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绘画艺术?
夜尽之时
菲利普·雅各泰
夜尽之时
风吹过来
熄灭烛火
谁在这儿秘守
先于第一群鸟之前?
只有清冷的河风知道
一团火焰,一滴倒悬的泪:
一枚给摆渡者的硬币
(陈禺希 译)
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绘画艺术?
世界很复杂,艺术家更多的不是神似的复制这个世界,而是提炼描述这个世界与自己心灵的互动感应。对冷军没有微词,更多的是敬佩,敬而远之的那种。不喜欢便是不喜欢,Pretty woman很多,除了乏味,有趣一见钟情的,便不太多了,少之又少。
莫兰迪一生都在画那些瓶瓶罐罐,他甚至费尽力气,用很多的时间去凝视时间对这些瓶瓶罐罐的影响。许多内心的安静不期而至,观看王维《鹿柴》的十九种方式,不仅不见山,不见人,连后世的解读者也暂时被搁置在空气饱满的他处。
艾略特.温伯格算是个有趣别致的美国人,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着迷程度,早已超过了中国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授,别人谋生的手段,他像当年的诗人庞德一样,徜徉在唐诗的语境中不能自拔。
读《鹿柴》,王维在辋川的空旷,已经没有时间晃动的明显痕迹,杳无人迹的空,有形之境,人语似乎若即若离在人间世,剩下的是无尽的空。在你没有确定之前,眼前的一眸一颦,仍可能是幻觉。
与艾略特·温伯格浸润于汉语中的唐诗不同的是,诗人菲利普·雅各泰迷惑画家莫兰迪僧侣般的与世隔绝,隔绝中的瓶瓶罐罐,他在那些画作之前,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时光凝滞。场景抑或心绪,皆是经历过的重现。
毋庸置疑当下时代的快速癫狂,诗与画都相对失语,对霍珀的解读,譬如《车厢》,前几天才从一场漫长的出差中解脱,做得最多的高铁同样雾霾不堪,鲜有安静的时候,总是用目光去瞥中间的过道门,那扇门若有若无地荡来荡去,黄昏来临愈加明显。
霍珀的《车厢》尽头,确切说是视线尽头,有扇没有把手像墙一样的门,这好像拒绝了前进的理由,只能懒散的坐下去,期待落空的十之八九,车厢中的四个人没有谁去关心那扇被关上的门,透过窗子,阳光慵懒的投射,倒显得选择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斯特兰德用诗人语言对霍珀的解读,是目光游移,心灵停驻的那种,有着“令人安心的清晰。”诗人和画家心灵默契,冷静的丝丝凉气与渐渐向中间聚拢的阳光,伯仲之间的停在当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他们分别用自己顺畅的工具,把那些熟悉的变陌生,陌生的渲染的熟悉无比。
后来多次闪烁起莫兰迪那些瓶瓶罐罐经年不变的光影,与霍珀超越时间的空房子、女人、街道,它们的轮廓,孤独的何其相似。人间世的情感,从来不会浓淡皆宜,我们把内心煎熬稀释过的那部分,随便汨汨地流出。
城市一角,待定悬而未决的时间,这种私密的孤独,实际上还是来自房子内外的人本身,换而言之就是画外人。由于受某种思绪影响左右,在霍珀几何结构叙述的开始,遇见莫兰迪谦卑的安静,什么都将要发生,也可能什么都永远不会发生。
巴尔蒂斯曾说莫兰迪最接近中国绘画,都是避世中给了平凡事物永恒的生命。当一切都难以想象时,剩下的便不难想象。极其敏感的莫兰迪兄妹四人,终身未婚,很少离家,死后葬在家族墓地。他们与世界的距离,或许更遥远,好在都在一起了。
我们瞧着莫兰迪那些瓶瓶罐罐静物,等待着一天中最好的光线来临,随之升起亲昵纯净的抒情感,明明近在咫尺,却从不回应,地老天荒的淡漠。
【 绘画:爱德华·霍珀(美国) 】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