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专业课冲刺130+,这五个高分技巧必须掌握!

最后100多天,面对水涨船高的复试线和120+的专业课均分,很多小朋友都表示自己力不从心了,不知道时间还来不来得及,不知道自己的掌握的知识会不会用得上,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抓住重点一举上岸。

所以针对大家的困扰呀,我们专门请教了专业课考研分数在130+的学长学姐,把他们能够取得高分,甚至考第一名的秘诀告诉给大家。

徐徐学姐(2020华中师范大学MJC第三):

华师专硕还是很重视实务的,尤其是评论,推荐人民时评,中青评论等公众号,平时可以多看看。看的时候不仅要积累好的观点和想法,还要学着借鉴别人的行文逻辑,是怎样过渡怎样布局的,有哪些案例你可以积累下来自己用。

到了最后的冲刺期,专业课主要就是回顾书本,再把前面看过的专题、热点和论文反复记忆,并坚持半月一考。我当时还专门用了一个本子记录名人名言、案例和金句,因为不能全部记住,只能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并总结这些语料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肉肉学姐(2020南京林业大学学硕初试第三):

在备考期间一定要做好专题整理,因为简答题和论述题需要用到热点、理论会显得有层次,但是经典理论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在背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议用对热点内容进行专题整理。

1. 整理社会热点、国际事件、调查报告(如艾瑞研究院的调查报告、CNNIC的互联网络发展研究报告、企鹅智库等),以及先进的科技发展实例,可以用来做答题的论据;

2. 收集学术大佬在相关领域的讲话/名言,运用在答题论点的句首或句尾。

3. 学累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官方公众号对前沿热点的阐述,整理下来为己所用。


寒歌学姐(2020武汉大学学硕初试404分)

我是十月中旬开始搞热点(时间比较紧张大家千万不要学我),推荐大家题目+答案的方式整理,后期能够直接进行背诵

因为答题是很重要的,不管你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论文,如果你不能输出实际上都并没有什么用。我建议大家要充分了解学科前沿,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论述和框架能够积累下来,像是标题怎么写啊,怎么提炼中心啊等等,然后用到自己的答题里面去。

看了两位学姐的分享啊,划重点啦, “名人名言”、“金句”、“热点案例”、“理论”、“小标题” 。这五个对于答题level真的超级重要!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拿一个超简单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先来一个白话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人类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被向远处扩展,能够感知到其他的奇妙的精彩的世界。

再来一个专业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

虽然第一句话也说出来这个意思,但是和第二句话一比,缺乏简洁度,缺乏让人一看:哇,书看的挺多的,那种感觉。甚至第一句有一种“我猜你肯定知道这句话但是记不清楚了”的感觉。所以老师评卷时在第一印象分上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日月积累一些能够让你130+高分录取的加分秘籍。可能有同学会觉得:“怎么办啊这些我都不会,我是不是已经完啦!”请你立刻打消这种念头!

因为如果大家都会了,秘籍就不再是秘籍了奥~如果你现在发现了这篇宝藏,请你一定要收藏下来记住它~利用空闲时间拿出来看看,知识就会悄悄地跑到脑子里了呢,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呀嘻嘻~

一、名人名言合集

名人名言在试卷中应该作为首场亮相或者压轴般的存在,运用起来要足够灵活,不要死板生硬。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是为了用名人名言而用。这就要求深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足够明白这个句子了那么答题的时候,就会从心里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新传经典之大佬金句 

李良荣

196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1979年9月再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致力于新闻学、宣传学、传播学的研究。

1.“抖音”的火热,是依靠其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与他人互动的社交特质。而短视频新闻显然无法沿袭这种方式,因为新闻必须保证真实,“抖音式”的自导自演不能用于新闻生产。(短视频) 

2.在互联网新传播生态下,我们固然要关注流量,但是对主流媒体来说,“流量”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判断指标。(流量时代) 

3.新型主流媒体是面向主流人群,宣传、弘扬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新型主流媒体要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要受众群体,传播主流声音,传递主流价值,牢牢把握传播主导权、占领信息制高点。(新型主流媒体)

4.相比于追求短、平、快的网络媒体或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基于其人才、资源和品牌优势,更能生产出符合广大中间阶层需求的新闻产品,也更应该承担起整合优势内容、拓展传播渠道、推进技术创新、引领舆论格局的重任。(传统媒体)

5.数字政府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决策和管理的政府,是真正体现了“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在制度上对人民民主、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进行保障。数字政府也是一个平台型政府。(县级融媒体)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现任职务为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调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已回到人大新闻学院。

1.物联网应用将在5G技术推动下实现突破,万物可被数据化、被监测,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物与人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互联。从传播角度看,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将到来。(万物皆媒) 

2.面对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我们也需要有对风险的更明确判断与警惕,信息减法、数据伦理、算法伦理、连接克制、人机协同等原则与伦理,对于智能生产力的安全释放,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化)

3.传统边界消失的传媒业更需要专业的资讯内容生产者,内容的专业性是传统媒体在未来传媒格局中继续拥有话语权的基础。传统媒体的转型道路可能各不相同,转型中形成的媒体的产品结构可能有多种,但内容仍应是核心,也需要一些新思维、新技术支持。(内容为王)

4.我们既已无法逃避技术,就只有提高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才能避免未来成为机器的奴隶。未来新闻业的走向,仍然在人的手上。(新闻专业主义)

5.知识付费平台运营的更高目标, 应该是构建具有良好秩序、生态与文化的社区。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们的一种表演手段。知识付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身份的构建, 也带有“面子”消费的色彩。(知识付费)

6.5G技术将进一步推进移动化与智能化这两大媒体发展的趋向,并使得两者交织、融合,这不仅会带来今天的传播手段与形态的升级,更有可能会塑造出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更新我们对媒介与传播的认识。(5G)

喻国明

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

1.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勃兴使人们得以重新部落化、族群化,传播行为的连通性、广泛性和参与度更加强化,信息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关系传播将逐步取代大众传播、组织化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传播形式。(社交媒体)

2.当下,标签化和归类化成为网络舆论中的“兴奋点”;热点事件真相未明时,观点交锋和站队驳斥已愈演愈烈;不同情绪阵营的争锋频频催生谣言推波助澜。(后真相)

3“后真相”不是对真相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价值内涵的扩展与重塑,我们对待后真相不应过度悲观,而应运用情绪化文本易传播扩散的特征,改进新闻文本生产。(后真相)

4.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免去了把关人的把关环节,人们的每次信息传播都是采写编发一条流水线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机构。而当所有信息汇聚在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时,则所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新闻机构。(区块链)

5.在网络舆论治理过程中,不能以局部思维来看问题,认为把一个点治理了,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其会引起一些连锁反应。不应单纯地从内容角度去思考,而应该运用复杂性范式来看待。(网络治理)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主要研究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舆论学,代表作有:《精神交往论》《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十讲》《新闻理论教程》《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等。

1.怎样做到既坚持党性原则,又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还要以人民为中心?只要坚持经常身处基层和社区,就能发现问题,就能做到报道的主题既坚持党性,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闻专业主义)

2.互联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为公众提供了传者角色的平台。公众要想成为合格的传播者,需要具备基本的图像与文字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以及多任务处理能力等。(媒介素养)

3.跨文化传播追求不同民族和国度受众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但传播效果只能以受者准确理解传播意义为前提。对于中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标而言,应该首先做到意义共享,这是一个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动态构建过程。(跨文化传播)

4现在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更需要强调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否则任何初始的新闻可能因为被随意判断为“谣言”而封闭,新闻真实就很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得到呈现。其实网络的自净化功能基本可以解决新闻真实问题,管理者需要做的是推动这种自净化功能的完善。(网络传播)

5.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媒介融合)

新传经典之书中的颜如玉 

《公众舆论》

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用事实论述: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1.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2.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3.沃尔特·李普曼在1920年写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4.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5.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6.我们就陷入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7.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公众舆论》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1.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2.群体的无意识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3.当个人汇集成群体的时候,绝不会有集思广益这样的事情发生,相反的是,群体的叠加只能增加他们的愚蠢,智力反而会大幅度下降。相比于个人,群体不存在丝毫的智力优势。

4.毫无疑问,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5.支配着大众的,永远是榜样,而不是论证。每个时期,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不这样做的话,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他们的影响力也会因此缩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过于超前的人,对于自己的时代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两者有太严重的脱节。

6.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感情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公众舆论》

它首次对下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什么是舆论?它是如何形成的?具功能如何?能达到何种强度,又能造成何种后果?作为其主体的公众是谁?公众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传播的?在什么条件下能形成独立的力量?

1.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2.虚构不等于谎言。虚构指的是对于环境的某种再现,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作真相。

3.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一件事越是能够被明确察觉、客观描述、准确测量和恰当命名,便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4.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5.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交杂的产物。

6.“他人”头脑中关于自我,关于其他人,以及关于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就构成了他们个人的意见;而这些图景一旦成为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行动指南,或以社会群体的名义由一些个体去付诸实践,那么就成了更宏大意义上的舆论。

7.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新传经典之高级话语 

(1)泛娱乐

@赫胥黎: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马克·吐温:真相还在找鞋,谎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伏尔泰:人人手持心中的升旗,满目红光地走向罪恶。

@黑格尔:舆论既值得重视,又不屑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映射着的本质基础。

@勒庞: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2)媒介、新媒体

@海德格尔: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马尔库塞:人们因技术带来的自由转而成了自由的枷锁。

@乔姆斯基:新媒介成为人类解放的工具还是支配人类的工具,关键看媒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拉扎斯菲尔德:大众媒介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总的来说,若不加以适当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施拉姆: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够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莱文森: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

@尼葛洛庞蒂: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

(3)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伦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的它也“制造这种舆论”。
@普利策: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史量才: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4)融媒体
@亨利·詹金斯:媒介融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转型,在传统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权分配方式上进行着媒介生态内部破与立的拉锯。
@麦克卢汉: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
(4)短视频、直播
@尼葛洛庞帝: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盖内普:属于不同时空的人在这一刻被聚集到了一个共同时空的盛大仪式中。
(4)跨文化传播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高level理论

沉默的螺旋、刻板印象、议程设置、知沟等等已经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内容了。如果考试的时候都在写一样的理论,阅卷老师就会产生疲惫感,没有新颖性,没有特殊性,所以怎么才能让阅卷老师对你的答案眼前一亮呢?

很简单,那就是:不一样!不一样的理论,看起来就“学富五车”的理论,谁用都说好!

所以今天来说一下必须记住的高level名解,用了立刻让答案高大上~有点多,但是要坚持看完的呀~

01

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天性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也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从众心理”。“乐队花车法”是宣传者借助一种社会心理状态来达到宣传目的的方式。大街上敲锣打鼓的花车游行时,会有非常多的观众前来观看,还有很多人看到大家都在观看也跟着前来观看,所以起名乐队花车。

但是,多数人所从事或相信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乐队花车谬误”也随之产生。意识到这一谬误需要受众能摆脱宣传的束缚,重新审视宣传过程,从宣传者的动机角度对宣传内容进行合理判断,并随之采取自我认可的行动。而意识到谬误并克服从众心理,是对受众的极大考验。

严格意义上说“乐队花车法”“乐队花车效果”“乐队花车谬误”等作为外来词,只能说是对一种传播现象及一种宣传技巧所达到的效果的概括与表述。

02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来,经电影理论家引伸到电影艺术领域,成为电影理论术语,专指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镜头剪辑有目的、有逻辑地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创作手法,美国人多称之为剪辑。它的作用是联系影片的时空关系,进行叙事和主题表达。

蒙太奇根据结构和功能划分为两类:

(1)叙事蒙太奇:以交代情节为宗旨,按照剧情发展顺序组合镜头,一般要求逻辑清晰。

具体又包括:

  • 线性(连续)蒙太奇,按照故事逻辑顺序连续线性叙事。

  • 平行蒙太奇,指两条或以上不同时间或空间的情节线索并列出现,分别叙述,服务于同一主题。

  • 交叉蒙太奇,指不同线索在同一时间发生,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交叉混合突出主题。

  • 重复蒙太奇,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镜头或画面语言重复出现,形成强调、渣染等效果。

(2)表现蒙太奇:镜头序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是为了引起观众的联想和共鸣。

具体包括:

  • 抒情蒙太奇,在保持剧情和叙事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之下,表现超越剧情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

  • 心理蒙太奇,通过画面或者声音旁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隐喻蒙太奇,通过相联系的镜头、场景、人物或物品对观众进行引导,含蓄地表达某种寓意或情绪。

03

文化盗猎

米歇尔·德赛都在 1984 年提出将粉丝对流行文化的某种积极主动的追随行为称为“盗猎”(Poaching)。粉丝如同游牧民族,在他人土地上一路盗猎奔袭,掠夺和收割使自己获得快感和享受的文本———将粉丝对文本的狂热理论化,并认为流行文本的自主意义流通,是对抗文 化 霸 权 的 某 种 流 行 反 抗(PopularResistance),算是为粉丝文化正名。

04

单向度的人

1964 年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具体的人的存在”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影响下,用“单向度的人”,即人的异化来批判发达的工业社会。

“单向度”即“一个方面”、“一个维度”。根据马尔库塞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抑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社会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就成了单向度的人,人们失去了批判性和创造力,不再追求与实际物质生活不同的生活。他们只有物质的欲望而没有灵魂的追求,没有批判的精神而向社会屈服。

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即科技发展创造出来的虚假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变得不思进取、麻木不仁,变成了行尸走肉。

这些人对现实的生活保持顺从和肯定,不会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无法去想象更好的生活。然而单向度的人是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时刻敲起警钟。

05

粉丝经济

“粉丝”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fans”的英译,指对某一事物或人物狂热爱好的一个群体,粉丝群体多伴随着明星、偶像等一起出现,最早的追星族是粉丝的前身。粉丝会时刻关注明星的动态,购买明星的专辑、书籍、演唱会门票等一切相关的产品,通过消费来表示支持,而明星则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来讨取粉丝的“欢心”,逐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效益,粉丝经济便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粉丝经济就是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粉丝文化受日韩影响较多,偶像行业是粉丝文化最为火热的行业,由于近年来粉丝逐渐群体化,以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粉丝文化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良好生存发展的机会。

可以理解为粉丝和普通消费者一样,但粉丝投入的热情却是成倍的,粉丝作为顾客,其行为是一种高度易受情感影响的行为,在粉丝经济中,情感在消费者与感兴趣对象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粉丝经济从诞生以来,这种经营行为就构建在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营销模式下的变革。如今,粉丝经济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产业的营销模式中,音乐产业是粉丝现象最为凸显的行业,也是粉丝经济应用最为典型的产业,粉丝经济为音乐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收益也是不可忽视的。

06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最早见于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一书,书中对一位皇帝的评价如下: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中国学者用此内容来比喻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是否说真话,是否干实事均被人们看作是在说假话、做坏事的现象。

自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逐渐平民化,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极易在网络空间引起舆论危机,尤其是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塔西佗陷阱”。

07

事实核查制度

西方的“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制度,是指一些媒体为了确保所刊载、发布的事实准确无误,而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和专业的“事实核查人”(Fact-Checker),以便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下,“事实核查制度”有了一些新变化:一个是“事实核查制度”由“事前核查”转向“事后核查”。二是“事实核查制度”的实践对象也逐渐从政治人物言论转移到互联网热点。最后,“事实核查制度”的实践手段也随着媒介生产技术的演进而发展。

08

新闻聚合

新闻聚合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多元化的新闻信息借助搜索或者是人工编写的模式聚拢到一起,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将新闻内容挑选出来,进一步筛选,审核,让群众在庞大的信息数据中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分众化,垂直化的信息产品服务。
新闻聚合模式主要有两种: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和搜索式聚合。
虽然这种方式不会优化新闻信息的编写效果,但是其以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吸引着社会大众,促使其自主地投身于互联网中阅读新闻内容。“今日头条”和“点资讯”就是典型的聚合新闻客户端。

09

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texte)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10

媒介仪式

媒介仪式是指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形式,观众被邀请参与到一些重要的、具有共同性的活动或者事件中,从而呈现出的一种具有象征性质和表演性质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将媒介事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

媒介仪式包括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性内容,媒介报道该内容时的仪式化方式,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

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指的是人们将运用媒介作为一种仪式,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是某种戏剧性的行为。受众作为戏剧演出的旁观者加入了这一权利纷争的世界。

11

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犀牛体形笨重、行动迟缓,人们已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灰犀牛”事件不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而是在出现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灰犀牛”事件之所以发生,可以被归结为缺乏底线思维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12

网络民族志

从词源看,网络民族志中的“互联网”和“民族志”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经典研究方法,它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它是通过实践去做田野调查进行描绘和解析人们的生活文化等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

后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出现,因而就展现了基于互联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网络民族志”这样的研究。

在当下,网络信息迅猛发展, 线上社区形态的出现让网络民族志成为目前民族志的发展新方向。网络空间的文化实践不断丰富, 在诸多社会现象中都有着网络文化的参与, 这让以网络文化为主要研究主体和视角的网络民族志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取向。

而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网络民族志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探究,并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稳定概念内涵的研究体系。

其中就是场域:网络空间为第一主场网络让讯息的传播速度加快, 由此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诞生了诸多属于虚拟网络空间的文化现象。网络民族志离不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因为它的诞生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网络文化。

13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童年的消逝”现象表现为:日益消逝的传统游戏、日渐分离的游戏与学习、日趋功利化的童年。

在城市文明愈演愈烈的社会环境下,儿童的成长环境愈加远离自然,游戏、学习也逐渐失去原有的色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促使儿童更热衷于网络游戏而极少接触传统游戏。应试教育环境下巨大的学习压力与课业任务取代了儿童游戏。

在各种竞争活动影响下,儿童的非功利性思维正逐步消解。《童年的消逝》中有这样的叙述: “只能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原有天性逐渐退化并扭曲成为伪成人的低劣面目。

造成“童年消逝”现象的原因有:快节奏的社会催化、普及化的传播媒介。童年应该是纯真的、自由的,成人应该认识、理解、关注儿童的生活。面对“童年消逝”,社会各界应从不同的方面关注儿童生命,保护儿童成长。

14

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的概念,最早是由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8年底《遇见2019》会议上提出。私域流量,属于单一个体的流量,可以反复利用并且直接触达到用户,比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直播等,简单来说私域流量就是指一次获客可以产生多次交易。

私域流量的本质就是做好客户的精细化运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还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户,提高客户的复购率。

私域流量有三大特点:属自己所有,可免费触达,可反复使用。

在灾害性环境风险预警信息传播中,私域流量以用户为核心,依赖关系辐射影响,呈现强关系、高黏度、易迁移、圈层式和长尾传播的特质,在预警主体方面扮演补充者,在预警过程的感知、态度和行动各环节扮演配合者的角色,其与公域流量联动发挥作用、形成预警共同体,共同构建良好的环境传播预警生态。

15

辫子新闻

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是由社会性媒体记者、《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提出,主要是指新旧媒体的融合。辫子新闻分为结构性辫子新闻、专业性辫子新闻和机制性辫子新闻。同时辫子新闻由三条绳组成,每条绳又包含着大量纤维这些汇集、交织在一起的绳索正在改变人们获取消息的方式。

这三条绳分别一是传统媒体,特别指以发布专业新闻获取广告收入的纸质及广电媒体。二是自媒体新闻,指非专业媒体人士传播的新闻及传播行为,具有突发性、开放性、参与性等特点。三是社会性媒体,这也是传统新闻与自媒体新闻交叉地域,包括手机、社交网站等。

事实上,辫子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兼具共享性和合作性的新闻采编发模式, 尤其在对像地震、火灾、空难等其他危机或敏感事件的报道中表现不俗

辫子新闻是汇集专业记者与普通民众资源而展开的一种交织性新闻报道形态。随着辫子新闻的不断延展,在融媒体时代,社会性媒体、传统新闻媒体与自媒体新闻交织带来的共赢与新闻业的进步。

16

AI主播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AI 合成主播”。“AI 合成主播”以新华社主播邱浩为原型,由“搜狗分身”技术打造,可以让机器以更逼真自然的形象呈现在用户面前。该技术能通过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等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 分身模型。

“AI 合成主播”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第一,实时在线,即时传播新闻信息。第二,程序输入,独立胜任播音工作。第三,多国语言播报,对外传递中国形象。在两会期间,“AI 合成主播”通过英语、韩语、日语向全世界播报,将中国的政策和中国形象传递到海外,与世界沟通,展示了一个东方大国形象,很好地完成了对外传播任务。

当下,虚拟主播接二连三进入人们视野。新华社的 AI 合成主播“新小微”,人民网“小晴”、澎湃新闻“小菲”、齐鲁壹点“小壹”、每日经济新闻“小每”、广视新闻“小逸”,以及中国经济网、新疆日报等媒体的 AI 主播纷纷“上岗”,给传统播报增加了亮点。

17

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是由互联网活动家埃利· 帕里策(Eli  Pariser)2011 年在其著作《过滤气泡 :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出来的。

计算机通过记录受众在网页上搜索及浏览等留下的历史痕迹,计算推断出受众的喜爱信息及偏好,从而根据此进一步推送相关信息,以此实现受众的个性化信息定制。基于用户基本信息来进行内容推荐是最常见的气泡过滤模式,即通过后台记录用户的性别、年龄、所在地区等基本信息,向其传递相应的内容信息。基于用户社交行为用户的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是判断用户喜好的重要依据。

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短视频这一“战场”,为了实现完美的精准推送,保证用户的媒介使用黏性 ,各个平台都开始竞相使用算法。然而 ,这种个性化的气泡虽满足了受众的一部分需求 ,但却将需求以外的信息隔绝在外 ,难以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传递。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经过过滤的气泡是对受众的片面性和刻板性引导。

18

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RkkSociety)由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德文版《风险社会》一书提出的。在贝克看来,旧的工业社会正在被一个“风险社会”取代。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比以往更多风险,而是风险性质的转变。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一方面,风险由过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体验,转变为现在已经大大超出人们的感知范围;另一方面,风险由过去根源于自然危险或灾难,转变为现在更多地肇始于工业化过度生产。在这个意义上,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而“风险社会”就是以这种现代化风险为特征的特定社会形态。

19

文化反哺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所提出了“后喻文化”的概念,即一种前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模式。他表示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前辈所信奉的经验,其所具备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极有可能失去其以往的传承意义。

后喻文化诞生于“时间迁徙”的社会背景,年轻一代在其中具备文化层面的优势,而年长者的经验丧失了传喻的价值,文化的传喻模式通常以年轻一代向他们的长辈传递而展开,表现为文化的反哺,也就是说,其文化权威的来源指向未来,有别于前两者的过去权威与现代权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的“后喻文化”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之后,他们把这种后代向前辈进行的反向的文化传播方式定义为“文化反哺”。文化反哺的主要内容有器物、知识观念两大层面。

20

Z世代

所谓“Z 世代”,类似中国常说的“95 后”,是西方对于世代描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从 1995年到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出生的世代。

西方的观认为他们有三个特点:一是他们是国人常说的“网生代”,也就是数字世代的第一代原住民,他们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文化熟悉也善于运用,并在其上形成其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是“部落化”的。

二是他们出生在西方经济发展较为顺畅的“冷战后”阶段,是在相对普遍富裕时代成长的,基本上多数天然属于中产群体,其消费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并对其上几代人产生相当影响,也更重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这些特点在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之中都在显现出来。

三是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更重视所谓的“灵活性”和个性,各种选择等都会更注重自我的满足。即年龄包容性、在线化(我到我们)、低技术门槛、财富影响力下降、文化跨界、创意思维。

21

瓦釜效应

2007年,杜骏飞在《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文——《大众传播的瓦釜时代》,文中就杨丽娟追星案中媒体不正确引导舆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瓦釜效应”一词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传媒与其新闻社群之间,在一定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能够形成鼓励低文化价值的新闻市场机制,并通过彼此循环影响,逐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式的文化后果,导致高价值新闻只能得到传媒资源与注意力资源的低配置,而低价值新闻却可以得到传媒资源与注意力资源的高配置。这就是所谓的瓦釜效应。

“瓦釜效应”现已逐渐成为文化、社会、媒介批评中的常见词,用以指代新闻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瓦釜效应所表现的“高价值低配置”的特点尤为显著。

2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是用来描述对事件起因的推断,归因是指个体为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而进行认知,其重点在于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原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海德提出,事件的原因分为两种,前者主要包括个人情绪、态度、努力等称为内部原因;后者主要指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称作外部原因。琼斯与戴维斯在海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归因的三种重要因素:即信息、信念和动机。
韦纳基于这些理论,首次将归因理论与动机研究有机结合,形成了动机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的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情感反应和行为预期,从而影响个体的后继行为。

23

元传播

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例如,在动物园中一个猴子开玩笑地咬另一个猴子时,两个猴子都明白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尽管它们看上去像是真正的战斗。这个“咬”的信息就是一个元信息传播(metacommunication,关于传播的传播)的讯息(message))——它说:“这是一个玩笑,不是战斗。”为先决条件的。

美国社会科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 ( Gregory Bateson) 于 1951 年创造了 “元传播”一词,用以指称人际互动中 “关于传播的传播”现象,也即 “所有被交换的涉及编码 ( codification)及传播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线索和命题。”

元传播包含传播的内容———这种内容传递着讯息 (message)中 所 包 含 的 信 息 (informa-tion),也包括传播的关系方面,即传递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一个讯息的关系深度对于讯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或予以构造。

这就是说,元传播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建构内含人际关系的交往规则,而后者更为关键,直接决定了前者的价值。

三、热点案例分析

真实的案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能提高可信度的方式。尤其是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对于热点事件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谨慎的分析能力。因此在答题时将案例融入进去以此来提高阅卷老师的好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示例论述题:主流媒体转型的趋势

答: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在某些方面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受众的需要,而同时媒介融合作为大势所趋,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变也成为一种必然。

举例《新闻联播》改版,举例《人民日报》的人民网,入驻抖音等等。

干巴巴的理论会显得非常空洞,所以用上贴合的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木小铎之前分享过👉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呢,大家可以点开回顾案例分析的“套路”所在。

另外要常关注木铎的热点聚焦和每月热点奥,学会从新传专业的角度分析热点事件,锻炼专业思维,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不知所措。

四、小标题很重要

小标题的重要性,等同于新闻评论中分论点的重要性。我猜肯定有很多同学答题不写序号,或者只写序号,没有小标题。切勿懒惰啊同学们,如果一篇七八百甚至一千多的答案中没有一个标题导向板,密密麻麻的字谁愿意一个字一个字的扒重点打分啊!

有了小标题相当于给你的答案起了几个小外号,老师一看都到齐了,分自然就会给你了~那么又有很多同学疑惑,标题到底怎么写?

再来给大家举例分析,“强互动”和“强互动下的怠倦与压迫感”,哪个看起来更讨人喜欢?当然是第二个。

示例: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

过度连接下的重负:

1、强互动下的怠倦与压迫感

2、“圈层化”对个体的约束及对社会的区隔

3、线上过度连接对线下连接的排挤

4、人与内容的过度连接的重压

5、对“外存”的重度依赖

所以在写小标题时可以根据中心延伸一下,这样就会显得丰富一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多看论文,论文不仅要提炼方向、要点,还要提炼小标题的运用。也可以跟着木铎的“期刊班”,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进行论文的详细梳理~

编辑 | 胜利学姐

策划 | 胜利学姐

主编 | 小树学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