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阳十四泉与古泉街

滋阳十四泉与古泉街

杜心广

兖州府城所在地的滋阳县即今兖州城,自唐宋至清末都是兖州都督府、兖州府的首邑,为泰岱以南,淮泗以北的一大都会也。境内为平原沃野,无高山大川,亦无深泉,是造物之气,宜居之地。从县城东北到城西,沿护城河绵延十里自古有平地而生的滋阳十四泉自然奇观,为古城一大名胜古迹所在。孔子后裔西汉人孔安国曰:“泉出为沇,流去为济。”(注1)由此可知古代兖州的沇字与古泉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兖州城东北护城河北岸自古就有多条寻泉、踏青春游的小径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古泉街,街以路两旁常年流淌的古泉而得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兖州县政府为尊重历史自然景观,又恢复了这一街名,是对这一著名自然景观的重视和怀念之举。

兖州的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形状,泗河顺地势从东北往西南流。流经县城东北的古城村,古人在此建古代负夏城时,人为地将这一段泗河的流向改变,把往西南流的泗河水,改为往正南流,在原泗河河道上建负夏城。而泗河地下的流沙河的流向依然顺地势往西南流。古城村东泗河河床高出兖州县城地面数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直至远古年间,丰沛的泗河地下河水,沿古城村、豆腐店村往西南顺地势流向古兖州城北一带,在护城河东北至城西护城河一带形成平地喷涌的滋阳十四泉奇观。滋阳十四泉大旱不涸竭,大雨不溢流,源源流淌,终年不断。滋阳八景之一的“石佛灵泉”虽居众泉之上游,为众泉之母,却不在其子泉滋阳十四泉之列。

从明万历元年(1573)版的《兖州府志》,至1997年版的《兖州市志》四百多年之间十几册志书中都把滋阳十四泉作为兖州的名胜古迹之一。(注2)而明万历二十四年版、清康熙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都各把滋阳十四泉之中的负夏泉、阙党泉作为滋阳县十大古迹之一。究其原因负夏泉与舜帝,阙党泉与孔子有关。负夏泉古时称为舜泉。《史记》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中,古迹表详细记述了舜泉、阙党泉的出处:“舜泉,城北三里即负瑕泉。《史记》称舜就时于负夏。孟子言:迁于负夏即负瑕也。《泗水志》云:诸冯在费县去泗水十里负夏即兖州之瑕丘,盖谓此也。阙党,府城东北一里,其地人不满百,地不当道,在城一阙,因以为名阙党之。童子渔田,分有亲者得多,孔子尝使之,将命。今有阙党泉。”(注3)此志所记:阙党泉,孔子来负夏时常到此,阙党泉乃古城一圣迹也。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记:“负瑕,春秋哀公七年,季康子以诸子益来因诸负夏,盖瑕丘之名所由起也。亦曰:负夏。今城北二里有负瑕泉。”据此,舜泉被改为负瑕泉,其实同为一泉。该志又记:“阙党,府城东北一里有泉,亦以此名。”(注4)之后的各种版志书,都引用阙党泉这一出处。负夏泉、阙党泉自古是因舜帝、孔子、季康子曾到此而得名,这也是明、清《兖州府志》把以上两泉列入滋阳县十大古迹的原因所在。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首次记载从城东北到城西滋阳十四泉的方位和出处:“东北新泉、三义泉、阙党泉、将命童子故里。玄对泉、照星泉、惠泉、既济泉、古沟泉、负瑕泉,舜迁负夏,相传即此地。上蒋诩泉、下蒋诩泉、西北新泉、纸房头泉,古作纸处。驿后泉在(西关)昌平驿后。以上十四泉具在城北关外,基下木钉,上以砖石缘砌如井状。自城东北起至城西门外,合泗水至平政桥下西流七十里入济河天井闸接运(河),设泉坝夫三十六名,依时挑浚,河涯树柳。”(注5)

依此志记可知,当年滋阳十四泉由官府派泉坝夫管理,各名泉下有如井圈一样的木钉泉圈,上以砖石砌成井状,依时疏浚,沿泉沟、河涯植柳以美化环境。

清乾隆版《兖州府志》首次将滋阳十四泉载入府志之中:“三义泉、东北新泉、阙党泉、元对泉、照星泉、惠泉、既济泉、古沟泉并在县北一里许,八泉为一支。负瑕泉,上、下蒋诩泉、西北新泉、纸房泉、驿后新泉并在县西北半里许,六泉为一支。以上十四泉会流至郡城西门平政桥西南入府河。”(注6)

此志所记为避康熙皇帝名讳,将玄对泉改为元对泉,并将十四泉分为东西二支。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与前志略同,又把十四泉汇水府河济运的洸府河水归入马场派:“以上十四泉,皆以砖石甃砌如井状,自城东北起,沸流纡折,绕郭成渠,至城西门外平政桥,西南入府河。按《府志》自泗水、曲阜二县会诸泉入泗,至金口坝遏流入府河。复受滋阳县诸泉,至济宁境会洸府河,受宁阳县诸泉,西北入马场湖,蓄水济运者,为马场派。”(注7)自隋朝开通大运河以来,运河山东段由于地势高被称为“运河水脊”,水脊处地势高蓄不住水,始终困绕运河漕运。元代开通会通河引山东境内河流及泉水汇集济运(河),当年在运河水脊处逐级设多道闸坝,保障大运河畅通是重要国策之一。

明代运河官员包大焕曰:“兖当南北漕河之中,上下数百里,其为漕河利者、诸州县汶,洸、泗、沂诸泉二百四十有四。”(注8)滋阳十四泉即为在这二百多泉之中。

明万历版,清康熙版《兖州府志》中滋阳县境图都把东北新泉、阙党泉、石沟泉、负瑕泉、上、下蒋诩泉、西北新泉列入滋阳县图。该两府志河渠志又加入驿后泉、纸房泉两泉为汇泗水济运的滋阳县九泉。由此可知以上所说的七泉、九泉都属于滋阳十四泉中的大泉。这几眼大泉喷涌时,泉头高出水面数公分。

清康熙版、乾隆版《兖州府志》,清光绪版《滋阳县志》中滋阳县图中都标明了滋阳十四泉的位置。清末的一幅《滋阳县十四泉位置图》又专门以十四泉为题单列出各名泉的方位。

清乾隆版《兖州府志》河渠志记:“古称治漕(运)之法,裕源先为导水浚泉,所以裕其源也。昔称济、汶、洸、沂、泗五水济运。”“互相转以入运。环千里之土,举名山大川之利,以奉都水滴沥之流,居民无敢私焉。”山东五大河系周边的二百多眼古泉与五河汇集才能确保大运河漕运在山东段畅通无阻。为确保漕运的畅通,当年国家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护河、护泉制度“占种有禁,盗决有诛”。即使大旱之年,农民也不能随意引河水、泉水浇灌农田,否则将会受到官府的严厉惩罚。据此滋阳十四泉文化,也是大运河文化之一。

明代,东兖道、兖沂道道台衙门里设都水司,管理兖州府境内黄河、运河等河流及泉源汇集运河的水利、河务事务。清康熙年间,凡河流、泉源、闸坝等事务之政令,府州县管河、管泉官员皆属济宁都水司提调。

为确保各名泉能始终保持畅通的自然景观,国家制定了泉坝夫制度,并按规定定期为泉坝夫拨发岁银。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各个时期雇用的泉坝夫的数量不一。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阙党等泉夫十四名,每名银十二两,共该工食银一百六十八两。”“泉夫柳栽银七两八钱五分二厘陆毫四丝。”1990年版《兖州县志大事记》记:“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7)滋阳泉源14处,设泉坝工9名,每名岁银十二两。”清末出版的《山东全河备考卷》卷三第二册记:“滋阳县原设泉坝工二十九名,每名岁银十二两,共三百四十八两。”笔者认为此记所说的泉坝工应为十四泉的泉工与管理金口坝、黑风口的坝工人员的总数。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泉厅,在金口坝西,大门三间,二门一间,东西角门各一座,厅三间,退息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皆为迎春晏所。今圯。”

笔者据此认为清康熙年间,各名泉除有固定的泉夫日常管理各泉之外,官府还派有专门在泉边、河涯上种植柳树的民夫。设在金口坝以西的泉厅里,多间大厅、房屋除了有供官员、绅士们迎春踏青出游的休息之所之外,主要是管理泉坝夫的官员们办公的地方,或者还有金口坝、黑风口汛期值班坝夫的休息室。

古时,滋阳十四泉附近名胜古迹荟萃。从明清版《兖州府志》、《滋阳县志》中的滋阳县城区图可见;城东北角的三义泉旁有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庙,泉因庙得名。阙党泉以北有古庙宇的标记。照星泉和既济泉之间有真武庙,惠泉和既济泉之间有玉皇庙,清光绪年间玉皇庙又改称玄帝庙。

清光绪版《滋阳县乡土志》第四卷记载了滋阳十四泉的位置和各泉旁的古迹:“元(图1)对泉,顺治三年立碑。起于城北玉皇庙东半里许,南来过赵昭桥又南来过惠泉,西折过九龙桥。既济泉,自玉皇庙北南来注之,泉水合流又会古沟泉,流百余步折而南流半里许。有三义泉,自城东北一里许西流,过三义庙后小石桥。有阙党泉,自北来合而西流通济桥南,流过平治桥入城壕。东北新泉,在城东北角数十步入城壕。负瑕泉,在北门外迤西数步入城壕。纸房泉,在纸房厂以东南流过小石桥,会下蒋诩泉流百余步入城壕。西北新泉,在西北城角附城壕。驿后新泉,在昌平驿后得名,附城壕。”(注9)

此志所说的城壕即护城河。所记的古迹有古碑一座,古桥六座,古庙两座以及两座明代鲁王府的红花厂、纸房厂和一个昌平驿古驿站。六座古桥坐落在十四泉至护城河的路上,从中可知当年泉水流量的规模。

从1939年滋阳县城区图中可见北部标明了十四泉通往北护城河的泉沟走向。宽大的泉沟往东越过津浦铁路与豆腐店村石佛寺相通,泉沟往北直至兖济铁路。北城门西北方向的泉沟上有石桥标志。

据居住在古泉旁的老人们回忆:当年北关村以北,铁路桥七个眼桥洞以北有玉皇庙,庙很大被称为东庙。原肉联厂东院墙外有座小庙也被称为西庙。玉皇庙钟楼高大,上有一大铁钟,高约3米,钟口直径约2米,钟上遍布铭文,大钟上方如葫芦状,铜钟纽约有二十多公分高。1925年后,奉军占领兖州期间,拆除玉皇庙。玉皇庙前后遍布大大小小的泉眼,有的大泉眼四周围有石栏杆。其中数庙东北方向的泉眼最大,传说大泉里面有个泥鳅精。能在大泉之中起云、行雨。民国年间在玉皇庙遗址上修兖济线铁路时,因为那里泉眼多,地下水量大,施工时连续修了七座桥洞子排水,百姓们称那里为“七个眼桥洞子”。

绵延城北十余里的十四泉景观构成兖州特有的泉水风景线。滋阳十四泉自古就被兖州人称之为“神泉”、“圣水”,泉水里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居住在泉旁的百姓们都以泉水当做生活用水。古泉附近遍布名胜古迹,是志士名人常聚集之处。初春时节,古泉旁的几座古庙里香火云集,文人墨客在此煮泉品茶,舞文弄墨,吟风咏月,悠然自得,其乐无穷。

晚秋,那一眼眼清泉清澈无比,几股泉眼里冒出来的白色水泡,如颗颗珍珠般窜出水面,成群的鱼儿在泉水中游来游去。几片金黄色的柳叶在水面上漂浮,微风吹来泛起层层涟漪,仿佛这安静的泉水也有了生命。尤其那夕阳西下,阳光斜射时分,只见那众泉吐银,绿柳披金,望着那神奇微妙的景色,犹如置身于仙境。

清代两册《滋阳县志》,记载了多位著名文人赞誉滋阳十四泉的诗文。1997年版《兖州市志》分别将《滋阳县志》中著名文人张庭桂著《瑕丘怀古八首》,李中和著《滋阳十四泉记》收录其中。张庭桂在《瑕丘怀古八首》诗中有二首分别写了赞誉负瑕泉和阙党泉的诗句:

负夏泉

潺湲碧水近诸冯,记拜蒲衣谱治功。

卅载邑都径几徒,千秋市贩忆重瞳。

禽鱼率化无为日,草木终涵解愠风。

此际临流思往事,应留逸响入丝桐。

阙党泉

几家篱落夕阳滩,咫尺宫墙肃壮观。

不禁风流随逝水,无边化雨到艽兰。

川原依约临桃岸,俎豆雍容仰杏坛。

莫笑当年方总角,互乡思与比肩难。

张庭桂在《瑕丘怀古八首》诗中,就有两首写了这二眼古泉,由此可见当年这二眼古泉都是兖州著名古迹之一。

李中和在《滋阳十四泉记》一文中,详述了十四泉各泉泉名的出处,古泉喷涌的胜景以及对国家漕运所做出的贡献,并激励学子们要象涓涓泉水那样“储其器以备国家之用者”,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及观北郭以外绵延不绝者,有十四泉出焉。其极北曰东北新泉,极南曰驿后泉,相距十里。而近其中十二泉复参伍错综,星罗棋布于其间,有仰出者,若明珠之吐于蚌;有旁出者,若干将之出于匣。甃以甓,澄浤而停蓄;导为渠,曲折而交互;树以柳,青葱而密茂。其名有见于经者,则有若阙党、负瑕、即济;有征于史者,则有若上、下蒋诩;有近古刹而因以名之者,则有若元对、三义;有近公廨而因之以名之者,则有若驿后、纸房;有取其义者,则有若惠;有写其景者,则有若照星;有近于路者,则曰古沟;有最晚出者,则有若东,西新泉。盖距郡城北郭之东,以迄西部之外,皆十四泉之所回环而萦绕也。每岁邑大夫督工修浚,都水使者亦亲临勘验,盖由是合于泗,达于济,虽涓涓细流,亦足以助漕运,利转输焉。方春和时,邑人游于其上,见波流之虢虢,盈科而进,得不思果行育德,蒙以养正之功乎?见众泉交汇,递相灌输,得不思朋友讲习,丽泽为兑之益乎?见蹄涔之水,其源甚微,而其究也,竟足以达巨川而运漕艘。愈思士君子闭户潜修,成德达才,非徒为一身家之计。其所以储其器,以备国家之用者,良非浅鲜也。则睹此十四泉,非仅堪舆之形胜,其殆发名成业之先资也夫!”(注10)

李中和在此记中,借景寓人,劝人好学上进的用心良苦。此记中所说的上下蒋诩泉,有征于史者。指的是汉代兖州刺史、廉吏蒋诩。《辞源》注:蒋诩,汉代为兖州刺史、廉直有名声。笔者认为上、下蒋诩中间原有蒋诩庙。兖州人为纪念这位清官将庙旁的古泉命名为上、下蒋诩泉。从中可知兖州人自古就敬重、怀念清官。

清代著名清官、文人牛运震在《春日兖州览古赋》中同时把(“泉鸣蒋诩,冢记茂舒”)列为兖州古迹之一。

1992年版《兖州城乡建设志》记:

(“十四泉,碧水清澈见底,泊泊流淌,终年不息,往来者躬身掬水饮之,顿觉甘甜可口,清凉透体。”有赞驿后泉诗曰:“日月万转识天机,一眼方泉碧世奇,行人到此不能去,正是水深鱼乐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滋阳十四泉通往护城河的南北大泉沟西侧建起了兖州肉联厂,东侧建起了县皮革厂。两厂的污水直接排进泉沟、护城河里,从此污染了这片水域。以后几年间在十四泉旁又建起了济宁地区的外贸公司、畜产公司、土产公司,这些工厂、单位都各自打井建水塔。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建起的许多工厂、企业中都各自打井建水塔,农村也逐渐形成浇灌机井化。深水位机井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滋阳十四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消失了地面上的喷泉。

大约在1970年左右,某地质勘探队在县皮革厂附近进行地质钻探时,钻头下突然冒出一大股喷泉,喷涌不止。勘探队组织多人填土也盖不住那喷涌的水流。当时的人们没有任何自然环保意识,没能及时开发这一自然景观,而是找来一口大铁锅盖住泉头,然后加大人力填埋才堵住这个大泉眼。这个钻机钻出来的大泉眼的位置,就在当年玉皇庙与西庙之间的泉眼集中地段。

1989年版《兖州县地名志》记载了古泉街的概况:“古泉街位于城郊东北部,护城河北岸,东西走向,土路面,长400米。宽5至8米,西起北关街,东至津浦铁路。路北有济宁市土产仓库,两侧为市民、北关村民住宅区……本街原为护城河畔小径,路北仅有北关村少数村民。1972年拓宽共青团北路时,部分拆迁户来此建房定居,形成街道。因北部旧有天然古泉‘阙党泉’,由此南流入护城河,1988年2月县政府命名为古泉街”。(注11)

上世纪末期,兖州市政府进行治理北护城河清淤重点工程中,在北护城河北关桥以东安装了多台大功率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护城河水,准备抽干水后清淤泥。几根粗大的抽水机管子直通到北关铁路立交桥下的下水道。抽水一直抽了数月余,却不见护城河水减少。这时有人说:东北护城河中有多个大泉眼,是怎么抽也抽不干的。最后,施工方只得放弃了抽干水再清淤的施工方法。近十几年,笔者依经常观察,发现北护城河三九严寒季节,河水从来不曾有冰冻,这也于地下泉水喷涌有关。

兖州城北特有的滋阳十四泉自然景观,虽然已经消失几十年了,但笔者依然不能忘怀。2012年左右,古泉街在旧村改造时被拆除前,专门到街口拍下这张带有古泉街街牌的街景照片,以此纪念古城曾有的滋阳十四泉名胜古迹。

注释:

1.清康熙二十四年(1686)版《兖州府志》卷之十七第41页。

2.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卷之二十二第1页。

3.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卷之一第28页。

4.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卷之二十二第1页。

5.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卷之一第25页。

6.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兖州府志》卷之十八第29页。

7.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卷一第10页。

8.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卷之十九第25页。

9.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版《滋阳县乡土志》卷四第118页。

10.1997年版《兖州市志》第954、957页。

11.1989年版《兖州地名志》第85页。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8期

观兖州 知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