喜,桃.李.杏的妊娠反应. ...

  • 文学原创•《春姑娘•雨水》作者 老 徐

    春姑娘·雨水     文/老徐 你来了 带着早春的薄寒 牵着牛鼻子 走向村庄  走向原野 从瓦沟里蹦蹦跳跳 一路欢歌 在屋檐下与农夫唠叨 那些春事的  点点滴滴-- 牛背上的八哥 似乎无精打采 借着乍 ...

  • 文学原创•《立 春》作者 老 徐、诵读 雪如玉

    立  春 作者 老  徐 诵读 雪如玉 宝灵寺的红墙,在晨曦里隐隐约约--而浅水湾的鸥鸟已经开始觅食了. 攀枝花树正悄悄酝酿春节的红苞. 池塘里早醒的三两声蛙鼓,轻敲水暖,惊诧了我根植于脑海里的错觉. ...

  • 文学原创•《那年麦收》作者 老 徐

    那年麦收 作者 老 徐 五月里的小满,阳光把热情毫不吝啬的洒满大地,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雨露献给万物的殷勤. 麦子们激情洋溢,金黄遍野.  蓝天上,白云托着土地神八方寻游,查看今年的收成和行情,禀报 ...

  • 文学原创•《​椅子·交椅》作者 老 徐

    椅子·交椅 --读瘦风的交椅 作者 老徐 椅子四条腿光明磊落立在地上 既简单又无关联 却承载了世人安逸与辛苦的屁股 交椅虽也是四条腿落地 但腿与腿之间有一腿 互相交联  相互制衡 弄得一些人  坐立不 ...

  • 文学原创•《东湖·春情》作者 老徐

    我用四句四景,憧憬故乡的春天.当桑梓还处在病毒雾霾肆虐下时,我是多么希望她早日春暧花开-- 东湖·春情(中华新韵) 作者 老徐 燕剪春风戏暖泥, 黄鹂靓语醉湖堤. 桃花庵下徘徊客, 杜宇声声唤伴依. ...

  • 文学原创•《品 茶》作者 老 徐、朗诵 雪如玉

    品 茶 作者 老 徐 我,躲进小楼的茶室里,一统茶的天下. 窗外季风吹落的树叶,带着离别的哀怨,不情不愿的飘落到陌生的远处,没人理睬它. 细细品味云南女儿茶的味道,却怎么也品不出"南宫落雪& ...

  • 文学原创•《咬月亮》作者 老 徐、朗诵 雪青清读

    老 徐 咬月亮 咬一口月亮 使她不得圆满 于空缺处 填青梅竹马梦 点燃 儿时的童真 嬉戏 两小无猜的情 鸡鸡火饭烧熟了 岁月 沦陷了牵绊 咬一口月亮 使她变成月牙儿船 划月亮小船 向蔚蓝色大海 种满天 ...

  • 文学原创•《短 信》作者 老 徐

    短  信 作者 老 徐 我点击冬天网站, 想复制雪花.红梅.浪漫 送给你 却遇上"微软黑屏" 让我遐想. (微软黑屏事件) 我粘贴春天网页, 想拷贝暧风.桃花.时尚 送给你 又遭到 ...

  • 文学原创 •《童 画》作者 老徐

    童  画 文/老徐 图/看客提供 专心致志握笔 旁若无人调色 小凳长高童年 小袖管麻利地挽起书卷气 猜猜,她想画什么呢? -- 爷爷的梦想 奶奶的愿望 还是爸妈的希望-- "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