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如何选股

三个独立系统无论是技术面、基本面还是比价系统,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明天谁涨得多。

而如何选出未来两三天内能大涨,最好是涨停的股票,就成为了很多人苦苦探索的问题。然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任何企图从结果来推导原因的想法都是先验性思维所导致。我们的科学,大多是通过观察结果和变量,然后推算公式,最后再验证,一旦验证没有太大偏差,于是一个具有预测功能的公式就诞生了,因为只要给出初始值,就可以马上得到结果,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自然也习惯了这种思维。但很不幸的是,在股票市场这样的混沌非线性系统中,压根不存在这种上帝公式,道理很简单:如果存在这样的公式,那么通过该公式就可以很轻松地赢得市场所有的钱,那么这个市场也就不存在了。

这和缠论不同,因为缠论最终比拼的是当下的功夫,同样的机会,不同的人把握的程度不同,而上帝公式则是输入好初始值之后,大家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因此,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讲一个结论:放弃带有预测性(先验性)的选股思维。

选股的重点是在选择即将出现的何种机会,而不是要选出未来的结果,企图通过几个指标或者几个条件就能选出明天后天涨停的股票,就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用缠论作为选股和买卖依据,首先考量的是当下的结构,在当下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来提高波动率的判断,比如该股的题材是不是当前的热点,近期资金流动情况、该股近半年的股性如何等等,当然,走势的结构特点也是重要因素,比如选一买的股票时,距离上一个中枢较远的个股未来反弹的幅度自然大;选二买的股票时,一买之后的反弹力度就是重要的参考;选三买的股票时,中枢结构的形态和三买的形态就是尤其重点考量的因素。

注意,这些因素都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都有一定的或然率,归根结底还是经验上的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自然就不是上帝公式那样的先验性东西,如何运用离不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判断,这就是干的问题了,离开干的学,永远都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分享一个具体的选股的步骤:

1. 首先,确定你要操作的级别和买点特点,虽然三个买卖点都是在下跌中产生,但其特点还是不一样,就以选三买的个股来举例。这里不讨论太小的级别,因为大部分选股的工作是收盘后进行的,小的级别上买点变动频率太快,当天买入当天未必能出,所以,尽量把级别定的稍大一些,就定为30F或者日线三买。

2. 由于第三类买卖点必然是在中枢上方形成,因此,其必然会先出现脱离中枢的走势,从图形上看至少会有一个突破出现,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每天收盘后,将突破中枢的个股筛选出来。我的做法比较简单,收盘后,把所有涨幅超过5%(这个幅度可以自己定,但建议不小与3%)的个股都看一遍。

3. 凡是明显突破30F或日线中枢的股票就把它放入“三买候选”的板块,这样所有潜在的可能出现三买的个股就都被集中起来(虽然有的突破中枢时涨幅不超过5%,但力度不够强的就可以先放弃,或者是将涨幅调整为3%甚至更低,其代价就是每天花费的功夫多一些,这个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一般这个股票池的数量就在几十只到一两百只左右了,相比三四千只股票,这已经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4. 然后,再从“三买候选”板块中,按照跌幅排序,挨个再翻一遍,此时要把图形切换到小一点的级别中,去认真分析哪里是中枢、哪里是离开的次级别,该离开的次级别走势是否走完,返回的次级别走势最少要用多久就可以完美等等,然后选出第二天可能会出现返回的次级别走势随时可以完美的股票,并放入到“三买盯盘”板块中

5. 这时看“三买盯盘”板块中股票的数量,如果超过了5只,就要尽量精简,缩小范围,此时参考的因素有成交量的配合、题材的冷热、板块中其他个股的状态、中枢的形态等等因素,将股票数量缩减到5只以内,然后全部放到平时盯盘的自选股当中。

6. 在第二天盘中,时刻关注这几只候选个股的走势,重点是该次级别返回是否完美、是否有盘背或者背驰出现、当天市场情绪如何、该题材或板块中其他个股的表现如何、该股的盘口,当各个方面都比较配合时,才是最终下单的时刻。有时,市场环境非常不好,导致当下各方面的情况都不是很好,那么自然就没有当下的买点出现,交易也就不会触发,空仓也是一种操作。

当日收盘后,在从涨幅榜中选股之前最好还要做一次复盘,复盘的内容如下:

1. 在“三买候选”板块中寻找涨幅最大的几只个股,看看是否是由于出现了三买而引发的上涨,如果是,并且该股没有入选“三买盯盘”板块,就要认真思考下为什么昨天没有将它入选,找一找理由,并记录下来。

2. 在“三买候选”板块中,查看跌幅较大的个股,将三买被破坏的个股移除出去。

3. 在“三买盯盘”板块中看看跌幅最大的几只个股,然后思考下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如果当天有交易,就重温一下当时下单交易时的心态情绪。

然后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执行,在枯燥中找乐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