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上)
每 日 考 点
木铎独家策划出炉,从四月份开始,木铎的学长学姐每天都会以小专题的形式,给大家送上新闻传播考研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近几年热门院校考过的,并且学长学姐还为你们准备了考点相关的论文,作为考点拓展。
考研倒计时 | 距离2018年考研还剩211天
核心概念辨析
一、经验学派
1、含义:在广义上指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
2、特点:
A、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B、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其研究常得到私人企业或政府的赞助,所以它的要旨是将学术研究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的传播技术或者经营传播业的技巧。这种研究实际上是寻找不同传媒的受众共同特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了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C、实用主义研究目的
主要研究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来达成个人或群体的目标吗,传播效果是其关注焦点。
D、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经验学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是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所以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这种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他们不可能批判现有社会的制度和矛盾,而是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3、分类:
A、芝加哥学派
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内形成。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注重对现实的描述和社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符号研究。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注重质化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有:杜威、米德、库利等。
B、哥伦比亚学派
成熟于20世纪40-50年代,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研究地。以涂尔干主义、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注重经验研究和论证的逻辑性,形成了大量的功能研究、效果研究、心理学研究成果。注重量化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等。
二、多伦多学派
1、定义:在通信设备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数理理论得以诞生,成为此派直接理论来源。专注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起源于加拿大,又称多伦多学派。奠基者:香农、维纳、莫尔斯。
2、代表人物:
A、英尼斯
经济历史学家,多伦多学派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媒介偏倚论的代表人物,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主要观点:
(1)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他认为“一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他认为,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时间偏向的媒介(黏土、砖头)质地较重、耐久性强,易于长久保存,不便远距离传输,利于树立权威,从而形成等级性的社会制度;空间偏向的媒介(草纸、白报纸)质地较轻、容易运送,便于远距离传输,但长久保存性差,有利于远距离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2)他认为,一种媒介与特定文化联系在一起。文字的出现打破了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电子时代彻底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媒介技术并非一种单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
B、麦克卢汉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著有《理解媒介》、《机器新娘》。
此处注意回看:每日考点 | 关于麦克卢汉的考点集锦
C、梅罗维茨
美国传播学者,媒介情景论的代表人物。著有《空间感的失落》。
主要观点:
(1)应把情景视为信息系统。“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也通过媒介传播”,因此,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例如:我们总是能在电视中经历“现场”,这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景的影响。)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景。
(3)电子媒介能促成不同情景的合并,促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合并。(他在《消失的地域》中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
D、莱文森
媒介哲学家,著有《软边缘》
他认为技术还是在有限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能和我们人类最基本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这种表述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
E、尼尔·波兹曼
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F、詹姆斯·凯瑞
传播仪式观: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客服“技术至上”的倾向。他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接受者的控制,但媒介技术和表达方式本身又表现为一种仪式。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典礼”,使参与者在媒介营造的生活环境中具备身份,担当角色,并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类传播行为在不经意中改变着社会结构,形成观念上的社会共同体。(比如看报纸时,我们不单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视此行为为“参加一次弥撒仪式”。)
历年真题梳理
简答题:芝加哥学派的传播学贡献(2017年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基础)
论述题: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分析。(2017武汉大学学硕809新闻传播学基础)
简答题: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研究态度有什么不同?(2017年中山大学学硕传播学基础)
名词解释:哥伦比亚学派(2014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综合基础)
名词解释:哥伦比亚研究学派(2015浙江大学专硕(新闻与传播理论)
简答:芝加哥学派(2016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论述:从芝加哥学派角度分析传播创造维系社会(2016南京大学新闻传播440)
相关论文拓展
论文太多,怕消化不了,今天考点是纯理论汇总,把上面内容记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