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里写不出来的“烹饪原理”,才是提升厨艺的精华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文章的开头,我问广大读者朋友一个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菜谱和视频满屏横飞,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但大家从里面真学到东西了吗?
我想,答案似乎是否定。
菜谱的本身其实没有问题,它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食材、处理的方式、使用的调料、烹饪的时间……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食材搭配?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为什么要焯水,为什么要油炸?为什么要用这味香料?某一种调料的用量,多少算适量?
细思后你会发现,菜谱里缺少的这些“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华!
正文开始前,我们做一个约定,开篇的那个问题,请大家在阅读完全文以后再思考一遍如何。
大家都知道,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烹饪比较特殊,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占据绝大部分。
恰恰是因为这个特殊性,烹饪的理论部分被大多数初学者忽略了。
直接去上手操作,又缺少理论的支撑,自然会有点空性楼阁的感觉。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食材的搭配如择偶
食材在搭配上可以是相辅相成,也可以是一方成就另一方。
大家评判一道菜品的方式,无非就是好吃与不好吃。
那么何为“好吃”?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好吃的标准就是“鲜”与“香”的完美融合,而不是单一的酸甜苦辣咸。
从古至今的厨师,都在重复做一件事,就是五味的调和。
而调和出来的味道,就是鲜香。
确定食材搭配最有效的方法,是“反推法”。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反推法,这是我认为烹饪上最高效的方法。
先确定成品的味道和口感,反向选择食材和调味品。
食材的选择上也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味道的融合,以及口感的搭配。
给大家举两个我认为搭配最合理的例子,土豆和鸡肉,鱼肉和五花肉。
鸡肉劲道,鲜香。土豆绵软,鸡肉的脂肪含量相对不高,土豆的吸油量就会低,不会有腻口的表现。
鱼肉鲜味足,但是香味差,五花肉的荤油可以说是为鱼肉无私奉献了香味,而且不会夺取任何味道。
我吃过的最奇葩的一道菜,西红柿炒菠菜。
从味道上来讲,两者香味十足,却都香味不够。
从口感和形态来说,西红柿出水量大,而菠菜又不能吸收汁水,味道会浪费。
西红柿炒鸡蛋经典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鸡蛋会吸收西红柿的汁水,产生融合味。
食材的口感,大致分为三类,脆、劲、绵。
最好的搭配是相邻之间。
同一种食材的不同品种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口感,适合炒的白心土豆,口感脆;适合炖的黄心土豆,口感绵。
调料最初的作用
存在即合理,那么我们先思考下,为什么会有调料的出现?
接着上面的说,鲜香是五味调和的结果,不过世上估计不存在能同时拥有五味的食材。
食材不具备的味道,我们不可以人为添加进去吗?这可能就是调料出现的最初原因。
按照这样的先决条件,调料的作用就是这样的了:
第一, 添加食材中没有,或者不足的味道。
第二, 提食材本身的味道。
第三, 辅助去掉食材异味。
在这样的前提下,调味料使用的原则也就显而易见了:料不压味。
以我们常用的味精为例,点上一点味精,会在食材本味上有画龙点睛的妙处。
如果放一大把的话,你会发现,什么地三鲜,烧茄子,炒土豆全都是一个味道。
调味料中最BUG的存在,增鲜调味料。
增鲜的调料有三种,分别是不同类型食材提供:
第一, 味精,主要从植物类食材中提取。
第二, 生抽,从植物蛋白质类食材中发酵提取。
第三, 蚝油鱼露,从海鲜类食材中提取。
增鲜类调味料的出现,应该算是人类烹饪史上的伟大发明,在之前纯粹是依靠食材本身的鲜味来给成菜增色。
而增鲜类调味料则可以给本身不具备鲜味的食材,提供了鲜味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前味道不好,但是营养丰富的食材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了。
成熟,是指味道的成熟
我们不把单一食材作为个体,而是把整道菜品作为个体。
这一思想的转变,会让大家在做菜的时候有更多的感悟。
一道菜品,由多种食材和调味品组合而成,每一种食材和调味料则是组成这个个体的单元。
一道菜品的成熟,并不是指食材的成熟,而是这道菜品味道上的成熟。
菜品味道的成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异味去除→本味释放→味道融合→味道吸收。
异味的去除,我放在下一节单独说。
本味释放:本味的释放的方法最简单,依照物理学分子运动的原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本身的味道释放就会越完全。
例如卤肉前,我们把香料用水浸泡,沥干水分后放入油锅中小火慢炸,进入香料内部的水分高温下挥发,同时把香料的香味从内部带出,彻底释放味道。
如果这个例子不明显,大家想想,烤红薯是不是比生红薯更甜。
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平底锅煎胡萝卜,成品甜味非常正。
味道融合:食材和调味料味道释放后,在锅中进行融合,越是复杂的融合味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我们常用的“煨”、“蒸”、“炖”这类手法,目的就是为了让味道充分的融合。
我们常说的“硬菜”,是不是都需要这类手法。
佛跳墙、粉蒸肉、各种炖肉、各种滋补汤,想要成菜好,味道融合这一步绝对不能少。
味道吸收:融合味的形成,还不是菜品味道成熟的最后阶段,食材把融合味吸收才是完美的结局。
品尝一道菜,第一口的融合鲜香,吃到嘴里,食材内部迸发出的本味扑面而来,最后还有悠远的回味。这三个味道出现与递进的过程,是不是才是最享受的。
异味是怎么消失的?
异味的处理,发生在烹饪的最前端。
蔬菜的泥沙,鱼类内脏和黏膜,禽类血水和脏器,畜类血水,这些都是异味的主要来源。
清理,清洗,浸泡都是升温前去除异味的方法。
异味的处理,两个主要方法:升温法和中和法。
前面说了本味的释放,其实异味同样是味道的一种,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
常用的办法就是焯水,肉类焯水,温度升高会让内部血水加速渗出,除去异味。
蔬菜类的焯水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切记,焯水时用的水最好别反复用,焯完一种后最好换水。
焯好之后根据菜品需要,用凉水或者热水冲洗干净。
中和法就是用调味料和香料,把异味中和。升温可以让异味释放并挥发消失,调味料和香料是依靠自身的味道中和,或者说压制住残余的异味,但是过多的话,会连本味都压制住。
也就是这个原因,更要切记下料的基本原则:宁少勿多!
我开私厨的时候,卤肉饭卖的很好,顾客都说跟别家做的不一样。
做卤肉的时候,我没有用香料去腥,保持了更加醇厚的肉类原香。
选五花肉切厚片改刀再切成筷子粗细的丝,锅里不加油直接下肉进去,小火慢炒。
慢到每次炒肉都要炒至少半个小时,在炒的过程中就会闻到腥臭味从一点点,到特别浓,再到最后消失不见。
说白了,就是升温法。通过小火慢炒的过程,让异味挥发,最后再辅佐一些胡椒粉和花雕酒彻底去除腥味。
这篇就写到这里吧,写文章还是挺累人的,哈哈。
后面再继续写,觉得有用的朋友别忘了点个关注支持下,这样就不会错过后面的文章了。
对了,按照约定,大家在回想下开篇的问题吧。