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血压常“发飙”,3个危险时刻一定要提防,心血管可能瞬间“崩溃”
气温越来越低,本是万物蛰伏之时,却也是高血压病人的“多事之秋”,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研究表明,与夏季相比,冬季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41%。
其中,卒中相关死亡率增加近一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三分一。那么,为什么冬季血压难控制?高血压患者又该如何躲避风险,健康过冬?
冬季是心血管的“鬼门关”
2020年5月16号的《国际高血压指南》,专门对全球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统计,冬天和夏天高血压相比,上压相差5mmHg,下压相差3mmHg;对于敏感人群来说,这个幅度还会增大,甚至可以升高5—20mmHg。
这主要和温度变化有关,天气转凉,寒冷刺激明显,为了减少热量散失,避免体温过度下降,血管会进行收缩来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但是血管收缩后会引起血压升高,再加上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当血压升高过快,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会造成血管壁冠状动脉的损伤,这个损伤会启动血栓的形成,一旦血栓堵牢,就会造成心肌梗死。
整个过程发生时间短,致死致残率却非常高,大家在秋冬季一定要多多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差,无法耐受过大过快的血压波动,对心脏的伤害更加明显。
3个危险时刻 千万要小心
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血压在早晨会出现一个“小高峰”,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在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后,全身各系统都处在半休眠状态,若此时立即起身,很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而若是高血压、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等人群,很容易出现血栓,诱发意外。
排便太用力
排便时,身体的腹部肌肉会用力收缩,腹压增高,心脏排血阻力增大。如果用力过猛,会使血压骤升,不仅增加脑出血风险,还易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增加心梗、卒中风险。
高血压患者还要尽量避免弯腰搬重物。当头部位置低于心脏水平时,会有大量血液流向脑部,搬重物则会进一步升高脑部血压,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造成脑中风。
高血压患者过冬指南
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症状都不明显,随着病程延长,血压逐渐上升,症状才逐渐显露,头晕头晕、心慌心悸、胸闷、心跳剧烈等。因此提前预防很重要!
1监控血压
①自测血压
想要控制血压,就要先了解它,建议高血压患者加大测量血压的频率,更好的掌握血压的变化。
②明确目标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控压目标,家庭自测血压的目标是85mmHg-135mmHg,如果有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等,血压目标可以定为80mmHg-130mmHg。
③根据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寒冷让血压升高,能否增加药量控血压?”
如果原先用单药治疗血压控制良好,说明药物有效,可以继续服用,正常检测血压即可;但如果发现血压升高,身体出现了耐药性甚至是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降压药物种类及量的调整。
冬季约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增加降压药物。但严禁自行增减药物,随意换药会引起新一轮的血压波动,控制血压的时间会延长。
2做好保暖措施
研究显示,室外温度每降低10摄氏度,收缩压升高6.2毫米汞柱,而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21%。
因此,冬季出门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身体各部位感受寒冷的灵敏程度也不同,其中面部最敏感,中老年人外出时,最好加顶帽子,降低血压升高幅度。
3饮食习惯
入冬后,为了御寒,人们会偏向吃热量高的食物,这类食物往往多油多盐,这不仅容易造成肥胖,还可能引起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增加高血脂风险。
正确做法应该是少食多餐,清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质,其中的酪氨酸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大豆蛋白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多吃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减少含糖饮料、红肉、以及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的摄入。
4常按降压穴
降压穴
阳谷穴是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的腧穴之一,位于腕横纹和赤白肉际的交叉点,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辅助降压。
降压沟
耳背上有一条沟叫降压沟,它对应人体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当于捏脊,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
【方法】食指和中指塞进耳窝,从反面托住降压沟,拇指指腹沿着降压沟从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
5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管舒张并增加血流量。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的体育活动减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每周保持4-7天的运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要超过半小时,强度以身体微微发汗为宜,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即可。
外出锻炼时间尽量避开清晨,早晨血压高,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另外,运动前记得做好热身运动。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平和心态,做好身体保暖,多参加户外活动来增强体质,清淡饮食,根据医生建议增减药物。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今日节目预告
《银屑病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