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语言与写作技巧
浅谈诗歌的语言与写作技巧
文/高巧玲
写诗这么多年,谦虚地向高人学习技巧,一直想总结出一些实用的东西出来。从七年前晋中市文联年会在灵石召开之后,紧接着参加了中国网络诗歌在北京十渡的笔会和省文联《九州诗文》在中国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地和顺的笔会。那一年,也算是我的诗歌创作刚刚开始;那一年,认识了白恩杰、毕福堂、陈瑞、杨丕梁、姚宏伟等知名老师以及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主席墨写的忧伤,还有北方浪人于翔等一些著名诗人。之后慢慢开始走出去省外参加一些采风笔会和全国更多的诗人去交流。特别是近年来北京、青岛、重庆、杭州的活动,收益颇多,收获不少。每次回来之后不由得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寻找差距。
前不久,和洪洞作协主席贾小健等几位老师去太谷交流。一下午的时间,在太阳谷诗社听姚宏伟老师近距离讲诗歌。他从语言意象的陌生化,就是别人没用过的词语,没有用过的意象来讲。比如:“烟囱里的树,倒飞的鸽子”还有山东诗人路也形容烟花,“一个醉鬼拿着酒瓶,走在大街上东倒西歪,炸开了祖国的成水千山”等等,这样的情景正如毕老师每次笔会碰面小范围的谈论诗歌。紧接着姚老师讲了生动和感动,一首诗首先得感动了自己。就如饭桌子上酒之后,朗诵他自己写的父亲一组诗,最后一首《一个名词》:“父亲/一个返回了字典的名词/再也不能将他叫应/有时候,父亲出现在我的心头/就像一块突然飞滚而下的石头/撞上左边的肋骨,弹向右边/然后停在了我的胸口。”瞬间,一桌子人的眼泪哗哗,贾主席抱着姚老师,哭得那场面。最后又讲了如何去写一些细小,低处,感人的诗。例如张二棍的诗把卑微,低处,和细小的东西压得更低,让读者和普通的老百姓都能随之感动和疼痛。另外就是文化背景和境界。
在北京中国网络诗歌端午诗会上,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助理木汀老师和中外名流出版社社长黄长江等老师讲诗歌,我又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诗歌是纯粹的,正因为写出了纯粹的诗句,才能让人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就如酿酒一样,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酿造出来,需要反复的倒腾发酵。其次心灵是自由的,诗歌一定是自己内心的东西,内心想什么写什么,内心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不受任何的约束与捆绑,如最后要落地,也是自由自在平衡地落下来,如风筝一样,硬生生地用绳子拽下来,和收放自如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诗歌本身是文明的,纯粹的。真实的情感必须有。诗歌要遵从内心,要有生活。诗的语言要释放,而不是浓缩。这也就是尽量少用成语的原因,当然也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炼与留白,也就是不能写得太满等等。最近一首旧作获得中华汉诗联盟孔雀杯诗歌大赛二等奖,主编张卫强老师很负责任地指出了我作品的不足之处。所以结合我好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姚老师,毕老师以及每一次笔会上很多老师所讲的和诗友们之间交流的一些东西来写出一些感言。
怎么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散文一样的叙事与抒情。诗的语言最好不用形容词,其次是动词,最好是用名词来把诗歌写活,悲痛和欢快的句子要短,忧伤的诗句才会拉得老长老长等等。这些也是我在中国诗歌报第二临屏创作室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反复思考与琢磨的。从一开始单纯的临屏创作到后来放慢节奏的点评;从编辑老师们的点评到人人参与的的点评。这个过程都是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我很欣慰从二室走出去十几位主编,很高兴看到更多的人参与临屏创作和点评,也很享受这样的互动与学习,记得有一次很多人参与同一首诗的讨论整整一个上午,当时的记录都分享在美编里。
这个心得体会本来想在中国诗歌报杭州的会议上与大家分享,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会。所以在中国诗歌报第二临屏创作室成立一周年之际,感恩一路陪伴的所有诗友们,感恩海底月总编等老师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帮助,感恩家人好友的理解与关爱。感恩活着的美好,感恩诗歌的热爱。愿所有的人健康平安,快乐开心。
投稿中国诗歌报须知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投稿注:1、投稿作品均须通过编辑审定后,方可在平台刊发。2、作品15天内没有采用的,说明作品文本不适宜刊发,请投往他处。3、优秀作品刊登在中国诗歌报纸刊。4、投稿统一邮箱为zgsgb2@126.com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属下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诗报朗诵中心
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