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戴叔伦《苏溪亭》:唐朝诗人也会写朦胧诗吗?
朦胧诗,是近现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朦胧诗以精神世界为描写对象,诗歌内容处于表达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从而表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唐代朦胧诗人的诗篇,他就是戴叔伦。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什么意思?就是说,写诗呀,应该象蓝田美玉里的雾烟一样朦胧,可以远观但不能放到眼前欣赏,也就是不能太说明白。这不就是在表述诗歌的朦胧美吗?
今天我们通过戴叔伦的《苏溪亭》,详细感受戴叔伦诗歌的朦胧之美。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站在苏溪亭上,放眼望去,青草茫茫,无边无际,是谁在东风中唱着阑干十二曲?春天都要结束了,燕子怎么还不返回?岸边春雨如烟,杏花在雨中也感到寒意,将要凋零。
一幅场景清晰而又朦胧,无边无际的茫茫青草中,一座苏溪亭上,倚阑人就着微微东风在吟唱着小曲,烟雾般的春雨中,杏花逐渐凋零。
是不是很朦胧?好像是在描写场景,而且场景也很朦胧,有无边无际的青草和烟雾般的春雨,还有倚阑人在随风吟唱。
但第三句又不是在描写景物,是在问燕子,你还不回来?再不回来,春天就结束了。又非常明显地表达出对远游人的思念,在呼唤远游人的回归。
本是一篇思念友人的诗篇,被这位戴叔伦写的是朦朦胧胧,与唐朝大部分诗人的作品风格明显不同,倒是与现代的朦胧诗人有上一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